心中的女儿城……作者……胡洪谦(天天开心) - 草稿

知道江西省有一个庐山的人,有千千万万,知道庐山有一个仙人洞的人,也有成千成万。但是,知道庐山女儿城的人,却寥寥无几。

女儿城的位置,在庐山小天池的东南,距离小天池一千米的地方。这女儿城,在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年代里,是朱元璋的一个女兵营,故得名。因为年代久远,驻扎女兵的营房。早已不见一点踪迹,仅仅空留一个地名而已。

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先生在此建“青年社训练营”,修筑了一个三层楼房,和一个占地十五亩的练兵场,其真迹倒还保存着,也就是现在的女儿城了。三层小楼的西北角,有一脉淙淙的清泉,泉水清澈甘甜,一年四季叮叮咚咚,长流不息。我想,这也许是女兵营設置于此的原因吧!

女儿城的周围,山峰高耸,树木参天,空气清新,环境幽雅、静谧。其南面是空旷的莲花谷。《庐山志》记载:“莲花谷岩,其间野花多,状如莲故名莲谷”。公元136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江州(今九江市)的陈友谅,出兵二十万,从安庆出发,分水陆两路向江州进发,形成对江州的包围圈。大军将女兵营扎于女儿城。据历史记载,两营女兵,近千名青壮女子,克服困难,筑房舍,开荒地,采草药,救死扶伤。

女儿城的北面是“王家坡v形谷”,是一个旅游景点,站在坡顶之上,可以俯瞰“古代冰川遗迹”,可以眺望宽阔的鄱阳湖。湖面波光粼粼,船舶聚集。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还可以遥望千里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点。

女儿城四周的树木,以松树居多,夹杂着一些枫树、梓树、青竹。三层小楼的前后,则多是人工种植的树木。有法国梧桐,俄罗斯的银白杨,以及开着白蝴蝶形状花朵的、珍贵的珙桐。这些人工种植的树木。由于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大都根深叶茂,高耸入云,站在树下,须仰望才能见顶。炎炎夏日,每当中午时分,山风从山下呼啸而上,经历一番穿林打叶之后,送来阵阵清凉,令人十分惬意。不绝于耳的,还有远远近近的蝉鸣,一声接一声,一阵紧一阵。到了黄昏,夕阳西沉,鸟儿回巢,在林子上空,呼朋引伴,一片繁忙景象。呈现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美好意境。

女儿城的摩崖石刻,总共有四处。最古老的要数“晒衣石”。人行道路的旁边,一块巨石静静地卧着,长宽各有一丈,颜色灰灰的,像一个硕大的馒头,高出平地三四尺。据传是朱元璋的女兵们晒衣服的地方。石头上刻有三个大字----晒衣石。作者采用阴刻手法,每个字一尺见方。大概是凿痕较深的原因,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雨雪,字迹依然清晰。

其次是“青年社第二届救亡夏令营”。它竖立在公路拐弯处,高约一丈。十一个大字,阴刻在巨石上,笔划清楚。只是记录年月的小字已经模糊了,依稀可见的是“民国廿六年”。至今,也有七八十年了。

还有一处是在一块巨石上刻有“为民前锋”。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在小楼东南角的一块长条石上,又刻有“金石同坚”四个大字。都是表达青年人的意志。

1986年,九江市人民政府把这些石刻定为市级文物,加以保护。

我想,“为民前锋,金石同坚”其中的内涵,反映了当时抗日军人,为民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令后人衷心敬仰。据传,青年社的军人们,大部分战死在抗日的沙场。如今,他们居住过的三层小楼依然巍峨,他们操练过的操场依然平坦,他们洗涤过的泉水依然流畅。只是新颜换旧貌,祖国已经富强,民族已经昂首,九州大地欣欣向荣。英雄们如有知觉,也当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女儿城夏天的夜晚是美好的。西边的太阳,渐渐沉下去了,绚丽的晚霞,也渐渐淡褪了它的光芒。凉爽的晚风,翻山越岭,直扑女儿城,风力大概有四五级,可以算得上是“劲风”了。站在小楼的平顶之上,向山下远望,只见鄱阳湖之滨,长江两岸,一片灯火辉煌。绵延成带状的是长江大桥的灯光,方圆成片的是山下威家镇的万家灯火。忽明忽暗的灯光,是汽车在璀璨的街市里穿行,真所谓美仑美奂。凉风呼啸之中,仰望星空,只见繁星闪烁,银河横贯,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地上的灯火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格外引人观赏。正符合了郭沫若先生的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此刻,老伴罗远萍正与两个扬州的游客,坐在小楼的中央,聊着各自家乡的风俗民情,介绍各自的方言。身旁人声唧唧,山上虫鸣声声,楼边泉水叮咚。星光灿烂之中,风声、水声、虫声、人声,似乎编织成了一首小夜曲,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和谐,叫人久久不愿离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中的女儿城……作者……胡洪谦(天天开心)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