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班社会心理学第七课笔记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25期  中级27期 复训初31期 李晶晶  坚持分享第328天 约练第95次  晨跑第59天

第七课态度形成与转变

了解与认识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在咨询中和面对孩子态度转变时,就会有更多的接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但是把握合适的时机还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原则是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打算思考,然后问他做到了会怎么样?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一、定义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是针对某一个对象的。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二、特点

1.内在性  内在心理倾向,尚未显现于外内心历程或状态,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成年人的态度具有伪装性。喜形于色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但是现在都被变成贬义词了。倾诉即疗愈。

2.对象性  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

3.稳定性  形成会持续、不易随便改变;所以不要想着自己变了,孩子就需要改变。咨询是一个过程,态度转变,还有态度转变后可以实施的行为都是需要时间的。要坚信坚冰之下必有暖流涌动,我们是关注白,扩大白,但是不是消灭黑。一旦稳下来,不那么着急了,改变反而容易出来。

三、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四、态度的A、B、C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合理情绪ABC: A(事件 )    B(信念 )    C( 结果 )

A(情感)    B(行为倾向)    C(认知)

同理:情绪出不来,道理进不去。感性的东西会让他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区别

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决定行为倾向。

五、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通过态度表明,有利于己;生活中我们有不满,憋到心里不说,哪一天就爆发了。所以该表达的时候就表达,多表达要什么,不要表达不要什么。

2.自我防御功能

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示弱表明我们更强了,强了才能示弱。

3.价值表现功能

主动表现社会价值(学者撰文发表言论,老师讲课)

 

4.认知功能

通过态度来赋义,在讲述观点的时候,相当于在重新建构,在建构的时候就是赋予一件事情意义的过程。

六、态度的维度

1.方向 

态度指向: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所有让我们动情绪的地方都是在乎。如果我们试着把自己家孩子当做别人家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着急和焦虑了。

2.强度 

态度方向的程度;原来强度多大,现在多大,有什么变化。

3.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如果孩子喜欢异性,要去了解到什么程度了,如果程度已经很深了,就不要太激烈,否则会适得其反。还不如把孩子叫一起,吃个饭。

4.向中度 

在态度体系及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 

态度在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外显的还好,容易改变,不外显你就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也不好帮助他。安全与放松是敞开的前提,但是也不一定会敞开。

六、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                   

1.依从(行为倾向):先让他去做,不要讲太多的道理,先让他不讨厌,慢慢感兴趣,慢慢认同,最后内化。比如商场里的试吃等。尤其是没有压力的行为卷入。缺啥就容易被趁虚而入。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与别人一致

无深刻认识和情感,表面,受外部支配

2.认同(情感):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保持一致

形成一致,主动趋同,基于喜欢

3.内化(认知):  行为(自我卷入)-认同(情感)-内化

                  不要一开口就用指责等语言破坏掉关系

把情感认同与信念、价值观结合,理智判断形成

以认知为基础,情感是中介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霍夫兰德等人(C.Hovland,1959)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首先传递者不同差别很大,领导和同事,信任与不信任很重要,接下来是说了什么,就是信息,以什么方式说。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不同的接受者也不一样,有的人就容易听信别人,接受别人的观点,有的人就不容易听信别人。这都跟自身的性格特点,自我价值理念,在什么情景下说也很重要。比如表白的时候在菜市场或者不好的环境中是不合适的,找一个浪漫的地方,就容易意乱情迷。

助人,想要让别人帮助你,要考虑情景,也很重要。

(一)传递者

1、传递者的威信

(高低,相似性,咨询师自信与专业程度)

威信越高就代表我们对他的信任度,信息的可行度就越高。有时候包装会增加威信和可信度。

相似性:我们更容易相信与我们相似的人。好人,相似和美女更容易接受帮助。因为自恋。

咨询师自信与专业程度:咨询师的自信会以气场形式呈现出来。将军的气场是经过无数的叱咤战场练出来的。咨询师的自信都是一个一个来访者喂大的。

2、传递者的立场(中国式劝架)

(你在替谁说话?)如果你是为了改变对方,那就别说了,你说了对方也不想搭理你。你跟谁说话就跟谁是一伙的。要想改变他,就要先接住他的情绪,顺势而为。

3、说服意图

(你有什么目的?)

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放下所有的期待,好奇他的想法,有可能他说这些只是吐槽而已。

4、说服者的吸引力

(明星代言广告)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威信高,信息差异较大转变大;威信低,信息适中转变大,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又叫睡眠效应,威信越高的人,在刚提出来时影响力越大,慢慢时间长了就不记得谁说的,影响力慢慢就小了,威信低的人刚好相反。

2、畏惧

(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为倒U形曲线关系)

有些男孩子,小的时候怕爸爸,效果还不错,但是如果过了那个点了,就会起反作用。畏惧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畏惧,而成了愤怒。高压过了就会反噬。有怕的人是好事,怕的背后要有爱做为支撑,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效果。

3、信息倾向性

(一般公众:单一”洗脑”;文化水平高:双向;哄孩子,哄大人)

洗脑;一定是封闭环境,信息的单一性,在封闭的环境中,让你精神恍惚,受环境影响,你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就会发生变化,有些信息在似睡未睡的状态下就传递过去了。就比如催眠,有的人容易被催眠,有的人不容易被催眠。

PUA,不断洗脑,否定打击,最后就会很依赖PUA这个人。

4、信息的提供方式

(有事见面说),见面说效果更好,咨询也是地面效果好。然后是视频,音频。一定不要通过文字。

(三)接受者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既定事实/根据直接经验形成(郑州市交通总是很通畅)

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劝告坐公交车者不要挤)

2、人格因素

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

3、个体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

(四)情境

1、预先警告

不坚定,卷入低,促使转变;重要利益相关,抑制转变

2、分心

分散对信息注意,减少阻抗,促进转变(良好形象的促销员)

分心干扰说服过程(促销过程的噪音太大)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脑白金广告)

(一)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4种矛盾:逻辑、文化价值、观念、新旧经验

减少、消除失调途径:改变、否定失调一方,引入、

  增加新因素,降低失调双方强度

(二)社会交换论

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得失权衡 ;有人说我不在乎钱,但是在一定强度下就变了,所以不要去试探爱人,环境影响人。

专栏

逆反心理:超限(逃避)/自我价值保护(留面子)/

  禁果(禁书,好奇)

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行为影响态度,自我卷入影响态度)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间接测量)

1、量表法

2、投射法

3、行为反应测量法

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

讲故事:

图中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图中的人物在想些什么?

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班社会心理学第七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