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决定了孩子的成败,你还在动辄对孩子发动“狮吼功”吗?

最近在读《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触动还是挺大的。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过程,语言暴力无处不在,它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一点点挫伤着自己的内在的力量,让幼小的心灵变得孤独无助,叛逆,抗击,逃离。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内心深处不停的在试图与原生家庭和解,但这些刻入成长中的伤害就像疤痕一样深深的阻断了亲密关系的重建。

有了大小宝之后,我不敢说让自己成为一名多么优秀的妈妈,但一直在尽自己最大努力避免给孩子带来情感上的伤害。读了《父母的语言》后,感觉自己需要提升的还有很多。

今天分享的也算是读后感吧,这是笔记一,先做一些基础性的介绍。后续会逐步整理具体的改进实操,用以矫正今后的亲子互动模式。

1、什么是“3000万词汇鸿沟”?

“三千万词汇鸿沟”是美国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 八十年代在美国堪萨斯州进行的长期追踪研究,并发表于两人的联合著作《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一书中,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项研究招募了42个家庭,从孩子7-9个月开始跟踪研究。每个家庭至少跟踪2年半,一直到孩子36个月。

每个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内部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

42个家庭里,有13个家庭是中产及以上家庭,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23个家庭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6个来自接受救济家庭,徘徊在温饱线上。


研究发现,仅仅1个小时,贫富两极的家庭,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就相差了近4倍:

温饱家庭的孩子,每小时能够从爸妈那里听到616个词

工薪阶层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汇总量为1251个

中产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词汇量高达2153个

以此类推……

一个星期下来,中产家庭的孩子可以听到21.5万个词,而温饱家庭的孩子只有6.2万。

一年下来,中产家庭可以教给孩子1120万个词,温饱家庭却只有320万。

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扩大。

等到孩子4岁的时候,中产家庭的孩子总共听到了4500万词,而温饱家庭,只有1300万。3000万词汇量的巨大鸿沟(有些词肯定是重复的),就这样日积月累、悄无声息产生了。

这其实也验证了时间的复利的概念,每天多那么一点点,也许仅仅是0.01,但日积月累,结果真的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2、“3000万词汇鸿沟”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孩子们10岁时,Betty和Todd又对这些家庭进行了回访。那些3岁时能说会道、词汇量大的孩子,小学的成绩也更好,尤其是在听、说、读三方面。

也就是说,这个鸿沟,不仅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语言发展,更决定了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

如此看来,老话说“3岁看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之间的“贫富分化”,在出生的头3年,仅仅因为父母话说的多不多,就初见苗头了!

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与成人的日常对话、词汇发展和亲子互动方式等方面。而这些差异的产生,都指向了家长本身语言风格和词汇使用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学习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仅仅是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强化训练,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而已,是通过家长的引导最终让孩子掌握语言规则。


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多么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语言环境丰富、积极向上的家庭。


这个跟踪结果证明了一个道理,三岁前,父母对孩子说的话直接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得越快,孩子日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事实证明,不光是3岁前,整个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的对话都有巨大作用。

所以说,家庭的语言环境,塑造了孩子。


3、如何做才能缩短“3000万词汇鸿沟”的差距?

在美国这个“三千万词汇行动”计划的样本中,那些中低收入家庭的父母也会给孩子读绘本,也会让孩子听儿歌看视频,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研究发现,这个差距其实就来源于父母与孩子在日常对话中是否有意识的进行语言启蒙和语言能力训练。


那么父母如何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的激发孩子的大脑呢?

《3000万词汇行动》中提出了语言启蒙的3T原则:Tune In、Talk More、TakeTurns

共情关注(Turn in):理解并认同孩子真正在意是事件和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和经历。

充分沟通(Talk more):和孩子讨论时用更多描述性词汇,谈论细节,并引导开放式沟通。

轮流谈话(TakeTurns):给孩子开放式的提问,而不只是“是”"否"这种单一答案的对话。

父母完成引导或者开头的描述,有意识的“留白”,让孩子可以接着父母的对话往下继续。

比如之前谈过的在阅读中引入的“绘本表演”、“引导式提问”、“绘本故事扩展”、“情景游戏”等,都是希望给孩子制造更多的表达空间,在父母有意识的引导之下渐进的完成整个对话。在和孩子的对话中,完成对孩子的语言启蒙,重塑孩子的大脑思维模式。

所以,“三千万行动”计划的研究结果,表面上看是贫富差距影响了亲子对话质量,进而决定了孩子的“词汇量”和后期发展。

但事实上,这些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模式和沟通语言导致的亲子互动结果,而不是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

最根本的还是父母对孩子沟通的语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质量。

父母的语言,塑造了孩子的大脑,也决定了孩子的成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孪生兄弟成长记”(ID:lsxdczj),若需转载,请加微信联系原作者:echo010812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语言决定了孩子的成败,你还在动辄对孩子发动“狮吼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