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人面前,为什么你总是低估了你被喜欢的程度?

初次见面,尤其是与重要的人、富有魅力的异性初次交谈时,我们都会感到紧张,害怕自己出糗,害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别人不喜欢你这个人:

心理学家Erica Boothby及其同事最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在陌生人互相交谈后的喜欢程度研究中,先让陌生人互相交谈,然后评估他们对谈话伙伴的喜爱程度,以及他们认为他们的伴侣喜欢他们的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们的伴侣的喜爱程度远高于他们认为他们的伴侣喜欢他们的回报,他们也发现这些对话比他们的伴侣认为更有乐趣和有趣。

简单来说,我们倾向于低估其他人在初次谈话后对我们的喜爱程度(自恋的人除外),也被称为“喜欢的差距”,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喜欢的差距”?

保持形象的努力

人人都有“自私的基因”,无论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点,我们会倾向于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东西,因为“我”才是自己的主体,所以在与他人谈话过程中,我们都会以“我”为起点、为参照,不自觉地谈论到与自己相关的事和观点,有一股强烈的想在别人面前表达或表现自我的冲动,

如果是熟人之间的谈话,我们可能不会每次都特别留意那个与你交谈的熟人是否喜欢你,但在与陌生人时,因为我们会更加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我们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良好形象,也会十分在意别人对你是否有好感,

所以我们在与陌生人谈话中,将大量的与自己的行为、语言、感情相关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言行的控制上,努力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

但,为什么即使你都这样“努力”了,你还会觉得别人可能不那么喜欢你?

聚光灯效应

说到出糗,莫过于街上当众摔跤、衣服穿反出门、牙中有菜叶、脸中有米粒……

即使其他人一点也不在意,但你却很在意,你可能会为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到尴尬情绪、焦虑不安——“糗死了”“别人会不会在背后讨论、取笑我”“我的女神男生也看到了吗?Ta会怎样想”…….

这就是一种聚光灯效应(spot light effects,Thomas Gilovich,1999),因为太在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以致认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感觉自己就是人群中的“主角”,这也是一种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我们会对自己相关的信息有着第一优先级别的自动化加工,所以会导致夸大自己的重要性,高估了其他人关注我们的程度,尤其是当自己当众犯错时,这种高估就会放在别人对自己错误的关注度上,“聚光灯”会在你当众出糗时变得更“亮”——我们过度解读了情景以及过度关注了自己的感受,从而让你感到十分尴尬和因此在社交中变得消极被动——“大家都看到了,好糗啊”“我不想再参加这种聚会了,太尴尬了”“别人肯定会取笑我的”。

所以,在跟陌生人谈话时,因为我们有着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的努力,所以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言行控制上,然而越关注就越可能失误,也越容易关注到一些别人根本注意不到的细微失误,放大了自己的失误,或者因为紧张,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了你的个人缺点,所以我们会因此觉得别人可能没有那么喜欢你,因为你自己觉得自己犯错太多,有缺点,不够讨人喜欢,不够完美,其中对于内向、自卑、害羞、社交恐惧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感受,所以聚光灯效应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就比较大。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主角,但如果你不是超级巨星或者社会中的重要领导,就不要过于把你自己当作人群中的主角,因为别人的注意力其实并不在你身上,而且与别人谈话、交往又不是谈判、面试或者辩论,别人并不会那么在意你表现出来的错误,即使你当众出糗,别人最多也是笑一笑就过去了,其实这就跟你看待别人出糗的态度是一样。

反正这些小失误都是让你在影响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别人虽然不是很喜欢你,但是也肯定没有你想象中讨厌你,所以,还不如选择坦然和幽默地面对,让自己对自己感觉更加积极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陌生人面前,为什么你总是低估了你被喜欢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