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期档大火的影片《哪吒》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这句话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的人生定位在生命早期的时候都是别人给的,而后来的人生模样是需要靠自己争取的。
你要活成什么样,是你自己说了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去实现。新高考改革后,似乎生涯规划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教育行业中。“兴趣、个性“”这类的词几乎是每个人都去讲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去探索兴趣呢?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候就去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美术、乐器、奥数、游泳、跆拳道、篮球、围棋等等,孩子们周末比平时还要累,难怪现在很多小学生现在不喜欢周末了。家长的解释是要让孩子多多接触,接触的多了解的多了,选择面就广,所以就能更准确的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可是事实是这样吗?在我身边有一种怪相,这些孩子小学的时候,拿到各种乐器十级证书,奥数上的不亦乐乎,口才训练课生龙活虎。到了初中放弃了乐器,发现奥数没啥用处,到了高中所有兴趣课程全部为高考让路。高考结束要报志愿的时候你问他,孩子你对什么感兴趣?这时候他茫然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兴趣。那么小学时候为什么要报那么多的兴趣班?不是为了探索兴趣而是别人都在学我也要学。所以你既没有发现你的兴趣,更没有去探索你的兴趣,更不要说坚持你的兴趣。
“选择专业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乎所有的老师,所有的专家都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但大家好像忘了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个高中生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的专业呢?这貌似是个很难的问题,因为高中学习的时间都不够,睡眠时间极不充足。而且找到感兴趣专业是在短时间内能找到的吗?难道简单的查询专业含义,未来的就业方向等,就能确定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吗?
我们经常看到报道,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占到很大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我真想问问这些媒体,你的数据从哪来的?你的数据从什么层次的院校得来的?一所普通高校我相信会有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级别的学校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都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你更多不满意的不是专业而是学校本身的实力。这种问题似乎根本没有困扰到那些名校的学生,因为他们有自信无论做什么都没问题!所以在企业招聘时候,名校毕业的学生反而不去过度强调薪资,而普通院校毕业生更多是重视底薪和五险一金,因为缺乏自信,更喜欢要一种保障。
很多学生挂科、退学、被开除都把这个锅,归咎于了对学专业不感兴趣。不是对专业不感兴趣,而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了,他们太累了,中小学的他们学的东西太多了,到了大学终于每周不用上辅导班了,终于不用做作业了,终于没人管了,终于可以放松了......他们的成绩理所当然也就挂科了,自然也就退学了......请不要把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咎于你不喜欢这个专业!问问自己真的是在用心学吗?高中期间你对所有科目都感兴趣吗?既然有不感兴趣的,那为什么选科的时候那么纠结?我们总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能力和努力的重要性。我一直都被一个问题困扰?在我父母那个年代,他们谈恋爱结婚,更多还是在执行一些封建主义思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很多夫妻,是结婚当天才看见对方。但好像那个年代的人离婚的却很少。现在讲究自由恋爱,很情侣认识了很多年,互相很了解,反而结婚后不久就离婚了。为什么现在了解的深反而离婚率越来越高!我觉得更多是那个年代相关信息知道的太少,所有可选择的也太少,所以就静下心来一起奋斗,好好过日子,慢慢也就产生了爱,所以也就顺理成章不离不弃一辈子。而现在信息太多了,身边的资源也多了,你不行还有别人,所以一言不合就散了。而这种现象与现在考生选择专业是多么相像。10年前的高考,有多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去了解过所报考的专业?没有,因为网络没有那么发达,而且也资源也相对短缺。但是我们也没听见身边的同学说对自己专业因为不感兴趣而抱怨。现在我们网络发达了,信息随处可以查询了,反而蒙圈了,因为选择多了就没选择了。
京东CEO刘强东当年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我相信他对这个专业也不感兴趣,他的追求的一个女孩就因为他的专业不好就业,而拒绝了他。那他怎么办?挂科还是退学重考?都没有!因为他当年来北京上学学费都是凑来的,他来上大学不仅为了他自己,还带着全家甚至全村的希望。到了大学后利一切业余时间学习编程,最终创立京东。是不是他当时应该也来个生涯规划,不去人大而是去其他理工院校学计算机该多好。是啊!如果真是那样,他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是大家可能就看不见京东了。正在这样的逆境也逼出最强的刘强东。
我出生在一个很偏僻的农村,村子里近几年也陆续考出来了很多孩子。目前大学毕业最小的是1996年的。我很欣慰的是最终没有一个人回到那个村落甚至是那个县城(考公务员除外),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退路,回去也只有可怜的一亩三分地,考出来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而生活在县城的那些高中同学大部分还是回到了县城,因为他们的父母有能力帮他们找一份工作,让他们更好的生活。而这些农村的孩子,我问他们你对自己选的专业感兴趣吗?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
我们国家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并不是天生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就有兴趣,更多是因为他们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付出,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人才。87岁的坦克院士臧克茂,患癌26年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84岁的王泽山院士,毅然决然选择了当时没人要的火炸药专业,一干就是一辈子;72岁的天文学家南仁东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天眼“FAST”,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刚刚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难道他们的成就是因为一个简简单单的兴趣吗?我觉得更多是一种责任,一种家国情怀,一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能否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爱。什么是爱?就是你可以不计回报的付出你的全部去追求的一种精神。
所以对于高中生未来的规划,先把眼前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作为一名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好课内外相关的知识。通过高中的学习打牢你的基础,培养你的学习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这些对你以后在大学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帮。接下来要树立你的责任感,问问自己来到这个社会能为他做出什么贡献。对于专业只要能够排除自己绝对不适合的专业大类即可。对于大学生,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去了解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让自己了解的更多,而不是毕业了还不知道这个专业是什么?与其了解专业还不如去了解行业,这样更简单更直观化,更省时间。不要对于专业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专业给予你的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专业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在任何一种行业展示出来的中国目前的建设发展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各个领域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这也是为何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在招生时不再去细化专业,而是采用试验班、基地班、学科大类来招生,就是为了避免考生在对专业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而做出仓促选择。因为报志愿也不是只能报一个专业。当然能找出自己一定要去学的专业方向更好。无论选了什么,努力的走下去,结果一定就不好吗?我们总在后悔没有做另一种选择,难道选择了另一种选择就一定是最好的?因为那是未知的,无非就是你没得到而已嘛,所以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前几年我遇见一位某211院校数学专业的大学生,聊天的过程中,他说学数学很抽象也很枯燥,学习的氛围为也很严肃,每天发生的基本都是重复的。所以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专业,更喜欢每天都会有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我问他那为何不改专业呢?他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转什么专业”,而且年级前5%才能转专业,既然成绩这么好了为何还要转专业呢?我说那就学好本专业吧,去了解这个专业将来从事工作有哪些不是没那么单调。最后这名学生被推免到北京一所知名985院校攻读计算数学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在北京工作并且拿到了户口。如果现在问他,“你对你所学的专业感兴趣吗?”他会怎么回答呢?所以可怕的不是你对专业不感兴趣,就怕你不努力去学习,本科期间任何专业的学习更多都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悲催的是当初你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对这个专业很感兴趣,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成绩不好又开始说你不感兴趣了。目前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中,有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700多个专业,任何人也无法去全面的、清楚的去了解这些专业,因为专业的设置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改变。
我不否定兴趣的重要性,但不要过度去关注兴趣,而是要更多的去关注努力!如何找到兴趣本身就是个难题。有多少职场人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呢?有很多人这辈子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既然暂时找不到那就“先做应该做的,再做喜欢做的,然后争取把应该做的变成喜欢做的”。
最后引用华侨大学毛浩然教授所说的一段话,打铁必须自身硬,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是因为什么?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计划不如变化快,断裂风险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自己的翅膀要靠谱。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机会永远只面向已经做好准备的人,否则,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你不但接不住,还可能直接在地上砸出一个大陷阱。
以上内容有大部分摘自小周老师的文章,无抄袭、侵权之意,只是觉得小周老师写的确实很好,希望也能让你对兴趣和思考打开另外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