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在家上学的故事 | 这样的学习真爽啊——教育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

看点

我们无法教会抗拒学习的孩子。

点燃激情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

放手不同于放任,父母可以对孩子有要求。

自春节后跟随吴育清学数学,就没能正常吃晚餐


04月16日 星期四

在家上学的第一周非常忙碌,周四甚至工作到凌晨两点半。

周二的月考试卷均分到后面两天,加上当日课业,又在形成通过原理推导完成练习的习惯——这种学习的着力点在质而非量,锻炼思维而非条件反射的灵敏度,耗时颇多,特别前期思路尚未打通,仍在摸索阶段。

女儿用了一倍多时间写作业,但她说感觉不错,坚持下去会有成效,仍然决定当天完成所有工作,“当日事当日毕”是自幼儿期逐渐形成的习惯。

写到十二点半,女儿感到疲乏,但不困,精神是亢奋的,自言此刻状态很好,完全可以坚持,把今晚时间和明天的工作时间对调,明早多睡会儿就好。只是想休息一下、想玩桌游。我陪她玩了两局挑签,女儿继续写作业到两点,做总结、洗漱睡觉。

玩桌游的时候聊到学校和家里两种学习的不同,女儿说,她认为这是Learning和Training的区别,分别锻炼Thinking Ability和Memory。

我为什么一直不喜欢学校作业?

那些练习就是针对一个点的硬套,要做好多、反复练,不过是让你记住那些规律、套路,没有推理过程。

我知道有些同学就是抄答案。这么多科、每一科都这么多作业,如果我想每一道题都是一步步把原理和推理过程弄清楚,文科的背景知识都要搞清楚,那每天都要写作业到一两点过,这是不可能的。

又想玩,要快的话只能是抄啰!

女儿的话有没有道理?

有一点,但不完全。

每一题都要把原理和推导过程弄清楚,对原理足够熟悉也不会消耗太多时间。只是,这对此时的她尚有困难,还处于过渡期,这是很艰难的时刻。

我没有否定她的感受,保持安静倾听,给到她时间去摸索、思考和调整。许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倾听者,而非教训人,经验可以通过体验和反思获得,说教大概率无效。

但有一点女儿说对了,深度学习、深度思考需要大量时间,质和量之间有时候是鱼与熊掌的关系。

对于姝儿,所有需要硬记的科目考分都一般,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勤奋学生,不会为了高分或者所谓名校付出努力,尽管也经常性学习到深夜。学得不错的都是能够体会到思考和专研乐趣的学科。

最近,需要大量记忆的地理“学”得不错,不是突然懂事和勤奋了,而是地理老师在网课期间采用游戏化学习,设计了非常多的地理游戏。

为了争第一名,每次地理课后的中午全用来玩游戏了,放弃午休,一直玩到下午的英语课开始。有些游戏甚至会反复玩几十遍,一秒一秒地抠成绩,一边玩一边笑:“这下子想忘也忘不掉了!”

如果仍是传统学习模式,给一叠考点让背,估计最多及格万岁。


04月21日 星期二

中午,老父出院,下午和女儿回家探望,买菜做饭,尽子女之责。

也是强迫姝儿休息。近来天天学到凌晨一两点,有害于身体不说,也无法保证学习效果,更无法长久坚持。

做妈的,想得的确多,孩子学不学都容易焦虑。

女儿带上电脑和IPAD,不愿错过六点至八点的数学课。婆婆外公一边晚餐一边旁听孙女被全程表扬,把老人家乐坏了。

自春节后跟随吴育清学数学,数学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天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学校网课期间经常思考到两三点,累极了便和衣睡在沙发上。好在八点半上课,客厅就是教室,八点十分起床也来得及。

曾经,数学是思之头痛;现在是,思考使我快乐——昨晚,女儿在微信上同父亲聊天,父亲催她睡觉,她如此回复。

一段时间以来的IPAD相册

这次向学校申请在家上学,除开对疫情的担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愿错过黄昏时分的数学课,我也希望她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特别睡眠时间。


04月24日 星期五

周三,学校数学测验,女儿周四晚间拿到同学送至楼下保安室的试卷。今天上午做完,拍照上传钉钉,下午收到老师的回复,满分120,得分115,素来严格的老师夸了一句:还不错。

不常得到的鼓励更珍贵,女儿乐疯了,发了条朋友圈+空间,跟个傻子似的在屋里又蹦又跳、又喊又叫。

黄昏,在空间看到同学留言,说班上最高分105。女儿一下子惊得双眼大睁、呆呆立住,缓了好一会儿才喃喃自语:“不可能吧?王老只说了我还不错,也没说多好啊!我怎么可能全班第一?!”

这是在家自测,分数不计入班级排名,女儿也放弃了对排名的追求,意外得知比第一名高,仍是喜不自禁。

六点的数学课,吴育清以她昨天的课后总结作教学素材,再次激起女儿的成就感。喜滋滋地说,这次考试,发现晚上的课对学校学习有帮助。破天荒B卷全部做完,20分只扣了一分,最后一道大题涉及坐标,和晚上学的函数相关,做得很顺。


04月25日 星期六

“这样的学习真爽啊!”

八点,吴育清的数学课结束。夕阳的余辉洒进书房,女儿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双眼睛微微眯起,迷迷蒙蒙的,扬起的脸上满是喜悦,和阳光一道光彩熠熠。

微信课堂


用于自我管理的手机软件:番茄ToDo

“我这两天太高兴了,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白天,女儿继续沉浸在数学考分冲到第一的狂喜中。

有多久没拿过第一了?

虽不计入成绩单,仍是能力的展现——尽管,这种成就感、心流还只体现在数学学习上,没能迁移到其他科目。


PART 01、快乐学习

面对女儿的考分,有同学嘲笑她是从作业帮上抄的。

”如果是作业帮,那我应该全对啊!”女儿带了些愤愤地说。

“同学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他有表达的自由,你无愧于心,一笑置之即可。”

但也能透过言语看到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视学习为负担、视作业为刑罚,没有体会过学习的快乐,更勿论积极的心理状态,却仍然逃不掉劳役般的学习生活。没有选择和自主的机会,在厌倦和疲惫中与学习苦苦纠缠十多年,逐渐消磨掉对知识的兴趣与热情,甚至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亦可见外力强迫下的学习何等糟糕!

学习这件事,知识本身未必有多难,难在没有办法教会不想学习、抗拒学习的“学习者”,无论孩子还是成人。

基于强迫的学习,学习者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心流等积极心理状态。而这,是推动持续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所谓“学习是辛苦的、但可以不是痛苦的”即为此意,也是快乐学习的真正藴意。

我以为,快乐学习意指精神层面的快乐,是基于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刻苦和努力,可能辛苦,但精神上是快乐的、满足的、愉悦的,不同于生物意义上的、生理性的舒适快乐和纯物质的、肉体层面的贪图享乐。

教育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让喜欢踢球的孩子尽情踢球,喜欢音乐、画画、写作、服饰、烹饪……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自己的喜欢和擅长的事,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姝儿的学习在获得了自主,可以自由安排,按自己的节奏和模式来学习后,逐渐进入有效学习状态。


PART 02、 学习只能等待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吗?

姝儿近来的学习热情还让我想到一个这些年颇为流行的理念: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只要建构起适合的环境,他想学了自然会学;不能把父母的要求施加在孩子身上,把父母想孩子学变成孩子的“想学”,必须顺其自然。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执念,却又在现实面前倍感困惑。

不强迫是对的,专制主义养育无法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会引发亲子冲突,制造心理问题,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

但父母可不可以对孩子有要求?有无与无为之间,怎样拿捏这个度?

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只要是要求,就会产生影响,父母可不可以影响孩子,特别在孩子小的时候?从生理发育讲,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是非完全理性的人,他们能够驾驭超出能力的自由吗?自由和放纵之间是否有平衡点?如果有,如何才能找到?

曾经,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放手可以是任由玩耍,不作要求、不管形式和内容,等待她在绝对的自由中自我发现。但女儿却在长时间无约束的纵情游戏中日渐颓废,我也越来越困惑和焦躁。

女儿意外获得了那么多的自由,却无力驾驭,绝对自由没能激发出向上的动力,反是在染上一堆坏毛病后变得颓废,时常陷入不安和自责,转为低自尊与习得性无助,与今日的阳光积极判若两人。

陪伴女儿从低谷爬上来,帮助她找回自信,学习是主要支撑点。

我只是放缓了节奏,把关注点聚焦在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上。坚信只要解决了心理问题,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不过时间早晚。我一直有这样的信念,而且非常坚定,即使女儿状态最糟糕的时候、即使考分只有二十多的时候依然这样认为。那时候的茫然,是不知道怎样才是有效帮助,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煎熬还会持续多久?

自救始于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学……我的教育理念渐有变化。

我仍然反对强迫,因为,我们无法强迫一辈子;还因为,没人喜欢被强迫,情绪永远快过理性,面对强迫,情绪会加重厌烦与抗拒。

但这不代表作为监护人,我不可以有要求和期待。

我的要求、我的言语的确会对女儿产生影响,有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无法保证成年人的判断一定正确。

只要我保持开放、谦卑、尊重,给到女儿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要求而非强迫,通过探讨促进思考,赋权和担责同步,帮助她提升思辨力、判断力、决策力、责任心,就能最大可能减少我带给她的负面影响,转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是我不再盲目等待,转而积极要求的原因。


PART 03、学习与游戏

人为什么能够学习?

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能够根据环境刺激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大脑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和核心特征。

人在出生时已经长出了所有神经元,但1000亿个神经元中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建立起充分的连接。出生后,经由外部刺激,大脑逐渐形成复杂的功能结构。一篇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通过比较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成年人的大脑,发现读写教育改变了大脑相应的结构功能。

认知神经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大脑终身具有可塑性,但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更快,在此期间,应当给予学习者适当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是窗口期理论的科学依据。

通常来讲,书读得越多,阅读能力越高;思考越多,思维能力越强;电游玩得越多,大脑的相关运作越快……不同的人类活动带给大脑的刺激不同,激活不同脑区,行为主体获得相应的能力增进,每一种能力的提升都会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其中,电子游戏带给玩家的刺激很强。

高频反馈、不可预料性、变换奖励机制是精密设计出来的电子游戏的特性,TA会提升个体的应激阙值。如果大脑的应激阙值被提得很高,转向低刺激活动可能遭遇困难。

学习就是一种低刺激活动,难以带给个体类似于玩电游的感受。人对刺激的适应,还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

这是我重新审视电子游戏的原因。

但其实,认真想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成年人对电游的愤怒与恐惧表面看是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更主要是我们无法忍受孩子低下的时间/事务管理能力。眼睁睁看着他/她无力自控,把生活和学习弄得一团糟,这令我们焦虑。

面对糟糕的学业和行为习惯,孩子也无法获得自尊自信,特别能力不足以改变的时候,这是姝儿从前颓废的原因。


PART 04、点燃激情

姝儿起初的恢复性学习基于责任,带着勉强和畏惧,既有来自学校的压力,也是理性上的自我要求。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这种外力下勉强前行,常有低落、找不着方向的时候,需要倾诉、慰籍,需要情绪垃圾桶。

好在,我们坚持住了!

女儿没有放弃前行、我没有放弃对她的信心,我们没有再如以前一样,在对体制教育的抱怨声中逃离现实——尽管体制教育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仍然不好。但这一回,我们选择了共同面对,一起克服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行为习惯上的纠偏,帮助她在学业上持续进步。

现在看来,这种坚持实在太重要了!

那段时间,我、彭小华、陈诗峰都是她主要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小华的女儿悠悠、诗峰的女儿兆君则是她的朋友兼楷模、精神上的良伴。我们经常谈起她俩,女儿说:她们是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无限仰慕。

我没有强迫女儿在某一学科上花功夫,没有为分数、排名责骂过她,脸色都未曾有过,那段时间更是催促也无,耐心做她的精神支柱,等待她的自我修复。我关注女儿的精神状态,期望激发兴趣促使主动学习,不断用故事和聊天探讨学科的意义与价值:哲学、历史、文学、语言、经济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当然,不是说教。

我家没有主副科之说,学习不为考试。想学哪一科、即使不是学校课表上的科目也能得到支持。在我看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均同日常生活有关联。生活场景若有涉及,更是拓展思考的良机。

尽管通识类网课听得最多的是哲学、经济学,但聊得最多的是历史和数学,我会借助案例分享观点:

学数学不是为了考试、分数、排名甚至名校,而是一种严谨的、理性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模式对人之一生无比重要。

理性是一个人良好生活的基石,感性,有锦上添花之功。

数学是通往理性的桥梁,是最能让人体会到思维乐趣的学科。

……

我从没放弃寻找点燃的契机。

2019年夏天,基于对诗峰的信任,女儿回广州参加图灵数学思维夏令营,吴育清老师是她的带班老师,有效触动了她对数学的热情。

夏令营结束后,诗峰仍然不时指点,初二接手学校课业的数学老师也给到有力支撑,几方的助力减轻了从前对数学的畏惧。

春节后,吴育清开网课,组建了优秀的学习共同体,女儿跟随学习,渐有疯魔状……

我也早已改变前段时间完全放任的做法,会明确提出要求与期许,坦陈理由、认真倾听;女儿若是指出我之失当,马上道歉、及时更正;如果意见相左,接受她按自己的想法行动,给到试错空间,但保持开放的沟通与探讨。

我会监督敦促,也有用力过猛、引发冲突的时候——情绪管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只是,每当我情绪管理不佳,我俩关系出现问题、爆发冲突,女儿前行的步伐就会停滞甚至倒退。近来,她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也是在我们解决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之后。

人,在愉悦的时候专注力更好,学习效果也更好。当压力得以释放、情绪得到舒缓,我不再是她的困难、真正成为助力后,她终于可以轻装上阵、努力向学。

还好,我能够在反思中及时刹车。

结合女儿这段特殊的经历再来看,学习是不是只能等待孩子产生兴趣?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节律,尊重他们的兴趣特长,支持他们的自我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等待、放任自流。少儿不是完全理性人,作为父母,我们肩负引导之责,可以提出要求,但非独断专行,更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应当获得发声的空间、选择的权利,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但放手、尊重需要和担责同步,以人格的健全、综合能力的增进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帮助孩子找到超越性追求,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竖立志向是父母的责任。

这个过程,学习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只要激起学习者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好奇,产生探索的渴求,就谁都拦不住他/她的学习热情。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思考带来的乐趣是最强驱动力,能够产生有如电游带给玩家的成就感和心流等积极体验。

但这不可能通过管控抵达目标,成年人需要放手;只是放手不是放任,放手不是不管孩子年龄大小、能力高低的全盘放开。

我以为,应当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进适时赋权,逐步而非一下子全然退出孩子的生命空间;让孩子经由掌控自己的生活、在试错中学会自控、自律、自我管理,获得自我的成长。

这个过程,很慢、很长,对成年人是考验,却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契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 • 在家上学的故事 | 这样的学习真爽啊——教育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