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格里拉只在别人的相册里
“香格里拉怎么样?”
“就那样。”
“发张你拍的照片过来看一下。”
我找啊找啊,硬是一张照片都找不到。
“这怎么可能?哪里保留的图片都丢失了,QQ空间相册里的照片不可能也没了呀。”
可就是找不到一张。
还好小丸子QQ相册里存有大量的图片。
“我曾经在这么美的风景里走过吗?”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啊?
记得的只是匆匆忙忙和导游的劝购。
早上从丽江出发到香格里拉的时候差不多中午了,匆匆忙忙绕着属都湖走了一圈,瘾都没过,最后上车时还被导游嫌弃拖了后腿。
可能是第一次跟团旅游,一点都不习惯,一点儿都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对那次香格里拉行也就没有多大的印象。
这会儿看着照片,有一种错过一个亿的感觉,那么美的风景只是略过了我的眼睛,而没有在我的心上烙下痕迹。
谁要是去香格里拉,我会告诉她别跟团,自驾也好,自由组团也好,就是别跟团。
不过如果不跟团去虎跳峡就有难度,虎跳峡不去一下又有那么丢丢会遗憾的。
如果你要自驾的话,车上一定要有两个老师傅,车技不好的人千万别尝试开到香格里拉去,在路上,进不能进,退不能退,会很麻烦的。
小丸子说,拍这些照片的相机的像素不高。可是我现在看到这些照片实在是非常享受,如果用像素高的手机拍出来,或用单反拍出来那不更美出天际了。
二、追忆香格里拉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出门转一圈,然后回来看照片感受?
说是大自然的搬运工,那都是对大自然的亵渎,玩的时候尽赶路去了,入一个景区,初看惊喜,再看欢喜,三分钟热度后,不过而已。
刚踏上属都湖入口处的观景台狂喊落在后面的小丸子,她与我一样,像似见到了梦中情人般狠不得直扑入湖。360度无死角的狂拍了不少照片,想起导游只给那么点时间,才怏怏不乐地继续往前走,总得要去尽头瞧瞧才值。
沿着右边的栈桥走到了岔路口,往右是坐车回去,往左是坐轮船游一圈蜀都湖,管他能不能赶上车?先坐轮船游一圈再说,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坐轮船到对岸之后,沿着山的小路走到下一个渡口,再坐船走回来,如果我是自由行的话,会走第三条路线,这条路线可以到山的对面看看,那里有牦牛和主人的屋子。很想看看了解放牧的藏族人的居住环境到底是怎样的?
已记不清当时是几点了,木屋上已炊烟袅袅,那里的海拔高,昼夜冷,但他们的木屋好像是四面八方的风都能吹进屋子,他们是怎么御寒的?难道他们身体本质耐寒一些?好想跟他们当地人打打交道呀。
有些牦牛也自己回了圈,这种露天的圈就是用一些木头简单的围着,没有屋顶,“要是下雨下雪了这些牦牛躲到哪里去?”这个疑问至今未解。
带着种种疑惑,种种遗憾离开了香格里拉,如果给我一次机会去解开这些疑惑,弥补上次的遗憾,我想我是拒绝的,只因每一次的旅行都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三、继续传唱香格里拉
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山”我一直觉得山不是用来看的,是来登,来征服的。
南方的我见惯了山水,跑到香格里拉看属都湖,比起家乡的湖泊无非海拔高点,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如果能够在那片土地上爬爬滚滚那才有意思呢。
“香格里拉”这一名词早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在《失去的地平线》一书中这样描述到:在峡谷中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
“香格里拉社会”的面纱我不曾撩起一角来偷偷窥视,因为我压根都没碰触到“香格里拉社会”。
我就匆匆的一过客,连个脚印都没留下,没有高原反应的我连出发前要狠狠地吸几口高原空气的念头都忘了。
徐志摩深深爱念着康桥,他的这种“康桥情结”让他不忍打扰康桥的梦,所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读初中时第一次听到容中尔甲的《香格里拉》这首歌,就对香格里拉充满向往,总想近距离去看看这个神秘圣洁的地方,想详细听听由观世音菩萨悲泪所化现的女性佛母——白度母的在他们藏族人中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故事。
去了香格里拉之后“香格里拉”情结反而不知所踪了。
当别人问我香格里拉怎么样的时候,我真无言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香格里拉,去追寻自己的香格里拉吧!实在要我给建议,您不妨听一听容中尔甲的《香格里拉》:
……
传说白度母在这里安了家
养育了我的妈妈的妈妈
从那时人们再也没有离开她
骑着马我本想走天涯
却发现这里就是我的家
草原上绽放着七彩花
悠悠传来沁香土泥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