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在中国玩“无人经济”是找死!

近频频看到共享单车巨亏或老板跑路的新闻,而共享充电宝和共享雨伞等由共享单车延伸出来的模式,也不再吸引投资者眼球,不少企业已经完全退出了,真是应验了一个成语“昙花一现”。

共享时代的风波前一秒处于风口浪尖,后一秒“无人经济”如同狂风暴雨般刮来,甚至是应接不暇。转眼间一抬头,发现周围都是在讲“无人经济”,什么无人便利店,无人卡拉OK、无人公交车……。

但最近又爆出新闻,不少无人便利店已经关门打烊——根本无法盈利,更不要说持续经营了。有时候我也纳闷,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太少,不够用了?所以要弄出这么多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新玩意出来,以代替人工?

无人货架诞生时成为创业者的新宠之后,各品牌大量的铺货和抢占市场份额,普遍采取人员地推的模式。导致前期用力过猛,后期资金链跟不上,破损程度越发地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回收成本和增长利润却是一大难事。所以不少无人货架还是惨败在这场竞争激励的无人经济当中。

而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确实在这个方面比无人货架做得比较完善。有固定的配货人员和有后台实时监控。还能够减少排队时间,快速支付账单,减少购物环节让消费者变得便利了。但有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剥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呢?

如果现在连最基本沟通的超市和便利店变成无人值守的模式,想来未必是一件好事。也许年轻人能够快速适应智能化生活,那老一辈人呢?他们该何去何从呢?这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还是手机的日常生活?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更像将人们的生活变得本末倒置。

其次,当每一个商店里都不再有服务员,而全都是所谓的人工智能之后,哪些深夜求救的人,就不再有希望,因为人工智能没有这个能力会帮助深夜迷路的人指路,遭遇危险的人提供帮助等,除非守店的是具有自我学习模式的神经网络机器人。

再来看看无人经济进军娱乐行业的形势。迷你KTV出现的速度不亚于共享单车。1个玻璃亭、2个高脚凳、1组触屏点歌机、2副耳机、2个麦克风,这就是迷你KTV的标配。各大商场、电影院和娱乐场所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迷你KTV主要是以自营+代理的模式,起初的出现是因为创业者看到了年轻人的潜在需求,满足随时随地想唱的心情和消遣等待时间的一种方式。创业门槛低,导致创业者一味地过度铺张,大量资本家进行跟风的投资。看似光鲜的背后,却充满弊端。至少我不看好!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同学朋友聚会最终还是愿意选择传统KTV,不仅仅是因为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有人性化服务如食品饮料的提供等,更重要的是一个氛围和场景体验。迷你KTV毕竟只能容纳2个人,氛围不足,吸引力不够。玩过一次之后,所有人都感觉没意思,所以,注定会消亡!

无人经济已经从人们平常吃喝玩乐蔓延到无人驾驶。刚刚过去2017年可谓是人工智能全面爆发的一年。而无人驾驶则是2017下半年在科技届非常火的词汇。在未来科技发展的设想中,就连汽车都不用人工驾驶,我不禁感叹道:那人类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很多人会将这些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玩意称之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如果这真的算创新,那我要问了,这种创新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至少,在一个人口大国玩“无人经济”式创新,绝对是傻逼行为。

历史上的技术创新,都是给人类带来明显价值的。譬如人类自身荷重和速度有局限,一个人力气再大也只能扛起200斤重的货物,由此,可以装卸起重几十吨的吊车诞生了,随后时速100多公里的火车和汽车也诞生了。

而目前所出现的无人经济,更多地只是将人们思维简单化生活懒惰化,尽可能地减少一切生活环节。与此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缺乏。试想下在无人经济下的人们会是什么样呢?大抵就是从手机小屏幕,转移到生活中的大屏幕罢了!

如果将来无人经济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是否就是意味着有许多工种不再被需要,有许多人面临着被下岗,就连最基本的服务行业都可能即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真不知道这是该高兴还是悲哀!也不知道十四亿的中国人,是不是统统提前进入养老院等死?

精彩预告:策划中的保健品“修正伊更美胶囊”项目即将进入全国渠道招商执行中,部分策略即将公开,看看横向思维下的沈坤,如何在保健品行业里“戴着镣铐跳舞”(诸多限制下的创新求变),下周即将发布“沈坤策划手记:保健品营销如何创新破局?”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家:在中国玩“无人经济”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