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天蓝色的彼岸》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48天。


今天分享一本“小书”,英国儿童小说《天蓝色的彼岸》。

说它小,首先是因为它本身的篇幅不长,随手翻一翻,个把钟头就能读完。再者,它又像一个童话故事,是给孩子看的“小人书”,但“小书”不小,它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就像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说的那样,它适合任何超过九岁的人独立阅读。

这本书描写了小主人公作为幽灵,在世间游荡的经历。既有好笑的场景、恶作剧,也有感人的亲情,友情。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英国的《泰晤士报》评价它是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敏感耐心的探讨。

自2003年出版以来,《天蓝色的彼岸》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畅销全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荐《天蓝色的彼岸》时,甚至称其为21世纪最伟大的人性寓言。而本书的作者艾利克斯·希尔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写作,至今一共创作了25本书。而《天蓝色的彼岸》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完成了。

令人惊叹的是,作家并非他唯一的职业。出生于1949年的希尔,做过30多份工作,是一名职业电视编剧,在电视剧、电影、舞台剧和广播节目方面都颇有成就,也曾是英国BBC广播电台的幕后台柱。

希尔兴趣爱好广泛,多年来从未停止练习吉他,称得上是“被写作耽误的吉他手”。希尔和大部分英国人一样,深受巫祝文化影响。所谓巫祝就是指占卜、祭祀、通鬼神。英国人对于各种神话传说,鬼怪故事都是津津乐道的。这从《哈利波特》的大热就可以看得出来。

希尔的第一部儿童冒险小说《造梦家》,就是西方巫祝文化的体现,而《天蓝色的彼岸》也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产物。但这本书不仅以神奇的法术,奇妙的想象去取悦读者。更为重要的是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给了读者许多人生理念上的启示,也唯有这样一位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作家,才能用儿童的视角,英式诙谐的语言,去阐述最为深刻的生命哲理。

关于探讨死亡话题的书不少,但是以一个男孩的视角看待死亡,用童话的形式解说死亡,本书还是独一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死亡是生而为人最为沉重的话题。关于死亡的书也都是凝重、严肃的。但是《天蓝色的彼岸》却一反常规。

它让意外车祸遇难的男孩哈里,成为了一场天国之旅的主角。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人死后经历的一切。哈里一路遇到了幽灵阿瑟、山顶洞人、路灯上的老人以及电影院里的幽灵们。这些怪异而又带点幽默感的角色,都让死亡不再遥远可怕,倒成了一场触手可及的大冒险。

同样是描写死亡的作品,用上了儿童的话语,儿童的视角,故事就变得童真有趣起来,少了痛苦与悲伤,多了纯真与感动,孩子经常会发出一些让成人惊讶不已的名言金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死亡,更容易引发一些成年人都要惊叹的深刻时刻。

比如哈里在天国游荡期间,他既找不到去天蓝色彼岸的路,也不知道自己还得“死”多长时间。于是他由衷地感慨,谁都不明白自己死后应该做点什么,就像人们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应该干什么一样。

哈里生前曾经困惑于生与死的意义,父母却根本不当回事,认为人死后自然就会知道答案。而事实上,小哈里死后还是不知道答案。游荡多日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跟我一样,特别想在死后就能知道什么是活着的意义的话,那你可要失望了”。

哈里只是说出了一个孩子的心声,但留给读者的却是无穷的思考空间。死亡与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谁也不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与死的意义都需要人主动去思考去寻找,而不是回避与消极等待。

像这一些极具哲学思辨意味的情节,书中比比皆是,身在天国的哈里想念亲人、朋友、老师,他想知道没有他的日子,他们会怎么办。于是他跟着阿瑟的幽灵偷偷溜下了凡间。可哈里看到的情况却出乎他的意料。最好的朋友跟他的“死敌”一起玩,暗恋他的女孩也没有显得特别沮丧。他以为他的死去会让全班同学十分悲伤,可同学们还和从前一样上课,他的位置还坐了另外一个人。哈里忽然意识到生活不会因他而改变,他死了,但生活还在。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可即便是我们大朋友,也未必能够坦然接受这个现实。更何况是娇生惯养、自视甚高的哈里。哈里是学校的球队主力,又是老师最心爱的学生,他认为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人物,可也正是死后变成幽灵,说看到的一切,让哈里最终意识到“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我们每个个体的存亡,在宇宙面前都是渺小、一瞬即逝的”。

我们不可能像哈里一样,变成幽灵去人间走一遭,去亲身感受人情冷暖,但至少我们能从哈里的经历当中明白。不要以为自己是所有人生活的中心,不要对人恶言相加或企图去主宰他人的意志。我很重要,但没有我世界并无两样。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正当哈里心灰意冷地离开学校时,忽然发现教室背后那堵墙上,贴满了同学们写给自己的追悼信,暗恋他的姑娘写了小诗,最好的朋友写下回忆录,甚至连哈里平时最看不惯的死对头也写了长长的信,敞开心扉与天国的哈里对谈。

从这些信件当中,哈里明白了朋友们的爱,内心也得到了释怀,走出教室,哈里又看到了同学们为他种下的树,树旁的金属牌刻着他的生卒年月。这个幽灵男孩感到浑身特别温暖,他知道自己的树会一直长下去,能长好几百年,多年后人们到树下乘凉,看到金属牌依然会想起他。

死亡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人死后也并没有和世界彻底切断联系。肉身消逝了,但灵魂与爱不会熄灭,只要人间依旧有记忆、有情意,生者和逝者便始终相互影响,并在精神上相互扶持。

即使哈里没有把这些话讲出来,读者却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个另外的不言自明的主题,那就是遗憾与珍惜。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遗憾,书里的人物也是如此。

书里面一直帮助哈里的小幽灵阿瑟,他最牵挂就是母亲。他手里握着一个信物纽扣,徘徊了一百年只为找到母亲,还有坐在路灯上的老幽灵。他的遗憾是一条流浪狗,于是天天待在街头等待那条狗,即使它再也不会出现。

至于主角哈里,他最大的遗憾是死前说了很多伤害姐姐的话,而这些话令他良心不安,后悔不已。就像作者艾利克斯·希尔写的那样,决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

哈里就用自己的死亡之旅印证了这个道理。他徘徊于人间与天国,成了一只心有挂念的小幽灵,无法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哈里跟着阿瑟到处游荡,费尽周折就是为了找到姐姐。用意面操纵笔杆写下,原谅我 雅丹。而见证这一灵异场面的姐姐,既没躲闪,也没有呼喊父母,而是感应到了弟弟的存在,哽咽着说“原谅 当然原谅”。

雅丹哭着向弟弟诉说自己的爱,而哈里也是用尽了全力写下“我也爱你”。之后便再也提不起笔。在姐弟俩互相谅解,握手言和的瞬间,哈里的夙愿终于完成了。他也放下了牵挂,能够奔赴天蓝色的彼岸了。

所有人看到这里都为哈里松了一口气。可是想一想,现实生活中的羁绊与遗憾,远远要比这个十岁小男孩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闭上眼回忆,人生当中曾经历的遗憾是一句对不起就能说清楚的吗。

一次次的误会,互不理解,互不认错,最终把一段关系推向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而这些正是阻碍我们走向天蓝色彼岸的根源。哈里在人间游荡的日子里,走到电影院,惊异地发现有那么多的幽灵躲藏在这里,有那么多的人舍不得这个世界。他们心存遗憾,有未完成的牵挂,只能作为孤魂野鬼四处流浪。但他们永远和人间隔着一道玻璃,那么清晰地看着却又那么遥远。

这些幽灵不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影射吗?幽灵们和哈里一样,不知道自己会死,生前满腔怨恨,死后留下了漫长无期的遗憾,永久地徘徊在阴阳两界之交。可见“抱憾终身”这件事,是多么沉重而令人难以承受。

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我们都无法预测意外会在哪一天发生,即使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不可能一生不离地守候。包括我们自己,也随时存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风险,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善待每一个人。不要怀着怨恨与人说再见,要勇敢,有错误就承认。说声对不起并没有那么困难,宽恕的力量不容低估,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天国,没有地狱,没有永恒无期的流浪,但天蓝色的彼岸必定存在,至少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彼岸,为了让心灵保持宁静和喜悦,我们就应该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次与人交流的机会,不让太阳带着怨恨下山。天蓝色的彼岸,究竟位于何处早已经不重要了。它是我们心灵的一处净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往复。

小说结尾阿瑟妈妈告诉哈里,天蓝色的彼岸,可以让他重新成为人间的一部分。哈里想,可能爸爸妈妈会再要一个孩子。刚好,他成为那个孩子的一部分,那个孩子长得会像他,很多年以后,爸爸妈妈会告诉这个孩子,他曾经有一个哥哥,那个孩子会喜欢他。

想到这里,哈里觉得很幸福。每一个人读到这里,都会感到温暖,从而忘却了对死亡的恐惧。我们是世界的一分子,我们组成世界,世界又组成了我们。在天然色的彼岸中,死亡是落叶归根,代表一种回归,一种奉献。我们把善与美的一面留给了世界,我们也终将成为某位新人身体当中的养分,精神上的祭奠。

这本小书,用细腻从容的方式,向孩子们阐释了何谓生与死,它不像其他讲述死亡的书一样沉重悲伤,它以孩子的角度告诉我们,死亡是怎么样的,也通过孩子告诉所有人,生与死的意义都需要自己去探索解读。

死亡并不可怕,它不是虚无与断裂,而是生命的另一个轮回。就像哈里会永远留在家人的回忆中,会被这个家庭的新生儿所熟知,会被这世界上爱他的和他爱的所有人铭记。

读完这本书,大朋友可以抽出时间认真地与孩子交流和探讨一下,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遗憾。相信这样的谈话,会给小朋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唯有了解死,我们才能更爱生,更珍惜最亲近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1048】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天蓝色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