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9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雄才大略的曹操


杀了孔融的那个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不好,民间更是把他看做大奸大恶之人。其实这真的是误解他了。可以说曹操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委屈的人,没有之一。

很久以来人们都说曹操阴险狡诈,不过历史上哪一位君王是纯真无瑕之人?被众人看做是明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没有使用过阴谋权术?和修阿房宫修陵墓的残暴的秦始皇相比;和汉武帝晚年发生的“巫蛊之祸”,上至皇后、太子、丞相,下到普通百姓,几万人丧命其中的冤案相比;和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之举相比;和宋太祖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比,曹操还真算不上是手段狠毒之人。每个君王为了建立自己的基业,权谋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

仔细看看历史,戏剧舞台那个白脸的曹操绝对不是真实的曹操,那只是一个被漫画丑化了的人物,实际上,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公正地讲,他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处于乱世之中,对于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稳定发展的作用。黄淮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此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解救民生,如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等,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陈寿在《三国志》里讲:“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指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最初曹操的势力远不如袁绍等人,但他懂得重用人才,深谋远虑,治理措施得当,所以成就了一番大业。作为史学家,陈寿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毛泽东同志也认为: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当然,像历朝历代的开国者一样,曹操也有建立自己的新王朝的野心(或者说是雄心),但他为了社会的稳定,不急于求成。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意为:这小子想把我放火上烤啊! 曹操手下群臣也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就是,如果天意选中了我 那我就当个周文王吧。周朝时,周文王并没有即皇帝位,即位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周文王的号是儿子周武王封给他的。


除了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外(这些不是本文要谈的重点),曹操还是一个水平很高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在建安时期的文坛上,他可是算是屈指一数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领军人物。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的文学风格,他是最主要的创造者,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建安风骨”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我们看看曹操的诗作,就能深刻感受到,他是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诗人。同时曹操还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王沈《魏书》里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在我们把他放在文人里评述,没有一点抬高他的意思,只是尊重历史事实,给与他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已。


曹操的诗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并表现出了新的内容新的气象,展示出崭新的面貌。在曹操的诗歌里,能看到他的远大志向与政治抱负,能看到汉末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现实情境,能体会到他的悲天悯世之情。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恰如本人。

他的一部分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风貌,表现出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如《蒿里行》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被人们称之为“汉末实录”的“诗史”之作。“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写出了袁绍等军阀不能合力讨伐董卓,反而拥兵自强,相互混战,“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谋立王位。“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几句形象地记述了造成的离乱和人民死亡的史实。“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两句生动真实,过目难忘,流传千古。诗人在短短十六句五言诗中概括了一段历史风貌,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诗歌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灾难之中的苦难百姓表示了无限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各路军阀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曹操还有一些诗则是表现了他想要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精神,这也是最能体现他的精神风貌作品。有人说,曹操的身上自始至终都蕴育着非常浓烈的英雄情结,这是因为汉魏时期特殊的社会氛围和他个人的独特经历造成的。曹操作为时代的英雄,他在诗歌中强烈地体现出了渴望建功立业和一统天下的愿望与理想。其《短歌行》中的名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真实地展示出了诗人希望招来天下贤才,共聚一堂,从而帮助自己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这可以看做是曹操豪情激昂开创伟业理想的集中体现。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诗歌并没有直抒胸臆,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浓烈情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现出了自己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博大雄浑是其十分统一的色彩。这首诗最能表现出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气象壮阔,雄浑高亢,动人心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我们注意一下该诗的写作背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曹操想在诗中表现的情感。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曾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他们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以解身后之患。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的胜利意义重大,它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提供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的现实基础。

1000多年后,伟人毛泽东也在此地赋诗一首:“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歌跨越时空,“往事越千年”,将相通的雄浑豪放的豪情壮志连接起来了。


曹操在诗歌中还极力抒发自己向命运抗争的豪情壮志与不屈的意志。《短歌行》是曹操最有代表性的诗作,这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言志诗,雄浑沉郁,意境雄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歌以开放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本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是写姑娘思念自己的爱人的,而曹操借来,把它比喻成自己对贤才的思念,生动而又恰当;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意思是: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欢聚一堂。在这里成为它诗人盼望着万众归心、共成大业的心愿的体现,渴望贤才齐集一堂之情跃然纸上。

《龟虽寿》一诗也将作者豪迈壮阔的情怀表现得一览无余,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成为千古名句,淋漓尽致地显示出诗人虽已年暮但仍激情澎湃,保持着锐意进取的生命活力,他要向命运抗争,这是一种生命激扬的英雄气魄和人生志向的显现。


曹操的诗特色鲜明,独树一帜。语言质朴无华,直抒胸臆。他本是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不屑于写琐碎的景象,表现纤弱的情感,更不屑于辞藻的雕饰,所以,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悲凉、慷慨、雄伟的特征。正如现代学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讲的:“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明代胡应麟《诗蔽》中也评价曹操到:“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