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校长读《忠孝的智者——诸葛亮》有感

                      作者:向雷

      大多数人认识诸葛亮都来自《三国演义》,书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对》三分天下,火烧博望坡、新野,舌战群儒联东吴,草船借箭助周瑜,三气周瑜夺荆州,白帝托孤负重担,七擒孟获收民心,空城计千古美谈,木像吓退活仲达,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的发明,让读者对诸葛亮的智慧赞叹不已。而他对刘备和蜀汉的忠心可以说可昭日月。小说有其夸张的成分,演义也有虚构的部分。后来见校长读了此书,还为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于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也东施效颦,寒假伊始,开始走近《忠孝的智者——诸葛亮》这本书,诸葛孔明,真不愧忠与孝的楷模,智与勇的英雄。

      一、心怀凌云志,静观云起时

      在隆中拜名师学习,广交良友,为自己出仕做准备。他自比管仲、乐毅,水镜先生说他可比姜子牙、张良。别号“卧龙”,卧龙、凤雏得其一可以得天下。学识有,名声有,他只是在等待。

        二、慧眼识明主,展胸中抱负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各方诸侯逐个登台。以诸葛亮的才能谋个差事应该不是难事,但诸葛亮并没有早早登上历史舞台,他是在等待自己的明主。到后期大财主剩下曹操和孙权时,诸葛亮也没有选择他们俩,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两个都不是正统,出来对自己的名声不好,而且自己没有显赫的背景,在他们两个那里也不能尽显自己的抱负。而刘备登门拜访时,他为试探刘备的诚意,让刘备三顾茅庐。他所以选择刘备,是因为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是正统;刘备身边没有身份显赫的谋士,自己出来就是刘备名正言顺的军师,有话语权。《隆中对》为刘备指明后期的发展方向。

      三、初出茅庐显风采,运筹帷幄千里外

      当别人对他的才能持怀疑态度时,他火烧博望坡、新野,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刘备最危急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到江东舌战群儒,激将法让孙权坚定抗击曹操的决心。草船借箭、借东风助周瑜取得赤壁的胜利。在华容道安排关羽放走曹操,应该也是他的战略。在周瑜不能相容他的时候,他又连使巧计,将周瑜活活气死。在帮助刘备取得荆州这个根据地后,为刘备指明方向,进军西川,实施《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

        四、白帝托孤显忠心,辅臣双璧占其一

        刘备一意孤行,发动夷陵之战,最终落得全军覆没,病逝白帝城。遗言要诸葛亮辅佐刘禅,并说刘禅若不能辅佐,可以取而代之。可是诸葛亮从未产生异心,尽心辅佐刘禅,直至生命结束。说到辅政,我们知道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的辅政的人物,可这些人物有的私欲膨胀,祸乱朝政,最终没有留下好名声、好下场,像吕不韦、多尔衮等。我把诸葛亮和周公相并列做比较。他们的经历很相似,都是先辅助先帝建国,先帝逝世时都有让其接替帝位的意思,都没有私欲,尽心辅佐幼主 ,平叛乱,安天下。逝世后都得到皇帝的褒奖,子嗣都得到国君的善待。他们的名声都得到后世的好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所以我将诸葛亮和周公并列为辅臣双璧,忠心可鉴。

        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认真分析天下形势,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对内平定叛乱,七擒孟获,收获民心。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定律法,发展国力。积极发现、培养人才。始终不忘初心,一统天下,匡扶汉室。五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一代名相,就此陨落。

        孔明以“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立身,杜甫诗云“三顾频煩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他忠孝两全,的确如此,诸葛亮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当成为后世赞扬学习的楷模,唯有致敬与仰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校长读《忠孝的智者——诸葛亮》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