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传习录》上024

【原文】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

        “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

        “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导读】

1、先生主张下学上达一贯。圣人所言,虽十分精微奇妙,也都是善知识,只有自己实践了,去厉练、去实证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出真知,这才是道,才是上达,上达包含在下学的知行统一中。

【译文】

        陆澄问参悟天理的上达功夫。

        先生说:“后世的儒生教人,刚涉及学问之高深、精微、细致境界,就说这是上达学问,还不到学习的时候,接着就去讲具体的事情如何做。这是人为地将下学和上达分成二元对立了。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嘴上能表达的,心里能想到的,都是下学;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上说不出,心里没法想的学问,才是‘上达’。这是错了。”

        “比如种树,栽培灌溉属于下学,树木日生夜长,枝繁叶茂,才是上达,人此时如何能干预呢?所以,凡是可以用功,可以言说的,都是下学,上达就包含在下学里面。但是圣人讲的道理,再精深微妙,都是‘下学’功夫。为学的人只有在‘下学’上用功,自然能够‘上达’,不必另外去求一个‘上达’的功夫。”

        “持志如心痛。心中有志向,就像心在痛,一心只在这痛上。我有好多功课要做,哪有工夫去说闲话,去关注他人的鸡毛蒜皮呢。”

【浅谈】

1、“上达”的功夫这个出处,是《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程颐子说:“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不下学,则不能上达;圣人在说具体的事情,也就是在说上达的事情。古人未尝离事而言道,生活处处皆学问,修道在日常生活中。

3、下学是日常生活,上达是从其中修道,行道、悟道,二者一也,不可分割。下学而上达,唯有下学,才能上达;不能下学,则不能上达,这是唯一的道路,

4、凡是语言能表达的,包括语言说不出来的,都是“下达”。坐而论道,拈花一笑,下达;而仅知几句圣贤之教,在生活中少说多做,便上达了。

5、整个《传习录》关键在一个习字,不是就学问讲学问,要落实在行动中,在事事处处用心,便是行道,没有一个关起门来悟道之路。

6、中庸,庸常普通的生活里有极高明的大道,高明的学问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把简单的事情做极致,自然上达于天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27《传习录》上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