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航: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在似水流年里,难舍的疼


爱是LOVE,爱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具有浪漫色彩的高层次情感。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家庭琐事的陪伴下,爱情如何走过“七年之痒”?爱情的保鲜期是否可以延长?爱情与面包哪个更重要?单边忍让来维系的家庭关系是否靠谱?子女教育观念发生偏差时哪一方该“歇菜”?婆媳关系这道千年难题中如何破解?下面,请跟随我在这场心理剧——《爱怕流年》中寻找答案吧!



这是一场从“第一”人称讲述的心理舞台剧,描述了一个传统的四口之家:公务员的“爸爸”、商界女强人“妈妈”、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和“重男轻女”的“婆婆”。饰演“爸爸”的演员酷似网红“屌丝男”,一颦一笑中笑点多多;饰演“妈妈”的演员与“海青”有几分神似,干练精明中又透露出点点傲气和矫情;而饰演“婆婆”与“女儿”的演员都是符合传统认知的大众形象,具有典型意义。既然是心理剧,讲究的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演员抖包袱的同时,也揭开了各类家庭矛盾的成因、应激以及产生的不良影响。

剧目就这样拉开了。


第一幕:做公务员的“爸爸”有着体面的工作,辛苦地做家务,但由于收入偏低,在家里没有地位,经常受到女强人妈妈的责难(注:夫妻感情出现破裂伤)。特别是“妈妈”近期总是喝酒晚归,并有陌生男子相送,这引起爸爸的猜忌,各种“城会玩”的狗血剧情涌入大脑,夫妻式相互数落和责骂不绝于耳(注:矛盾加剧升级,暴露出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和婆媳关系不和这2条隐线)。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拿着成绩单,爸爸妈妈相互指责,最终将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注:父母责任感缺失,让孩子无所适从)。

第二幕:“婆婆”是“重男轻女”思想的老脑筋,见到“女儿”就无端指责“赔钱货”(注:心理负暗示),让“女儿”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婆婆”每天除了跳舞就是找人聊天,家务活概不伸手,并宣称住在儿子家就是“仗义”,指责“妈妈”没给她生个大胖孙子(注:婆媳关系僵化)。“妈妈”精心准备的美食糖醋排骨给“婆婆”端上桌,却遭受“婆婆”的责难,嫌弃肉太硬,并向“爸爸”诉苦,“爸爸”处于两难之中(注:双重趋避心理),“婆婆”一气之下回农村了,妈妈一气之下提出离婚。“爸爸”在此状态下也同意了“离”!(注: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反应)

第三幕:“女儿”手中拿着一个已经斑驳的铁盒,里面放着一封已经泛黄的信。轻声朗读着信的内容,场景瞬间穿越到了青葱的大学校园里:那个萌萌哒的“农村男生”正在用酸溜溜的情书俘“小公举”的芳心,“爱是我对你的承诺,让我用一生一世呵护住你,我的心肝、我的宝贝。”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糖衣炮弹下,估计没有数十年修行的女生都得败下阵来。可走入婚姻、家庭后,为何当年的美好都烟消云散,互相的怜爱换成了无端的猜忌,爱的背后承担着太多的责任和压力,爱真的怕在流年中失去吗?当“爸爸”、“妈妈”决定离婚后,遇到的问题就是财产分割及子女的归属,大明星“王宝强”也不过如此。财产是有形的还好说,孩子往往是中年夫妻争夺的焦点。最终,二人走到法院的大门口,何去何从?

剧情演绎到此,主持人宣布暂停(stop),下面的剧情随机抽调观众继续,先后三组随机的“夫妻”组合登台续演。

第一组把这个场景推迟到三年之后,当时他没有离婚,而是之后拜师心理学名家,学习各类心理技术,用五维疗法、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方法,不但调好自己的健康心态,还利用知识帮助他人,实现了家庭和谐。

第二组在遇到这个场景时,心理上还没有做好离婚的准备,当从应激状态冷静后,平复情绪,互相敞开心扉,重拾生活信心,最终这个婚也没有离成。

第三组在这个场景下,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勉为其难决定待孩子成年后离婚。

登台即表演,虽然表演得各有千秋,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没有离婚成功。这也许既符合当时环境中的“从众心理”,也符合大众对婚姻的期待:轻易不结婚,结了就不要离。


最终,在主持人邀请下,两位心理咨询师登台展示了他们的方法。当“妈妈”喋喋不休地指责“爸爸”时,“爸爸”会运用“内观、焦点、TA”等心理学技术见招拆招,将“倾听、开放式提问、鼓励、重复、具体化”等参与性技术和“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自我开放”等影响性技术融入到会谈中,时时皆治疗,处处皆学问,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爸爸”向“妈妈”写了“保证书”,规定了今后具体改变内容,“女儿”向父母写了保证书,保证学习效果,用简单行为矫治方法完美收官,心理剧场徐徐落下帷幕。


之后,心理咨询师曲伟杰先生对心理剧进行了点评,声形并茂,抑扬顿挫,将爱情、婚姻、家庭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盘点、梳理、干预,对焦点问题明确观念、树立信心,正确调适每名家庭成员的各自心理,达到健康和谐的生活状态,字字机杼、诲人不倦。

这么多年看过很多种剧,京剧、话剧、黄梅戏、龙江剧等等,多是舞者台上表现艺术,观众台下欣赏艺术,缺少之间的互动及沟通。而这部心理剧——《爱似流年》,尽管演员都是非专业人士;尽管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有缺憾;尽管道具场景并不华美,但它帮助我们翻开了一部生活全书,找到了一条与自我对话的途径。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这部剧中的主角,而每个人又无力解决所有问题,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将现实情境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冲突幻化于形,在各种亲情、爱情以及各种道理、法理间盘旋,然则何时而乐耶?观众紧跟着剧情,开心处挥舞“荧光棒”情绪高涨,伤心时与演员共情流下两泓热泪,悲伤处移情于当事人,快乐时也会随着剧情喜形于色。看完这台心理剧后,就是完成了一次心理团体辅导,达到内心自我修复,人格不断完善的目标。而且在过程中,能够窥学到心理专家的实用技术,也是一次难得的“身、心灵”互动,“知、情、意”协调统一的艺术体验。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剧情可以重来,生活无法复制,请诸君抬起头颅,挺起胸膛,学好心理学技术,珍惜现在的生活吧,因为我们才是生活的主角,现实版的剧情已经拉开,演喜剧?演悲剧?还是演闹剧?到了该由您自己决定的时候了。


(图片来自现场拍摄)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护航: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在似水流年里,难舍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