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九银十,是丰收的季节。而白居易还说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这就是老师的丰收,不用种花,都可以桃李满天下。所以我们在九月也迎来了教师节。
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让人崇敬的职业,在古时连君王见到自己的老师都需先行拜师礼,老师再向君王行君臣礼,由此可见,尊师重道在儒家思想的推崇下让老师这个职业自带一份崇高感。
就像老师的使命是传道受业解惑,人们把他们的孩子,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交由学校和老师,从孩子离开家步入学堂的那刻起,孩子生命中又多了一个能影响他的人,那就是老师。
前几日听同事文老师说起她的中学班主任,说到动情之处时不禁留下了泪水,时隔三十几年诉说往事还能如此动容,证明这位老师对她一定很重要,于是我想把这段故事记录下来。
80年代那会的卫校并不像现在,只要交钱就能读,那时候读中专都是需要考试达到分数线,并且有名额限制的,文文家里条件虽然不好,甚至可以用穷来形容,但她的成绩一直不错,因为她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乡村,读卫校对当时的她来说可算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她分外珍惜。
她的中学班主任是一位乡村语文老师,姓袁,袁老师对班上这个默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很是怜惜,当时卫校录取名额整个学校只有6个,平均到每个班只有2个,袁老师知道文文想去,就鼓励她积极争取,文文最后虽被顺利录取,但中间却出现了一段小插曲,一个领导的侄女也想读卫校,于是想通过暗箱操作抢占一个名额,被袁老师知道后,他冒着可能得罪领导的风险,提出并坚持必须凭成绩定夺最终名额。
袁老师为了不影响文文的发挥,并未把这件事告诉她,只鼓励她好好备考正常发挥,压力全由袁老师一人顶了下来,好在成绩出来后,文文没让袁老师失望,分数比领导的侄女高出一截,如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直到这时袁老师才以轻松的口吻述说了这段小插曲。
进入卫校后,也是文文第一次离开家,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里,文文时常会想家,会想袁老师和以前的同学们,于是她提笔给袁老师写了第一封信。
湖南的秋季不长,转眼就到了冬季,文文也逐渐适应了新的学校生活,一天上午的课间十分,老师通知文文说门口有人找,要她去一趟传达室,那天下着滂沱大雨,因为时间紧迫外加好奇心驱使,她很想知道是谁会来看她,于是顾不得打伞,冒雨跑到了传达室,一进门就看到了袁老师。
袁老师怀里捂着一袋包子,看到文文大冬天淋的一身湿,脚上穿的解放鞋也全湿透了,于是问传达室大爷借了把伞,把她送回寝室让她赶紧换身衣服,就在文文脱下袜子时,袁老师看到了一双冻的通红的脚,等文文换好衣服后,袁老师递上了还冒着热气的包子,顺便从包里掏出了二十元钱,要她去买一双保暖的皮鞋,要知道当年的20元钱可能就是一个乡村教师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啊。
之后的2年校园生活,文文和袁老师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文会和袁老师汇报近期的学业进展,也会和他说一些小秘密,袁老师总会抽出时间给她回信,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为她的进步而高兴,也会帮她梳理遇到的难题。
只可惜时隔多年,几次搬迁信件已遗失,但袁老师给予的这份关爱已刻进了文文的心里,参加工作后每一年文文都会去老师家拜访,三十多年从未间断,现在袁老师已是一位80岁的老者,而文文也到了袁老师当年的那个年纪。
时代变迁,这份真挚的师生情却从未消减半分,甚至在岁月的长河中更显珍贵,袁老师身上真诚友善,奉献博爱的品格,一直影响着文文此后的为人处事。
老师是一份对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很高,并要有“三心”的职业:爱心、耐心、细心。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还未经世事的学生,他们可能还不懂所谓的大道理,自我保护意识也欠缺,他们是一群需要耐心教导的群体。
在四民社会中,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我认为士不仅是指士大夫,而是一群对自我要求更高的人,以及为人民服务,愿意为了更多人的利益牺牲个人私利的那群人,其中公职人员、军人、教师、医者,这几个职业可算是的上士,因此,这些人在享受更高社会评价的同时,也承载了更大的社会责任,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更高,因为他们是国家强盛的中坚力量。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真的喜爱这份职业,因为真心的喜爱能让人找到价值感,减轻疲乏感,正是因为有你们的付出,为国家培养一批批的优秀人才,国家才能更加昌盛和强大,家长和老师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共同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天涯海角有尽处,教师之恩无穷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真心对每一位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图一,这是我们毕业十年之际的教师节前夕,去看望老师时拍的照片,老师正在看我们大家制作的相册,十年中我们有的组建了家庭有了下一代,有的在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老师边看相册边回忆当年的我们,还不时的说着胖了胖了,哎呀,这个孩子真可爱之类的话)
(图二,送老师一副湘绣,老师很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