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上楼梯时,
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
我希望...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致命ID》。
前两天有看一部国产综艺,叫做《明星大侦探》,其中第二季中有一篇的故事名叫《恐怖童谣》,这段故事的编剧很精彩,并不是普通的凶杀案件,而是一件发生在一个精神病人之中的人格残杀案件。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 ”,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
而这一篇故事其实是改编自我们今天要讲的一部拍摄于2003年由詹姆斯.曼高德导演的犯罪惊悚片——《致命ID》。
电影的开头,导演通过一段口述录音,向观众介绍我们影片中的故事背景,故事起源于一名叫马尔科姆.里弗斯的凶杀罪犯,在他生日的当天,杀死了一栋公寓中6个人。
本来当地法院已经宣布将他处以极刑,而就在临行前夜,一名心理医生,却在罪犯的日记发现了隐情,从而坚决要求连夜组织听证会,再次讨论这个案件。
而此刻镜头一转,来到了一座矗立于暴风雨之中的汽车旅馆。
在这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片无边无际的荒原,一场肆虐的暴风雨,将矗立在其中的一座汽车旅馆与外界完全隔离,道路不通,通讯中断。
旅馆的老板(其实是赌徒)、男孩、男孩的继父、男孩的母亲、一对新婚夫妻、妓女、过气的女明星、司机(过去是警察)、警察(其实是个逃犯)、另一名罪犯,一共11名相互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这个摇摇欲坠的汽车旅馆中。
其实在电影的最后我们明白,十一个“人”,并不是活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而是在开头那名罪犯的精神世界中。
至此,十一个人出场完毕,那么杀戮也就在这个雨夜,开始了.....
第一个死的是女明星。气焰嚣张,咄咄逼人。她代表的是胖子人格中的傲慢,在她死后,身边放着房号“10”;
第二个是那个新婚小伙,代表的是冲动暴躁,在他死后,身边放着房号“9”;
第三个是罪犯,代表的是表象的恶。在他死后,身边放着的是房号“8”;
第四个小孩的继父,虽然软弱,却又不失父爱,是代表人格中软弱而又是慈父形象。在他死后,身边放着房号“7”;
第五个是小孩的母亲,这个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被车撞到,是代表着人格中渴望的母亲的形象。在她死后,身边放着房号“6”;
第六个是新婚女孩,想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挽留男人。代表着人格中的欺骗。在她死后,身边放着房号“5”;
第七个旅店老板。实际上是一个赌徒,贪财但是为了保护妓女也能挺身而出,代表着人格中的良知。在他死后,身边放着房号“4”;
第八个和第九个是同时死的,司机与假警察的对杀。司机是人格代表着最好的品格,正义,聪明与良善。而假警察是代表着人格中的虚伪;在他们死后,身边放着房号“3”和“2”;
最后一个死的是妓女,她虽然职业不光彩,但确实心存善良,渴望回到家乡,种植一片果园,度过余生。她逃离了汽车旅馆,以为能过上梦想的生活,这代表着人格中的“希望”。但最后,却在她的身边,出现了房号“1”。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十一个人格,现在只剩下小男孩。所有的人都是他杀的,他才是现实罪犯中,最原始的邪恶。
他最小,但却是罪犯一切悲剧的来源,源自于自己的童年,易被人忽略,却是最阴鸷的那个。
当最后医生以为自己拯救了这名罪犯时,却忽略了小男孩的存在,其他人格都被消灭,他就完全被小男孩的狠毒人格占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实这部电影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双线并行的叙事风格,充满着伏笔与细节,让观众不到最后一刻,无法明白这个故事,竟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随着悬念解开,观众以为罪犯获得新生的时候,却没想到,人心中的邪恶,隐藏在最深处。
医生发现后打开了后车铁丝窗关切询问罪犯,随后让人毛骨悚然的一刻发生,真实的凶手露出了在妓女面前出现过的狰狞厌恶表情,说出了同样的话后,杀死了关切他的医生。
至此,这部电影的结局沉沦在最深处的邪恶之中。
超脱电影本身,想要告诉广大观众的正是:现实的土壤会滋生罪恶的种子,每一个恶的产生,都离不开那个人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不会有天生邪恶的人。放到如今的世界现实,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中每个人格到底是谁杀的,其实有多种猜测。
个人比较偏向于,十个人格不会都是最后那个小孩杀死的,因为一种人格的力量毕竟是有限,可能是有多个凶手,也不一定。
但是这一切,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也只是观众自己的猜测罢了。
引用最后的原作台词来做结尾:
“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 ,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