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山】大平房三塔及魏王山双塔

最初跟友友们说,今天去看大平房三塔,并未提双塔的事。直到看完三塔,大家意犹未尽,我说,那就带大家再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大平房三塔,都是辽代建筑,各有特色,我们总结为:八棱观塔瘦,黄花滩塔肥,东平房塔小。

八棱观塔

八棱观塔,建于辽代早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观而得名。 南临大凌河,与辽代建州城址(今木头城子,后因水患迁移至北岸今黄花滩处)隔河相望。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34.4米。八棱观塔造型与艺术雕刻别具一格,塔体结构精巧,以斗栱承托塔檐,但逐层斗栱结构不一,属辽塔中的精品。

黄花滩塔

黄花滩塔,建于辽代中期,为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高约32米,塔身八面,其中七面浮雕站立佛像,佛像身着红袍,双手置于胸前,或合十,或抱拳,手势不一,赤脚踏莲珠,头顶部浮雕华盖,每一尊佛像旁边均刻有砖雕人名。

东平房塔

东平房塔,为密檐式六角九级砖塔,高20米。该塔的砖雕极为精美。说是辽塔,但一九三九年,日本人关野贞、竹岛卓一曾到东平房塔调查,在《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一书中说,在塔心室室内两侧的内壁上有彩绘神将图案,神将身后饰有背光、火焰纹等装饰,在神将的上面写有墨书:“正隆二年四月十二日”字样,以下还有部分文字,但已无法辨识。正隆年号是金代海陵王完颜亮的年号,有的学者据此认为该塔建于金朝,而非普遍认为的辽塔。

看完三塔,我就带着大家穿过八棱观塔下的大桥,进入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在加油站北侧转入十郑线,前往神秘的双塔寺。说它神秘,一是他们没来过,也没听说过;二是我又有了新发现,弄清楚了“魏王山”的来源,弄清楚了当地俗语“双塔山出娘娘”的原因,并且对双塔的建筑年代有了一个重新认知。

魏王山

第一,“魏王山”的来源

经过大量史料核查和当地考古发现,“魏王山”之名,应与辽代居于此处的魏国公赵思温有关。

先说考古发现,赵匡禹(赵思温之孙)墓:位于朝阳县台子公社牟杖子大队山嘴村白道子山下,赵匡禹于开泰八年(1019年)九月十日卒于建州家中,享年69岁,开泰十年(1021年)葬于建州南白杨口,清宁元年(1060年)迁葬时与妻萧氏合葬。赵为干(赵思温重孙子)墓:位于赵匡禹墓东北10米处,赵为干卒于重熙八年(1039年)。说明赵思温家族就在此地居住。

双塔

赵思温何许人也?史书记载,赵思温(?~939年),字文美,卢龙(今河北卢龙县)人。辽朝时期大臣。性格果锐,膂力惊人。最初跟随燕王刘仁恭,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俘,拜平州刺史。神册二年(917年),投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拜检校太保、保静军节度使。天显十一年(936年),带兵援助石敬瑭抵抗后唐进攻,迁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侍中,赐号“协谋静乱翊圣功臣”,迁临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会同二年(939年),去世,追赠太师、魏国公。其勇,从三段故事中可见一斑。李存勖对燕国兴师问罪,赵思温统率偏师与之拒战。流矢射中眼睛,他撕下战袍拭去血渍,继续力战不已。李存勖感佩其豪壮,亲自解去他身上的绳索,将他收录到手下。进入辽国后,皇帝任命赵思温为汉军都团练使,征讨渤海国,其奋力作战,攻下了扶余城,身上多处受伤,辽太祖亲自为他调药。赵思温最出名的是辽代“断腕皇后”的缔造者。辽太祖在东征途中驾崩,皇后述律平临朝称制代行皇帝职权,处理军国大事。她把一些与自己思维有悖的大臣召集起来问道:“你们思念先帝吗?”大家说:“我等受先帝之恩,永世难报,岂能不思?”述律平说:“果真如此,你们就去陪伴先帝吧。”不由分说都砍了脑袋。就这样,述律平以“陪伴先帝”或“传话于先帝”为由,先后杀害了一百余位贵族、大臣。轮到赵思温,他不甘受死,于是把心一横,坚决不肯上路。述律平问:“你与先帝如此亲近,怎么不肯去呢?”赵思温坦然答到:“要说亲近,谁也没有皇后亲近,皇后若能先去,臣一定跟着去。”述律平被将了一军,忽然抽出腰刀,砍下了自己的右手,下令放进辽太祖棺内。又为自己开脱说:“我并非不想追从先帝于地下,只因国家无主,诸子幼弱,无暇前往啊。”于是停止了杀戮,这样,赵思温幸免于难。

东塔
东塔

另外,赵思温还与后晋皇帝石敬瑭有一段渊源。辽太宗即位,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后唐军进攻太原,石敬瑭派使者求救,皇帝命赵思温出兵救援。我认为这与后来后晋出帝石重贵和李太后(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三女,后晋皇帝石敬瑭妻子)能够定居此地也有关联。当时后晋出帝石重贵被打败,李太后一起被俘,在被押解黄龙府途中,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杀胡林病逝,沦为阶下囚的李太后看来了机会,于是求见还未登基的永康王耶律阮。《新五代史·晋家人传》:辽天禄元年(947),“(李)太后自驰至霸州(朝阳市), 见永康王(耶律阮),求于汉儿城(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当时的安德州)侧赐地种牧以为生”。但是耶律阮并未在安德州给李太后批地,而是在建州(木头城子)北批了50公顷地给李太后颐养天年。950年8月,在建州染疾无医卒,临死对石重贵说:“我死,焚其骨送范阳佛寺,无使我为虏地鬼也!”但是石重贵并未做到,而是葬于大凌河边黄道营子红石砬西侧台地。

西塔

第二,弄清楚了当地俗语“双塔山出娘娘”的原因

唐朝时,为了有效控制辽西地区少数民族:奚人和契丹(两者是同族异部,都来源于宇文鲜卑),设置了两个都护府: 松漠都护府(赤峰巴林左旗)和饶乐都护府(赤峰宁城,地域包括滦河流域及凌源、建平、喀左、朝阳县部分地区、赤峰宁城等地)。旧唐书记载,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五年(622年),分饶乐都督府置崇州、鲜州, 处奚可汗部落,隶营州都督(朝阳市)。崇州领县一:昌黎县。意思是从饶乐都督府分出一部分,建立崇州,划归营州管辖,用于专门管理当地的奚人可汗部落,治所在昌黎县(今朝阳县木头城子镇)。说明唐朝时,木头城子这里叫昌黎,住着奚人。最初奚人主要居住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之间,梳着辫子,与契丹人属同族异部,都源于宇文鲜卑,说一样的语言,具有一样的文化传统。擅长造车,发明二胡,唐朝后期,地域已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喀左大阳山),北到霫国(克什克腾旗)。但是契丹人兴盛之时,奚人地域大大被压缩,已退出西拉木伦河(古时称潢水、饶乐水),并且饶乐都督府所在地宁城也变成了契丹人的中京,创造了比拟中原宋朝皇都开封一样富庶的京城。辽代时,耶律家族是皇族,萧姓家族是后族,萧氏最初只能来源二审密,即拔里部和乙室已部,后来拓展为述律氏、拔里氏、乙室已氏和奚人述律氏。奚族臣服于契丹,奚王府所统奚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奚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婚),附姓述律氏中”,成为辽国后族萧姓一员。那么,辽国后族有没有奚人萧氏呢?确实有,让国皇帝耶律倍的妾室柔贞皇后,即辽国第三位皇帝世宗耶律阮的生母,就是奚人萧氏。

双塔

第三,“魏王山”双塔始建于唐代,重修于辽代,大修于清代。说明魏国公赵思温来到此地之前就有双塔。

黄道营子河与金宝山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未能前去,那就是大凌河边的金宝山。从地图上看,大凌河在乌兰河硕乡黄道营子红石砬山前被来源于波罗赤的黄道营子河推了一把,不再走山体边缘,径直朝木头城子冲来,城外河边的金宝山(娘娘庙)就如同巨龟,阻挡河水继续漫延,导水向北,保一方平安。这也许就是此地自商周历秦汉以迄明清近3000年历代文化从无间断的原因吧?这个问题留待下次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周一山】大平房三塔及魏王山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