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觉前看了一下微信里各家公众号里更新的文章,公号年糕妈妈成长营里一篇《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吸引到了我。
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指导视频最初接触到正如作者微辣(作者简介:微辣,两娃妈,中医硕士,但推崇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摘自百度百科)在文章中提到的,是在我的家庭群里,由我婆婆发给我的。
李玫瑾,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从未成年教育抓起(摘自百度百科)。
根据李教授的教育背景,作者分析出了李教授眼中,只有犯罪了的和暂时没有犯罪的少年。
作者强调了,文章中的系列点评只针对李教授的教育孩子视频里的育儿观点,不针对教授本人。大脸猫也在这里强调本文里的各种吐槽只针对《为什么不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里的点评,绝不针对作者微辣本人。
本着李教授提出的【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词方针,作者一点一点进行了分析。
1
孩子在婴孩时期,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在孩子能独立思考某件事的时候,为了能达到目的,我也认为他们会有目的的用语言、行为去表达他们的意思,哭闹就是其中一种。
作者认为李教授提出的【克制任性】的训练很残忍,认为那是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冷暴力,没有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予他“哪怕一丝一毫的帮助,去度过情绪难关。”
其实作为一位母亲,女人,作为一个人,难免有和他人意见不合,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在我们暴躁的时候,能听进去说教吗?好吧,不说教来个大大的、充满爱意的拥抱吧,怒火攻心的时候是不是谁碰怒火就烧谁,哪管爱的抱抱,小拳头锤胸口分分钟都能干出来信不信?
设身处地一想,任何事情,冷静下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至于如何冷静,父母是可以参考李教授提出的方法,同样,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达到同样效果,当然可以用啊。
“她爱不爱你,就视乎你听不听话,对你是否冷酷,完全建立在你是否能服从她的意愿的基础上。”作者书。
爱,不代表我遵从你的意愿就是爱你,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来讲,冷静后的一个拥抱,一句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方在哭的时候,他本身可能也知道,他/她自己是在无理取闹,您觉得呢?
2
作者谈李教授说为了防止孩子压抑,按3次只准许1次的频率来满足孩子。
李教授在视频里说道:以后有什么事,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你要是能说服我,我没准能考虑你的要求。
个人觉得教授这话没毛病。即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全面思考问题能力,指不定哪天父母就说不过孩子了。作者认为李教授一直在强调“父母的权威有没有被维护”。
3
作者图解“学会控制”一点的时候,认为这纯属于训练小狗的操作,权威人物不在的时候,孩子也能发自内心的控制住自己。
回想,每个教室的后门上,总会趴着一个看谁在捣乱的班主任。布置的作业在认真书写的大多数会是名列班里前茅的学生,而捣乱的则肯定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孩子。老师说过自习课要安安静静写作业有没有?“有”。你听到了吗?“听到了”。为什么不照着做?“因为控制不住自己。”
其实李教授讲的希望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有一些耐性,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可能并不会让孩子对这种有求必应心存感激,就像明明是你的鸡蛋,让给了别人,几次之后,这个别人不再会对你说“谢谢”,而是觉得那个鸡蛋是他理所应当。
4
谈到了学会忍耐,作者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饿肚子。教授想通过吃饭的等待与控制,来教会孩子餐桌上的礼仪。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在餐桌上就不能随意用手抓饭,这是最起码的社交礼仪,也是对同桌人最起码的尊重。
如今从幼儿园的一日两餐加两点,到小学的午餐和托管前加餐,让孩子饿坏了,不至于,如果今天饿着了,那中午和加餐的时候就应该多吃一点,但社交礼仪却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并拥有的技能之一。
5
在谈到防止自私里,作者有讲到孩子的物权意识,我比较赞同,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我的任何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带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小朋友想玩自己的玩具,而自己还没玩够,他绝对会义正言辞的拒绝:“不行”!可当他想去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他会说:“好东西要分享着玩嘛。”
最好的结果是他们能互换玩具,皆大欢喜。
我们不提倡如今孩子必须学会孔融让梨,但是不能太自私、太自我也是对孩子性格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毕竟一个心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对待别人甚至是他自己的父母也不一定会太好,教授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她只不过是给了大家一个点,有的人不会画,那我就照着来吧,而有的人能融会贯通,通过一个点去创造一个三维世界,全凭自己本事。
6
最后一点,挫折训练。
关于这点,作者提问说:“有什么证据证明,认为设置体力上的磨难,可以让孩子增加抗挫能力?”
这可能和作者从事的工作有关,凡事讲求证据。
当乐嘉带4岁的女儿4天徒步穿越沙漠的时候,看过新闻的妈妈们肯定疯了,这时亲爹干出来的事情吗?自个儿家闺女爬楼梯都还要抱的好吗?这种折磨孩子受不了啊!巴拉巴拉……
但我认为这是乐嘉认为他的孩子能完成的吃苦耐劳的训练,因为这事儿搁着谁也不能说徒步穿沙漠就穿了的,但乐嘉走完了,他的孩子也坚持了下来。
最近看过太多孩子迫于压力自杀的新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极端的处理方式,谁都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所以理应让孩子从小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一个从小没吃过苦的孩子,是不会懂得疼痛是什么样的。
其实正如教授本身提出的6词方针,方向是对的,很多家长即使没看过视频,无形中也希望孩子能够如此发展长大。同样任何事情没有绝对可以照本宣科的固定模板,就像在这片文章里作者回复评论说的那样:“一起摸索,毕竟谁也不敢说——我最会育儿。”
盆栽虽美,但终究不是树。我们不能扭曲大树的枝蔓,但却应该做必要的修剪,育儿道路艰难且长,没有一成不变的教科书,向着正确的方向,以身作则,做孩子最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