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扉页,聆听青春

       

        读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时,我惊叹于先生九十六岁高龄思维还能如此清晰敏捷,书中的引经据典想必是阅读了很多书籍,查阅了很多资料。想来或许​学习、阅读和思考是保持大脑活力的良方。而书籍是我们阅读的载体,书籍从一诞生,便开始了它的奇幻之旅。

        千百年来,在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从未变过的基因,那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而那些隐身于书背后的人,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标点符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着书籍的矿脉;他们摆渡于作者与读者之间,以细小琐碎,筑起航行于文学巨洋上的象牙舟,穿越喜怒哀乐,驶过万千人的手边…

        范晔曾犹豫是否要翻译《百年孤独》,毕竟工作量大,肩上责任之重大,并非小打小闹。他不是在各种烦恼打击下的垂头丧气,而是他先把能找到的马尔克斯作品,全都通读了一遍,就为了把握马尔克斯的语言风格,像叶子般舒展着蜷缩的身躯、抖擞着满身精神,一枝一条,一梗一叶,他找来了学术界里对《百年孤独》的各种研究,努力理解作品背后的含蕴,为了能揣测捕捉马尔克斯在创作时的感觉,他把原文小说,翻了一遍又一遍…

        一系列的书籍,是编者送给读者了一份礼物。编者就像麦田守望者,愿意他们的小书,像一艘艘的小船划到读者那彼岸,被读者看到,然后穷奇究竟去追寻书籍的美好,跟书籍一起成长。手捧一卷书,徜徉在书里的字里行间,在书海中诗意的栖居,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充实,享受那份喧嚣世界之外的静谧与和平。在被疫情阴云笼罩的武汉,周围或许有嘈杂的声响,有匆忙的脚步,心头或许也有隐隐的不安,有难言的焦虑,但却有人手中捧着书本,便能静心安稳,便能忘却病痛,便能淡定从容地,迎战凶恶的病毒。

​        人生的禅法,单纯而繁复、憨拙而聪灵、岑寂而鲜活。它需要那出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直面一切躁动着的烦恼困惑,去把那些如夏天的空气般溽热的烦恼,去转化为一场生动而温和的宽厚。这不仅是青春的意义,更是对青春、对生命最大的致敬。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人生价值。”我很喜欢杨绛先生的这句话,先生一辈子经历很多苦难,面对很多生离死别,却如此通透地看待人生,这是如何的豁达,这是如何的大智慧。

        青春的我们总是害怕冗长的篇幅,我们所瞧见的、所聆听的就是青春吗?青年宣传片《后浪》所讲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我想,读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智慧,让滚烫青春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面对任何的艰难险阻都能心中有火、眼中有光,向先生那般从容地面对。

        图文/林曼妮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人生」的扉页,聆听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