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节度,安史之乱时为何只有他,才能一柱擎天

每当回忆起汉民族的辉煌历史,我们经常提到盛唐和炎汉。盛唐存在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和天宝前期。大唐帝国国力上处于巅峰状态,国土版图空前扩大,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李隆基向四方用兵,基本上战无不胜。为了有效统治这片广袤的土地,防止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进犯,唐王朝先后在多个要地设置军事重镇,节度使担任最高长官。


天宝年间,权利极大的十节度格局基本形成。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天宝十节度使拥兵50万左右,控制着当时大唐绝大多数精锐部队。在十节度使以外地方还有一些军队,但地方军战斗力有限,不可同日而语。

十节度使中,以唐玄宗养子王忠嗣最为著名。他最多时总揽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兵权,史称“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可见能够做到这个位置上的都是封疆大吏,深受皇帝信任。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不过如此。


安史之乱爆发后,相比其他藩镇在安史之乱中或不堪一击、或无所作为的表现,朔方军在郭子仪带领下异军突起,在平叛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在中晚唐时代有很大影响力。

十镇节度使中,安禄山自己独领三镇:范阳、平卢、河东,拥兵15万左右。再加上安禄山为了造反还邀请了周边少数民族部队,号称20万人马,兵力雄厚。唐王朝在高仙芝、封常清先后失利后,派大将哥舒翰率兵迎战。哥舒翰也是中唐名将,曾担任王忠嗣副将,战功赫赫在边疆威名素著。李白诗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就是赞扬哥舒翰武功的。此时哥舒翰率军20万开赴潼关前线,其中河西镇、陇右镇是主力部队。此时的潼关前线,天宝十节度中双方共集中了五镇主力,一场厮杀由此展开。


公元756年六月,在唐玄宗多次催促下,哥舒翰率领的20万潼关大军贸然出关,遇到安禄山部队伏击,几乎全军覆灭。此一战,威震天下的河西镇和陇右镇兵马被打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河西陇右两镇失利后,唐王朝掌握的主力部队中,堪堪一战的只有朔方镇兵马。因为安西镇、北庭镇远在西域,加起来不足五万人马。岭南镇远在南方,管辖面积广阔,兵力也不足。剑南镇负责防守巴蜀,唐玄宗千里逃亡就是去了四川。剑南镇的使命从勤王变成了护驾。只有朔方镇是唯一的机动兵力,是唐王朝平定叛乱、收复两京的最后底牌。


天不亡大唐,在遥远的甘肃保留下一支忠于王事、名将云集的部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郭子仪率领朔方军登上历史舞台。杜甫诗云“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表达了诗圣对朔方军历史贡献的高度赞赏。

郭子仪是大器晚成的代表,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时才担任朔方节度使职务,时年58岁。比已经造反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大6岁,比潼关前线的两镇节度使哥舒翰大7岁,比跟自己齐名的李光弼大11岁。长期以来,郭子仪一直在朔方镇中级军官位置上徘徊,并不显山露水。时来天地皆同力,在唐王朝面临生死存亡险境之时,郭子仪挺身而出。率朔方军东渡黄河,大破安禄山部下史思明;收复河东十余郡县,兵锋直取范阳,逼的安禄山大骂手下文臣武将无能,一度后悔起兵造反。8年的时间里郭子仪从一镇节度使升迁到天下兵马副元帅,后来更被尊为“尚父”。部下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光、浑缄都是一代名将,是唐王朝得以翻盘的基础。朔方军俨然成为唐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同时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唐天宝十节度,安史之乱时为何只有他,才能一柱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