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正在乐此不疲的成为“别人家孩子”的批发商

图片发自App

爸爸,妈妈,我想要一份自由。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许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却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



最近参加了我参加了某培训,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已婚妈妈,记得当时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即兴演讲的题材。

活着为了什么

几乎大多数妈妈的答案都是一致的。

活着是为了责任感

好好赚钱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为了把孩子教育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

唯独我,却只有我,在他们看来的异类

我活着,是为了自己!

或许她们认为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还太小了

又或许,在她们心里,我就是一个自私的坏孩子。

我应该学会感恩,孝顺,怎么可以做自己呢?

这孩子恐怕是傻了,但是在我眼里,她们估计已经疯了。

责任责任,你们大人真的是全能自恋。

要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你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在这里安排着别人的人生,这就是你们伟大的责任?



图片发自App

有一篇“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6年前,他甚至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下定决心与家庭决裂。

这样看来,似乎这个孩子太叛逆,太不孝顺。

但是在他身上,还有这样一些标签:“别人家孩子”,“高考理科状元”“北大学生”。

在万字长文中,他列举了这样几件事。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从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审美。”

“考上大学后,到了北京,远离家乡,可母亲还是打电话给在北京的大姨,请她多多照顾我,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给同学打电话了解他的情况。”

“与其他人闹矛盾时,父母要么就是没有反应,要么就是先责怪我。”

他也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的性格里有自卑,软弱的部分,并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万字长文的内容在这里没办法一一列举,但毫无疑问,“无奈”“怨恨”成了他对父母的基本态度。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

虎毒不食子,父母是不会伤害孩子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我是为你好…”



图片发自App


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中有段话我特别赞同,也深有体会

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是要避免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从记事开始,我的妈妈总是用“正确的道理”去限制我,成功的把我培养成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几乎没有叛逆期,从不忤逆妈妈的任何决定。

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了你,我牺牲了很多,所以你一定要听话,不然我就不管你了”

孩子体会到的是什么,要么顺从,要么被抛弃。

当婴儿先对母亲报之以微笑,母亲没有回应。

母亲逗弄婴儿,婴儿笑了,母亲觉得很开心,也笑了。

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就好像母亲的玩具,怎么逗怎么反应,得跟母亲喜欢的方式一样,才符合母亲的需要。

只有母亲才可以是行为的发起者,而我就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不然我就要被抛弃。

成年后一旦进入关系就围绕着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喜欢自己,然后打起精神来表现出让别人喜欢的样子,而压抑让别人讨厌的样子。

其实无论父母的话说的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需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的假象,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


图片发自App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为了我付出了很多,可我只想要一份无条件的爱和自由,放下对我的评判,好吗?

最后我分享一首,纪伯伦的诗

致我们孩子

致我们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达不到的明天。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弓箭手在无穷之路上瞄准目标,

他用尽力气将你来开,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让你在弓箭手掌中的弯折令他愉悦吧,

因为他既爱那飞着的箭,也爱那坚稳的弓。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正在乐此不疲的成为“别人家孩子”的批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