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准备迎接每一种命运(20210416)

这是今年看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了。

书里最核心的内容应该就是第二部分:斯多葛哲学的心理技巧。这篇读书笔记也着重说说对这一部分的感受吧。

“消极想象”

斯多葛主义者希望人们时常进行“消极想象”,以便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因为什么都会终结,即使没有其他原因,死亡也会让它终结。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当然书中展示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回忆过往,其实我多次进行这样的想象,初中同学一起在阶梯教室看电影时,当时的我便在想,某一天这样的场景再也不会出现;年长些遇到和自己很不同的人,也在想,未来某一天会分离。难过的是,我进行的“消极想象”没有让当下的我更加珍惜当时所拥有的,而可能只是习惯性的多愁善感让我那么想而已。如今看到这本书中的内容,着实惭愧。还好,以后的日子可以更正向地履行它。

“目标内在化”

书中提到了“三分法”,即你遇到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中的一类:完全能够控制的完全不能控制的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控制一些的。你拥有的价值观完全能够被你控制,所以应当好好完善它;明天是否出太阳你完全不能控制,所以应该放弃思考它;而绝大部分的事情其实都应当归为第三类。斯多葛主义者教导人们,对于第三类的事情,我们应当把目标内在化,这样可以避免外在目标达不到而带来的诸多烦恼。比如考试和婚姻,你无论怎么努力也有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但你的努力可以增加它变得美好的概率。所以对于这两件事,你的外在目标:考上/你的伴侣爱你,应当转变成你的内在目标:尽力准备/让你自己值得被爱。

其实和人们说的“好好努力,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之类的劝导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非就是哲学家使生活更像哲学。回忆我人生中认识的人,当时很讶异他们怎么能那么快放下曾经梦寐以求的学校,或者是很喜欢的人。也猜测过一些原因,现在想来无非就是,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内在目标,他们真得很努力了,所以没有遗憾。再反思我自己总也放不下的事情,就是内在目标都没完成,本可以做的事情当时以为还有很多时间便没有去做。

过去和现在的宿命论

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我们都无法再改变。所以哲学家不仅让我们放下过去,也放下现在。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专科生考研的励志故事,很喜欢那个女孩文章中的一句话:我迫不及待成为更好的自己,已经没有时间感慨过去。耀眼的还是黯淡的,都让它过去吧,把眼光投向未来,我们才能收获更多。

自寻不适行为

斯多葛哲学家会在寒冬穿单薄的衣服,通过偶尔自寻不适的方式,让自己更加感受到幸福的存在。文中提到实施自寻不适行为的三点好处:

①能使自己变得更坚韧,以便抵御将来有可能降临的厄运;

②体验微小不适,锻炼使自己变得更有胆量;

③帮助我们享受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想到自己参加了几次马拉松,便是在自寻不适行为,而它也真得给我带来了如文中描述般的好处,原以为有些东西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后来发现,真得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每个人过的都是自己的生活。

书中提到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就是斯多葛主义的腔调,而写《瓦尔登湖》的梭罗也是受斯多葛主义影响至深。这两本书都看过,但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却没有联想到那两本书,现在仔细想想,倒是十分有道理。斯多葛主义者追求“德行”和“安宁”,而“安宁”又是比“德行”更重要的东西。无论外界纷纷扰扰,我自安宁,一直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书中也提醒读者,没有一种哲学适用所有的人,而践行斯多葛主义也不要想着可以一下掌握全部的理论,而是一点一滴地开始,比如经常性地进行一下消极想象,熟练了再去实践其他的理论。

这本书是借的,但是决定读书日时和别的书一起下单买回来,确实是那种想要多次回味的书。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加油吧!↖(^ω^)↗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准备迎接每一种命运(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