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记:北京米皮和教育

2020年12月11日晚市教体局在北京举办的培训结束后,北科大附中的朋友徐老师来访。北科大附中位于海淀区,距离我们的培训地朝阳区华泰饭店较远,乘坐地铁来回得花费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因此下午放学后徐老师就马上赶来。来到后她说附近劲松地铁站那边有一家很好吃的“汉中米皮店”,于是我们边走边聊前往地铁站,距离很近一会便到了。可哪里有“汉中米皮店”呢?徐老师说那家店米皮特别好吃,很火!可是到了位置,眼前只有有一个大厅的入口,入口外还有一段封闭的长廊,大约普通阳台的宽度,长廊上部是贴着蓝色的玻璃,上面一块招牌都没有。迟疑之时,徐老师带我走进长廊,“就是这里”说着她指向长廊最里边的一间小房子。此时我才注意到小店的门外排着好些人在等餐位,走近看时才发现真的是一家“小”店,仅十几平方的样子,里面六张普通双人位的餐桌已经将店面铺满。我们拿到的等待牌是17号,隐蔽的店面且这么小,食客竟然这么多,可见这家店的“汉中米皮”确实好吃,等待时我这么想。徐老师说“那一年我们去汉中……一种特别软软蠕蠕的感觉……”食客们一脸满足的神情也印证了我的判断。

学习成就未来

轮到我们就餐,因为我已经和培训团队一起吃过晚饭,因此只点了一份“米皮”。米皮上桌,徐老师邀我一定要尝一尝,于是我拿了一个小碗,徐老师分给一些给我。我向来对吃的东西不太讲究,加之吃起饭来又狼吞虎咽,因此对各种鲜美滋味更不敏感。“这米皮特别像广东的肠粉呢。”我对徐老师说时心里想“这米皮大概也就是那样的味道吧,软香软香的。”心里这样想时,嘴巴和味蕾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夹起一块米皮送入口中,只轻轻一嚼,刚刚准备好接纳的味蕾系统,瞬间崩塌地粉碎,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骤然掉落硬地板,啪的一声,碎成一地白玉。米皮那种特殊的软软蠕蠕味道突破口腔,直冲向大脑,我低垂的眼睛瞬间瞪了起来,嘴巴也惊讶的愣在那里,不在咀嚼。徐老师看出我表情的细微变化“怎么样,好吃吧?”“嗯嗯,是的!那种软软蠕蠕的味道,确实很特殊”徐老师听了面露春风般的微笑。

吃完饭,我们又聊了一会,送走徐老师,我回到宾馆,又想到米皮对教育也有深深的启示。

    我生活在鲁西北的聊城,一个网上称之为四线城市,普通的地级市。城市不大,也聚拢了四方的小吃。诸如“高唐豆腐脑”、“沙镇呱嗒”、“单县羊汤”……细细想来这些小吃固然很多,但如果按照区域划分,它们中绝大多数来自周边的县区。外省市的特色小吃虽有但是数量很少。所以生活在本地的人们,除却走南闯北的那一类人,他们(包括我)对于小吃的品尝和认知也就大多局限在周边的区域了。居于聊城的我可以品评来自周边县区乡镇的各种小吃,但是却茫然于“汉中米皮”,其实又岂止“汉中米皮”呢?离开这一区域,关于特色小吃的认知基本都是淼淼茫茫。由此思之,限制人认知的原因之一便是地缘的限制性。

    徐老师生活在首都北京,国家政治中心,妥妥地一线城市,且是一线城市中的金王牌。因此,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会像百川入海一样汇聚到北京。换句话说,一个生在北京的人,他根本不需要走出北京城,就可以品尝到来自全国(世界)各地的小吃。既然可以品尝到全国(世界)各地的小吃,自然也就可以品评比较各地的小吃。虽足未出北京城,但却可口尝天下。由此思之,扩展人认知的原因之一便是地缘的层次性。

    正是因为地缘层次的不同会带来的相应的限制性和扩展性,所以才会有“人往高处走”的需求。聊城之于县市区是多元的缤纷的,北京之于聊城更是多元的缤纷的。由此思之,我们教育应当构建怎样的环境呢?自然也当是多元和缤纷的环境。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涂抹的是生命的底色。我们当思考在校园这个“大餐厅”里,我们教者是否给孩子们提供了来自全国(全世界)的各种优秀的精神小吃。缤纷的精神食粮才能支撑起深广的精彩人生,提供优质精神食粮的越多,则给孩子涂抹的生命底色越厚重。人是在具体环境中成长的,环境在不言不语中影响着左右着一个人的见识和成长。

未到“汉中米皮店”,我已听徐老师介绍说它的美,我知道有这样一家美美的小店就在我的附近。初到“汉中米皮”店,我便看到排队等位的食客们,走近细观更知用餐食客们的满足,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我可以确认米皮是特别好吃的。米皮上桌,形似广东肠粉,也唤起心里那种软蠕的味道,旁边位置也飘来香美的味道。我见到了汉中米皮,也闻到了汉中米皮。如果到此为止,“汉中米皮”对我陌生吗?不陌生!因为我见过其形,闻过其味。可是,为什么当我真正品尝的时候还会有那样大的冲击感呢?因为,此时我真的在吃。由此可知,我知道我见过并非真懂,真懂需要真的去体验、去经历、去品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教育恐怕也和吃米皮很相似吧。好的教育一定是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下,让孩子们真的去体验、去经历、去品尝。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构建美好的生命大楼。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思记:北京米皮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