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的那边
这一条路,我走了很多年了。
小时候,它仅仅一条水泥路,用破碎的瓷砖划分出人行道。那时候,路上的车很少,路两边很荒凉,只有零散的居民区。后来,学校建起来了,医院竣工了,沥青铺上了;两旁的梧桐也栽上了,一个个商铺开张了,车多了,人挤了,这条路终于活起来了。
路的一边有很多洒店,逢年过节、结婚庆生,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觥等交错,灯火通明,谈笑、碰杯声,走在人行道上都能听见。每家酒店的停车场里都停满了大大小小的私家车,宝马、奔地已不稀罕,还时常能看见锃亮的路虎和保时捷。路的那一边,刺耳的摩擦声和悲怆的歌声响起,一个断了双腿的乞丐,趴在装有轮子的木板上,推着破碗艰难地向前移动。他神情茫然,沮丧。有时,富足与贫瘠只隔着一条路。
秋冬换季的时候,路两边的梧桐树只剩下光秃秃的干枯的技干,生机全无。垂老的人往往无法熬过冬天。于是,从医院的后门缓缓要出一辆灵车,上面载着像叶子ー样凋零、永远睡去的人,家属被搀扶着,或嚎啕,或面色凝重而木然。路的另一边,一对年轻的夫妇怀中抱着用好襁褓包好的婴儿。那孩子脸置红润柔嫩,笑容甜美,正用乌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这个车水马龙的世界。有时新生与凋零,只隔着一条路。
雨夜,下了自习,走出学校オ发现勿忙中忘了带伞。看着前方茫茫的黒夜,我捂上帽子走入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石板路上,雨滴落在帽子上发出“嗒嗒”的响声。雨水很快突破了防水面料的阻拦落在我脸上,打湿了头发,模糊了镜片。身旁走过一把把雨伞,伞下是行色匆匆、面容淡然的人。此时,我才正感受到了黑夜孤寂的侵袭。走到街口,透过朦胧的镜片,依稀看到路的那一边,大伞之下,站着寒风中有些瑟瑟发抖的母亲。跨过街道,走进母亲的庇护之中,那一刻,世界仿佛寂静下来,静得只有雨滴打在伞面上的嘀嗒声。心渐渐回暖,接过伞,为比我矮一头的母亲撑起,她扬起头看着我微笑了。雨夜中,家的温暖在弥漫。有时,孤寂和温暖,只隔一条路。
这条路我走了很久,见识了生死离别,领略了世态炎凉,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虽然它并不完美,有时甚至还有些残酷,可也常常给我们一些温暖和触动。路的这边,路的那边,都是人生。
教师评语:富足与贫瘠,生与死,孤独与温暖,人间百态都在“路”上展现。文章视角独特,构思新颖,体现了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但立意还要再明确一些。)
2.一个人的路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仍能清晰地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九月的风悄悄从我指尖溜过,路边整齐的法国梧桐树绿的犹如盛夏。外婆牵着我,不断地告诉我,这条路上每一个标志性建筑,用他那布满沟壑的手指向教学楼尖尖的屋顶。一缕朝阳,从他的指尖晕开,我仰头看她新染的黑发在风中飘扬。他在校门口深深地深深地望了我一眼,仿佛要把我定格在这铃声响起的一刻。她的身后,是我将要每天途经的路,在钴蓝色天空下显得如此漫长。
十岁生日那天,我满心欢喜地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看到的却是外婆带着刚学步的表弟向我走来。天有些阴霾,不出所料地下起了雨,外婆抱着表弟走在前面,右手稳稳地将伞撑在他头顶。我一个人跟在外婆身后,将头埋进衣领,自己撑开另一把伞。我注视着外婆湿透了的脊背以及蓝色雨伞下不时露出来的微笑的侧脸,头一次再回家的路上沉默了。汽车飞驰而溅起的污水印在我白色的衣襟,以及手背上。敏感的心,像是受了什么触动,终于令我在滂沱大雨中因为孤独和被冷落而抽噎起来。我看着前方的路,一点点缩短,却又冷清得让人战栗。我狠狠地在心中默念路边竖着的指示牌,发誓有一天要脱离外婆的接送,一个人走这条路。
立夏时的夕阳,温暖的让人目眩。我走出中考考场,告诉自己这将是最后一次走在这条放学的路上。从小学部到初中部,我早已不需要外婆的接送,偶尔想起多年前在她背后的无声抽噎,心中早已释然。我知道外婆不会像从前那样,侯在学校门口,但他一定会在家里微笑着,等待我与表弟一同归来。我牵着从小学部教室走出的表弟,慢慢地走在这条熟悉无比的路上。夕阳透过墨绿的叶片,将我与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他兴奋地向我诉说着学校里的趣闻,就像多年以前我对外婆那样。我看着脚下的路 是如此的短暂,有如此令人留恋不舍,在夕阳中像是铺了一层金色的毯子,将两颗心裹在里面。
我坚信,一条路见证的不只是时光的流逝,或是走在路上的人的变化,更多的是一颗心的成长,从依赖到独立,从哭泣到微笑,从路的一端到另一端。
这是一个人的路。
(教师评语:“路”的含义由实而虚,构思新颖,三个阶段对路的感受巧妙点出了“我”的成长,语言优美,意味深长。)
3.月光下,石墩桥
爷爷佝偻着走在前面,我轻轻地跟在他后面,月光柔和地撒下,桥下的水面上泛着一层流光,风穿过柳枝,从河对岸吹来,这座桥仿佛还有很长很长……
地还可以用大把的时间嬉笑玩闹的年纪,爷爷常带我出去散步,通常是在晚饭后,沿河岸走一趟,过一座石墩桥,再沿着岸走回来。
我最喜欢过石墩桥,看起来并不像桥的样子,没有桥面、桥拱,只有几个矮墩墩的柱子立成一排。自然过不了汽车,就连骑自行车的人也要把自行车拎起来走过去。而就是这样一座没有桥样的桥,却成了我童年珍贵的回忆。在那里,来来往往的人时多时少;有时会有小孩子嬉戏,有小狗游水;有人慢慢踱过,有人匆匆跨过。还有的时候,这里没什么人,只有一轮银月,月光洒在河上,鳞鳞一片。
每当这时,爷爷便会讲他年轻的事情,或者一些有趣的见闻。犹记得,他最常说的便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啊”,那时的常暗想:“骗人,你每天不都只走这座桥嘛。”夏夜,天黑的晚,我们常在桥边停留很久,我有时蹦跳着跨过一排石墩又蹦跳着回来,有时趁爷爷不注意,偷偷把脚伸进水里划,搅碎一片清波。爷爷每每见我这样,脸都吓白了,一个劲儿地说:“别跳了,快上来,快上来。”
后来我和父母搬进了新家,从此,那石墩桥上便少了一个蹦跳的身影,桥下的月光便也只出现在我的梦中,当我走过其他许多大桥,再回来看爷爷时,不知过了多少年了。
中秋月圆,家人团聚,爷爷久违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晚饭后,爷爷穿好鞋,打算出去散步,我很久没和爷爷一起散步了,便也跟了去。
果然是熟悉的路线,仍旧是清杨柳清风做伴。我和爷爷慢慢踱着。爷爷不时问问我的近况,我便一一答了。到了石墩桥,爷爷忽然停住——我看见爷爷注撑着手杖,腿努力上升,在接触桥墩后慢慢前移重心,轻轻落下另一只脚。我猛然想起:从前爷爷过石墩桥,虽然不算是大步流星,却也是一只脚稳稳当当,她什么时候拄了手仗?什么时候佝偻了腰?我轻轻上前,扶住爷爷,一起一个一个的走过石墩。桥面下月光依旧流淌,我和爷爷都不在说话,只听见水声在耳畔轻轻回响。
您在奔在桥边看风景,而我多想让这石墩桥不再只是来装饰我的梦,我多想每天都见见您。
4.窗内,我的世界
窗 一扇玻璃,透明的,但却可以隔开两个世界,从此看得见却是无声。
雨不大,风也不劲,有的只是冰冷。
我是独自一个人的,走辉煌的城市夜景之中,身旁川流的车辆不停歇的流过,恢宏的大桥下,只有一江秋水默默东流。冰冷的秋雨猝不及防地滑进了领口,刺骨的寒意一直传到了心房。闹市区的所有热闹都与我无缘,只因为此行的终点。
站在电梯内,呆滞的目光始终落在显示楼层的屏幕上,刺眼的红色数字在不停的跳跃着。“叮”,电梯停了下来。
站在玻璃门前,我突然停了下来,我知道住在这里都意味着什么,这是医院的门,门内是一片禁地。死神所执有的独特的压抑气息,在蔓延着,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但,我最终还是跨进去了,为了见一个男子,我的父亲。
父亲躺在重症监护室内,身上插满了管子,管子连接着无数的仪器。我知道那些管子是干什么用的,但我想清理掉它们。因为它们让父亲变得无比丑陋,将一句尸骸。记忆中,父亲的身影永远是伟岸的,是可以撑起一切的。但我不愿相信,父亲会成为此时的样子,但这一切却是无比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与记忆相背离。
我无能为力,只能将手搭在那扇隔绝我和父亲的窗上,那是一个小小的窗,供亲属探视病人的。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窗,却硬生生地隔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父亲所在的世界,一个是我所在的世界。
透过那扇冰冷的透明的窗口,我努力地辨认着此时父亲的样貌,苍白的脸颜上布满了阴影。岁月遣留下几道伤痕都清晰可见。这与记忆中的父亲判若两人,但这就是一个人。
手依旧是无力的搭在那扇小窗上,努力着尝试去抑制泪水,但我发现,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走廊宽大的落地窗上布满了秋雨遗留的眼泪,顺着窗的纹理,一点点向下向下,直到湿了整扇窗。
我看着窗内的父亲,那是一个无声世界,安静的世界。但此时我更希望他可以喧嚣起来。
今天父亲的病好了,但他早已不是往昔的父亲了。大病后的父亲沉默了,瘦弱了。父亲已不能撑起一片天了。每天父亲所能做的只有从窗口看着走在楼下马路上的我,看着我离家和归家。还是一扇窗,依旧是透明的。但窗内的世界,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变得无声。我多想打破那扇窗,让世界喧嚣起来,但我知道不可以改变这既定的事实。
窗内是我的世界,我要用我的处在这窗外的世界去守护窗内的世界,为那个世界阻挡黑暗,隔绝风雪,只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窗内,我的世界,我唯一的一切……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情节上透过“窗”叙写了父亲的状况,情感上自己想要守护父亲,想要改变窗内父亲沉闷的精神状态,两方面结合自然。
2.窗棱外
深棕色的木格窗静静地嵌在墙上,古旧的漆色斑驳丛生,却依旧典雅芬芳。湛蓝的天穹中透出几缕浅浅的微光,透过窗棱的纹路,在案前落成细碎的影子。回忆渐渐氤氲,那遥远的童年仿佛在刹那间无可寻觅。
幼时,总爱坐在这窗前,看奶奶回家。她总在窗前就发现我,一抹温暖的笑便洋溢在她的脸上,她总是满面红光,丝毫不显疲累,可是她深深的微笑,加深了眼角的皱纹。进了屋,先摸摸我的头,“乖乖,给你做好吃的去喽!”说完系上围裙,快活地忙着柴米油盐的琐事去了。
当然,那窗前自然是极有趣的。石板小路屹立窗前,行人来来往往迈过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小贩总是吆喝者,声音传遍四方。还有嬉戏的孩童,奔跑过这青石板,阵阵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把窗外微风扶动绿叶的窸窣声响也掩了去。而淘气的我,自然不会满足于这四方的一片天。携了玩伴去爬山,摘那山上成熟的蒲公英。虔诚地把一束蒲公英举起来,在鼓一口气。看那蒲公英白色的种子如同秋日难得的花瓣,随风飘散的蒲公英是那样充满希望。
而我终于也像蒲公英,像一枚离散的种子,在远方落地生根。那古朴的木格窗的光景,终究成了脑海中的记忆。
当我读《苏州园林》中写到那别具一格的专为引人遐思的小窗时,不仅想起了那扇记忆中的木格窗,但那是不同的。那扇小窗,只为露出些许微光,使整座园林的意境更为和谐。而那扇窗记忆中的木格窗,有温暖,有生机,透露出世间百态。
去年夏天再一次回到故居,重温记忆中消失已久的木格窗。深棕色的漆色显得更加灰暗,然而花纹却未改变。窗前,水泥地面取代了青石板,车马喧嚣代替了小贩的叫卖。记忆中,许许多多的事物,幼时的玩伴,飘散的蒲公英,仿佛深入水底的蓝羽毛,封存的记忆淹没了它们。心中涌起一阵淡淡的伤感,不知是惋惜,还是庆幸。
再一次坐到窗前,看屋外人群熙熙攘攘,眼前已物是人非,但那窗棱,却亘古未变。晚霞笼罩,斜晖细碎地透过窗棂的花纹,在鉴明窗净几的案前,落下斑驳的影子,如同一副精美的油画。人在变,景也换。但我知道,有记忆中的那扇窗棱,为我保留着属于过去的,那不变的美好回忆。
点评:本文语言清新,文笔流畅,淡淡的怀念自然流淌,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回味。
6.我真想回到那记忆开始的地方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过了十几个春秋,很多人很多事都早已掩埋在记忆的深处。可不知不觉间,总有一些印记,像璀璨的水晶一样,在岁月的尘埃里,熠熠闪光,让你感叹不已。因为那是记忆开始的地方,是心灵的归宿。
十年前,我四五岁的时候,跟父母住在郊外外。那里的景色与城市截然不同,春天,嫩竹笋从小山坡松软的泥土里探出贼溜溜的脑袋;夏天,小孩子们呼朋引伴去山脚哗哗响着的小河里捉鱼摸虾;秋天,踱步田野,满眼都是金黄金黄的麦浪;冬天,白雪覆盖了原野,嬉戏的孩童欢叫着打起了雪仗。那时的我,身旁总有一群可以无拘无束玩耍的小伙伴,走到哪里,都会看到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后来,我家搬进了城里,就离开了那个给我快乐,令我无比留恋的地方。
两年前,我终于有了机会回趟老家。可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竟没有丝毫的愉悦。那些亲切的红顶、灰顶小瓦房呢,一群陌生的楼宇,用它们高大的身躯吞战了绿茸茸的草地,用锋利的棱角分割了那本瓦蓝瓦蓝,浑如璞玉的天空。那记忆里,欢唱的小溪呢?或许早已被混凝土扼住喉咙而窒息,那片摇曳生姿的绿竹林呢?不知已倒在了何人冷酷坚硬的斧锯之下。我呆呆立在立那儿,浑然不觉周围一道道冷漠、怀疑的目光。那些温和热情的笑脸呢?物非,人也非。曾经的熟人纷纷销声匿迹,这里成了另一个国度。
我沿着记忆中的那条小路,摸索着前行。终于在路的拐弯处,我看见了一片空地,一片堆满了各色垃圾的空地。但它曾经有着如茵的绿草,有着如伞的巨槐,有我和小伙伴们爬树的欢笑,有我和爷爷奶奶乘凉时的惬意……而现在,一切都变了,这个地方似乎经历了一场人为的浩劫,面目全非。我不甘心自己的记忆就这样风化冻结,我不希望记忆开始的地方离我越来越远。我开始奔跑,热切地盼望着能有惊喜,可看到的却是更大的失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浪潮袭来,还有多少村庄可以保留着原来的面貌?
我轻轻蹲下,用手抚摸着这片曾给我快乐回忆的地方。我感受到了大地的脉搏,它正和我的脉搏一样跳动。我在这里出生,也必将和它永远地连在一起……纵使现代化的列车越驶越快,纵使温情渐渐冷却,我依然会在心底里留下最珍贵的印记,因为这是我记忆开始的地方!
教师评语:本文选材较为新颖,通过描写旧居巨大的变化,表达了纯真、纯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语言生动,感情真挚。
附:题目。我真想……
要求一:要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二: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7.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有关“老屋”的典型场景)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担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有关“老屋”这个事物,不同情境的展现)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有关“老屋”,情境变化的再次展现)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8.人生易老天难老
听镇上的老人们说,她已经在这里静静地站立了几十年了,小镇四面环水,那座立在河岸的石桥,成了小镇与外界唯一的联系通道,据说那桥是抗日战争时期保留下来的子弹,深深的刺入,斑驳的青石砖中,受战火牵连却岿然不动,村中有老人摇着蒲扇,闲聊时偶然提起几多无奈,几多淡然,真是人生易老,桥南老婆在我年少时是在鑫辉的一船欢笑,我在这头伙伴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