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看到你怀疑人生

有些影片看完只想强烈安利给身边的每个人。

今天麻婆推荐的影片是就属于这种——

浪潮

Die Welle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是德国拍的,故事原型却发生在美国。

公元1967年4月,美国一所高中里,一个学生问历史老师:

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

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

这是关于纳粹德国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法西斯主义,老师在班上的学生身上做了一个试验:

他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第三浪潮,学生们都是组织里的成员,他来当组织的领导者。

这也是影片中浪潮组织的原型。

2008年,德国的年轻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这场试验搬上银幕,拍出这部《浪潮》。

除了将地点从美国换成德国外,基本保持了事件的真实性。

影片豆瓣评分8.7,还在豆瓣TOP250的影单里。

甘赛尔从小就对希特勒很好奇。

他的另一部作品《希特勒的男孩》在国际影坛上也备受好评;

两位男主的颜值不是一般的高。

其中之一的马克思·雷迈特在本片中出演马尔科,他还是Sense8里面又直又刚的Wolfgang。

学校正在举办一个“活动周”,赖讷•文格尔老师准备讲的无政府主义课程,被同事抢先确定,他只能去讲关于独裁政治的课。

来上这门课的学生也并非对独裁政治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大多数人的反应是:

“这种事反正不会再发生了”

“又不是我们做的,为什么非得没完没了地背着负罪感”。

在他们的认知里,独裁政治、纳粹帝国,都只是过去式,不会再次发生在德国。

赖讷老师问他们:你们认为独裁专制在德国不可能重演,对不对?

学生们纷纷点头。

于是赖讷开始了他为期一周的试验,让学生们实际体验纳粹主义

通过选举,他成为大权在握的领袖,班上所有人都要称呼他为文格尔老师;

上课要有纪律,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前举手;

还要打造班级凝聚力,于是座位和同桌都重新调整,打破他们的固有小团体,班集体的荣誉超过一切。

然后,他们有了集体名称浪潮,集体制服白衬衫

集体口号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

集体标志LOGO浪花,集体打招呼的手势浪花

通过这些,浪潮班成为一个具有非凡凝聚力的集体。

班上的学生个个大变样,令人厌倦的个人主义,被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取代。

排话剧时经常自己乱添台词的男同学,为了集体愿意按照剧本演;

在水球练习赛中,想突出自己的马尔科,会为了集体与队友合作传球;

软弱总被人欺负的软脚虾蒂姆,加入浪潮之后,再被人欺负时,浪潮班的同学会来帮他。

但班上有一个女孩卡罗,没有深陷其中,她不愿意穿白衬衫。

这给了利萨机会,利萨以前只能当卡罗的陪衬,她羡慕好友卡罗的美貌和优秀的男友。

可她不能直接表达出来,也不能向卡罗表达恶意。

但是以“浪潮”的名义,她就可以攻击卡罗自私,不肯为集体牺牲小我;

她可以借着浪潮活动与马尔科亲近暧昧。

浪潮给了他们归属感,边缘化的蒂姆在家里和班级上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父母不关爱,同学不关心。

但在浪潮里,大家平等友爱。

爬到高处贴上浪潮的标志,他就是英雄。

马尔科很出色,长得又帅,女朋友漂亮,哥们也有一群,水球也打得好。

但是他没有家,浪潮就相当于他的家。

浪潮成员就是他的兄弟姐妹,而他还是浪潮里的重量级人物。

锡南加入浪潮之后感叹,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

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它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不仅学生们感受到了生命意义,家长们都惊觉自己孩子的变化。

有家长对女校长说:感谢赖讷老师,他的孩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短短三天之后,浪潮班的学生都对浪潮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

这个团体也从20人扩充到200人,学校很多其他班的学生跷课来听文格尔先生的课。

卡罗看到自己十岁的弟弟在学校门口,阻拦那些不打浪花手势的同学进学校,她觉得事态已经失控;

马尔科无意识打了女友卡罗,他惊觉自己这几天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文格尔先生也面临即将失去女友的危险。

事情的发展远超过文格尔先生的预期,他不得不终止浪潮运动。

代价是:已将浪潮视为一切的蒂姆开枪打伤一位同学然后自杀。

当文格尔先生被带走的时候,所有学生如梦初醒,泣不成声。

他们尴尬又羞愧,自己居然如此轻易地被“浪潮”席卷。

回头想想他们的狂热,一切就像做梦一样。

现实事件中,老师最后在礼堂给学生们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

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

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

老师看着台上学生不知所措的脸,最初的问题也得到回答。

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

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而影片里,在大礼堂上,文格尔先生开始发表了一个演讲,鼓吹纳粹理论。

马尔科站出来反对,结果他被一群同学扛到讲台上。

叫嚣声中,大家甚至动了杀死他的念头。

清醒时,他们可曾想过自己会想杀死同学?

影片里有一段,他们一群学生在酒吧无所事事,有个少年说:

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

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

浪潮的出现让他们找到宣泄口,在浪潮里,所有的叛逆都是理所当然

在城市里张贴小广告,让其他人加入组织,为集体牺牲自己;

这些让他们得到其他成员的鼓励和关心,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自己不是透明人。

一旦有了归属感,所有的事情都有看似正当的理由和借口。

你和我们不一样,那你必须加入我们;

你不愿意穿白衬衫,你就是自私,想搞个人主义;

为了正义、为了祖国、为了×××,以名义干的坏事,并不会因此改变本质

法西斯和希特勒一度让麻婆无脑厌恶德国,但是在看到一些德国影片之后,麻婆发现,他们的反思态度也值得人深思。

这部影片里以这样一种方式提醒观众:

那些你以为已经远离的可怕,那些你不想提起的过去,也许依旧会重新上演。

我们总觉得自己出生于和平年代,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我们有素养,知对错。

所以很多人喜欢打着道德的名义要求别人:

我是为你好,你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

你挣这么多钱,怎么不给灾区捐一点;

更别说成群结队被舆论控制的人;

没有站在权力顶端的人根本没有体会过那种诱惑,没有钱的人也不知道钱到底有什么魔力。

所有未曾亲身体验过的,都是看似遥远的深渊。

每一个为此叫嚣的人,不过只是在向往罢了。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份潜藏的罪恶,但愿我们永远不给它机会走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看到你怀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