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守住器

图片来自网络

《舌尖上的中国》去年推出了第三季,开篇谈到了一个词——器,器皿之器,烹调食物之器。形式或有不同,但不变的是厨师作为手艺人的一份执着。

片中厨师们往往为了带给食客绝佳的味蕾体验,不惜耗费时间和心力去找寻、去打磨上好的厨具,而后择选食材、调整火候,最终成就美味。我们不禁要问:这份执着是来自职业操守的约束,还是源自内在驱动力?

为了一个泡菜坛子,能穿越大半个城市一次次去废墟里找;为了搭建农村婚宴上建的七孔灶,不惜一遍遍修正方位。在他们眼中,食物从来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一件艺术品。至于他们的内驱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匠心。

“匠心”这个词这几年突然间火了起来。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综艺节目《非凡匠心》,都在强调坚守“匠心”,都在呼唤要耐得住寂寞,回归传统,找回匠心。

那么,什么是“匠心”?字面意义大概是:能工巧匠的心思。细究起来,或许不止手艺人,有点追求的人,为了自己的一份热爱,恐怕都会一遍遍打磨自己的“器”,一遍遍在孤独的重复中与自己对抗,为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自己的“器”精巧耐用、得心用手。

然而,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匠心”一词很多时候是被人误解的。总有人觉得所谓拥有匠心者,不过是为那些无谓的重复用“器”找个借口,聊以自慰罢了。实际上,那些拥有匠心者,多半是个“匠人”而已,他们早就在日积月累的重复中消磨了意志,泯灭了创造力,沦为“迂腐之辈”。

真的是这样吗?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名叫《卖油翁》的课文,故事阐述的就是卖油翁通过日日重复灌油,最终探索出一条新路,铜钱盖住瓶口,倒油时也不会沾到铜钱,既是一门技术,又可供来往的行人观赏,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熟练使用,而后有所创新。这才是“熟能生巧”的核心,也是真正拥有匠人精神的人的“匠心“所在。“匠心“的重点是心,精巧的心思并非一日之功,熟练总要有个过程,关键是边熟练边动脑,不因一时得失而自暴自弃,不因他人误解而灰心丧气。

所以说,手艺人,“器”是根本。守住“器”,怀着一颗“匠心”,足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艺人,守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