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昌墙头的鲜血
贺胜桥一战,民国革命军大胜;吴佩孚大败。吴军潮水似往武汉狼狈逃窜,革命军排山倒海似穷追不舍。他们都狂奔70公里,奔向武汉三镇。
在逃往武汉的路上,吴佩孚与他的心腹刘玉春同乘一辆车,在车上吴对刘玉春交代:“我现在任命你为武昌城防司令,你要坚守武昌,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刘玉春明知道武昌城此时兵单粮少,武昌城守得一个月,守不了两个月,可他还是依然决然地向吴佩孚表示:“总司令,放心。您是我的大恩人,在我落难的时候收留了我,我必当涌泉相报,誓与武昌共存亡!”说完他们就兵分两路,吴佩孚奔往汉水,刘玉春奔往武昌。
于是出现了这么一幕:吴佩孚带着一伙人跑进汉口,“咣当”,关了汉口城门;吴佩孚临时任命的武昌城防司令刘玉春,带领另一拨溃兵冲入武昌古城,“咣当”,关闭城门死守;吴军第二师师长师长刘佐龙,带领最后一拨吴军溃军冲入汉阳,“咣当”,关闭的城门。吴佩孚的所有溃退败兵,都蜷缩在武汉三镇,这三道城墙后面的古城里。
水,把武汉割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浩瀚淼淼的长江,让武昌与汉口、汉阳隔江相望。武昌在公元220年前,三国时代的吴王孙权,为图霸业,朔江而上,取“以武而昌”之义,将鄂县,改为武昌,在此称帝建都。东吴立国60年间,武昌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
武昌古城共有9个城门,城墙10米高,墙底座近18米宽,它像长城一样将武昌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在这巨大逶迤的城墙下面,还有一道水深两米,宽3米的护城河。武昌古城坚如磐石,固如金汤。
新任的武昌城防司令刘玉春,他对吴佩孚忠贞不二,他全城戒备,严防死守,步步为营,铜墙铁壁似地坚守武昌,下定决心要让攻打武昌北伐的官兵,有来无回。他还真的让蒋介石、李宗仁带领的北伐军,攻打武昌时吃了不少苦头,更让数以千计的北伐官兵倒在武昌城墙下的血泊之中。
刘玉春,少时不务生产,游手好闲,光绪末年投军,后入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分发到北洋陆军第8师当哨长。那时候军阀混战不断,刘玉春勇敢好战,在军事上开始崭露头角。他从掌握100人哨长,升为营长、团长、直至升到带兵数千人的旅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刘玉春被人密告:“刘玉春跋扈,难于驾驭”,刘玉春返京汇报时,立刻被免去旅长职务,后被直系军阀吴佩孚收留,聘为军事顾问。
刘玉春的凶狠暴虐秉性,在坚守武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就像一头凶狠的狮王,居高临下地站在自己领地的山岗上,要对每一个入侵者,都狞恶、残暴,彻底、干净消灭之!
1926年8月31日,临夜。
李宗仁带领的第四、第七军部分先锋部队,狂追吴军,兵临武昌城下。第四、七军总指挥李宗仁命令:“武昌,北洋都督府所在地,攻下武昌,就等于攻下整个武汉。快!趁敌人脚未立稳,攻打武昌!”
官兵们立刻从百姓中征集几百把梯子,杀声震天,气壮山河,士气如虹地冲向武昌城墙,援梯而上。但是,武昌城墙太高了,护城河水深没头顶,北伐军征集的梯子太短,官兵们就是爬到梯子顶部也上不了城头,无法攻城。刘玉春此时带领守城吴军,也已经有了准备,找来无数火把吊在城头上,将围墙照的通亮如白昼。攻城的革命军官兵全部暴露在敌人的机枪、手榴弹下,攻城北伐官兵伤亡过半,城墙下一片血海,倒下一堆堆向小山丘一样的北伐军官兵尸体,就是付出这样惨重代价,攻城官兵还是无一人能够接近武昌城的城头。
8月31日临夜,北伐军第一次武昌攻城惨败。
第二天,第四、七军全部兵力,和预备总队都到达武昌城下,李宗仁制定了9月3日,凌晨3点第二次攻打武昌城计划。
第二次攻打武昌,李宗仁让第四、第七军同时攻打武昌古城全部的9座城门,企图让吴守军顾东,顾不了西;顾南,顾不了北;让吴守军被多点进攻中,疲于奔命,慌乱中出错,北伐军从中找到机会攻城成功。总攻开始,北伐军炮兵分别向武昌城,和吴军炮位蛇山狂轰滥炸,但是吴佩孚的大炮比北伐军的威力更大,他们炮火朝北伐军猛烈反击,特别是游弋在长江的吴佩孚军舰上打出来的炮弹,更是威力无比,全部将北伐军的炮火覆盖,一颗颗炮弹在北伐官兵中炸开,让北伐军伤亡严重。北伐的官兵虽然英勇顽强,他们12人一组,扛着200斤重的竹梯冲向武昌城门,但是每一次冲锋都以失败告终。
武昌城城垣下,依旧躺满北伐军官兵们血肉模糊,层层叠叠的尸体。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第一营是这次攻城的主力,24岁的共产党员曹渊担任营长,他的第一营全员为第二次攻打武昌城的敢死队员。领到攻城敢死队的任务,第一眼全营官兵都很兴奋。一位共产党员班长拿着一封信、一包衣服和几元钱,到营部向营长曹渊报告:“我们明天攻城!……如果我死了,请把这封信、衣服和钱寄给我母亲。”曹渊说:“我同你一样的不怕死,你的家信和东西不要交给我,可以交给周廷恩书记保管。”周廷恩也说:“我要同你一起攻城!向死而行!”9月5日凌晨,曹渊率一营冒着炮火,竖起云梯,攀登城墙,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曹渊见此情形,便在一个小山包后面俯身给叶挺团长写下紧急报告:“团长,天已露晓,登城无望……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刚刚写完“渊”字,一颗子弹飞来,曹渊不幸头部中弹,当场牺牲,年仅24岁,他写的那个“渊”字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很长……曹渊牺牲的时留下一个不满2周岁的儿子。
曹渊,安徽省寿县人,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武昌战役,叶挺独立团曹渊一营的300多名阵亡将士合葬于武昌洪山烈士陵园。曹渊是党领导的独立团北伐阵亡烈士陵园中名列第一的烈士,周恩来和叶挺对曹渊感情颇深,评价极高,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新中国成立后,曹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在武汉市武昌洪山珞南街设立了曹渊革命烈士雕像纪念碑,他老家安徽寿县设有曹渊烈士纪念馆。
李宗仁痛心地明白,以北伐军现有的设施是不具备打武昌城的,他不得不再次发出号令:暂停攻城,将攻城队伍全部撤了回来。
这是北伐军对武昌城发起的第二次攻城,它同5天前的第一次攻城一样,以惨败告终。
就在北伐军攻打武昌城失利的时候,攻打汉口、汉阳的北伐军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被围困在汉口、汉阳的吴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吴军第二师师长刘佐龙私下与李宗仁接触,准备找时机投诚。因此李宗仁对武昌调整战略,不再对武昌武力强攻,改为围而不打,让守城吴军在消耗,和无援的绝望中放弃抵抗。
就在李宗仁要对武昌实施围而不打的战略时候,蒋介石带着白崇禧、唐生智、苏联顾问加仑来到武昌,蒋介石给北伐军下了一个刚愎自用,不容置疑的命令:“48小时内一定要攻下武昌城!”蒋介石还打出悬赏:“登上城墙的长官赏200元,士兵赏100元,最先上去的部队赏2万元!”
对于蒋介石一意孤行的命令,李宗仁摇头,白崇禧摇头,就是苏联顾问加仑也无可奈何。
第七军第二路指挥胡宗铎私下对李宗仁说:“武昌这样坚固的城墙,48小时内怎么能攻打下来?”
李宗仁只好无奈地回答他:“这是总司令的命令,攻不下,我们也要应付应付的。”
李宗仁心里像被刀剜割一样痛,他明白自己迫不得已的“应付应付”用的是北伐军官兵年轻鲜活生命的代价。李宗仁在他多年后的《李宗仁回忆录》里,回忆到这一段的时候有这样的议论:
“蒋先生总喜欢遇事蛮干,一味执拗,不顾现实,武昌第三次攻城之举,把他的个性弱点暴露无遗。蒋先生这种个性可以说是他个人成功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国事糟乱的种子。”
【引自【《李宗仁回忆录》唐徳刚著,第26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蒋介石定下第三次攻打武昌城的时间:9月5日凌晨3点,总指挥还是李宗仁。
因为要布置第三次攻打武昌,白崇禧来找李宗仁商量。李看到白崇禧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他心里很不痛快,也知道白的郁闷是为了蒋介石要求的强攻计划。李宗仁就对白说:“打应付仗,你想办法尽量多弄几门大炮、炮弹,炮要打得越激烈越好,这样我们死的人会少些。”
白崇禧问:“人力方面,你打算怎么布置?”
李宗仁:“蒋先生要我们组织800人的敢死队,我不能让这么多人送死,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官兵,不能这样白白去死去,砍掉一半,反正蒋先生又不会去战场上数人头。”
白崇禧点点头说:“只能这样,我想尽一切办法给你准备最强、最多的火力主支持。”
临走李宗仁还不放心地问了一句:“蒋先生会到前线督战吗?”
白崇禧:“一般不会。”
李宗仁问:“怕死,还是不敢?”
白崇禧十分肯定地说:“他不怕死。总司令嘛,上前线肯定比我们少,但他不怕死的。”
李宗仁不肯声了。
蒋介石喜欢轰轰烈烈的场面。
凌晨3点,一切准备完毕,蒋介石一身戎装,亲自到场简短演讲,给第七军敢死队鼓劲。蒋介石让所有司号兵集中齐奏冲锋号,完毕,全体敢死队员高喊:“革命万岁!”
蒋介石站得笔直,他像希特勒那样右手向前一挥,大喊:“出发!”
白崇禧能找到的大炮从各个角度对武昌城,吴军的蛇山炮位,长江上的吴军军舰一阵阵狂轰滥炸,北伐军的大炮用尽了所有炮弹,轰炸将近半个小时,北伐军的大炮停止炮轰,第七军敢死队,也像第二次总攻曹渊营的敢死队一样,他们像箭一样冲了出去!可是当敢死队刚刚冲到敌人有效射程内的时候,吴军的火力还是像变魔术一样,全部奋起,顿时枪声、炮声大作,它们疾风暴雨似的枪炮齐发射击、轰炸。第七军先锋队员们真的是英雄啊,他们的身影划出一道道闪烁的电光,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地冲入枪林弹雨,炮火纷飞中,让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革命绽放,他们冲到离城墙还有100米,50米距离的时候,蒋介石命令冲带着短枪、手榴弹的锋队员列成一排齐头并进,冲向武昌城墙,结果敢死队的员们,全都是有去无回地消失在枪林弹雨的电光之中。
李宗仁看到一个个倒下去的敢死队心在滴血。
攻打武昌城另外几道城门的官兵,情况也是如此惨烈。一些官兵曾经潜伏到城墙根了,还挂上好些竹梯,官兵们相继攀登。此时,敌人的机关枪全部居高临下,对准爬梯的官兵勇士,结果他们一个不剩地跌落,倒在城墙脚下。李宗仁是一个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他也从未见过如此一心向死,勇猛直前的战士,也没有经过如此悲壮残酷的场面。李宗仁深深地为自己的战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而骄傲;更为自己的指挥,将他们毫无意义地白白送死,而深深地自责。此时军中突然传了一道振奋人心的谣言消息,担任总预备队总指挥的刘峙攻入武昌城的忠孝门,第七军、第四军更是群情激愤,浴火奋战,结果战场更为悲壮,北伐官兵们整连整排地牺牲在城墙下面……
没想到这一次蒋介石要求与李宗仁到前线观战。李担心蒋没有当过下级军官,没有亲临战场第一线枪炮的经验,深怕蒋会在枪林弹雨中胆怯萎缩。当李宗仁和蒋介石走到城墙边上,战火正烈,流弹在他们身边左右穿梭,上下横飞。李宗仁偷偷观察蒋介石,他发现蒋极为镇静,面色从容,颇具主帅风度,这多少让李宗仁佩服的。
其实,这只是李宗仁对蒋介石的不了解。蒋介石还是有过不少炮火纷飞的经历的。其他的不说,就在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打广州大元帅府,孙中山连夜奔到永丰舰避难,蒋介石从上海冲破重重封锁,奔赴广州,冲上永丰舰力救孙中山的56天的经历,也是值得一书的。当时,蒋介石天天白天冒着被陈炯明攻击的极度危险,勇敢地立在船头,牢牢把握船舵,夜里又要带着官兵到广州街上找淡水、食物等等,这是蒋介石一段艰苦卓绝的经历。还有蒋介石1925年10月14日,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东征军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惠州城的经历也是可歌可泣的。那时候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军为骨干,并将其编成三个纵队,总兵力3万多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兼任这次东征总指挥。惠州城是东江重镇,更是陈炯明部扼守的一个重要据点,被当时的人称为“南方第一坚城”。在第一次东征时期,滇桂联军无法攻克此城。
叛军在惠州的指挥官名叫杨坤如,在进军途中,蒋介石曾给杨坤如发去一电,内容为:
“审时度势,所部即刻退出惠州城,允暂驻白芒花一带,许以自新,免得兵戎相见”。
但杨坤如不仅不降,反而贴出一张誓与民国东征革命军对抗到底的四言韵语布告:
“蒋贼中正,
谋国不忠,
实行共产,
扰乱广东。”
【引自资料百度词条】
为尽快攻克惠州城,总指挥部定在10月13日上午9时30分总攻。总指挥部还组织了一支650人的敢死队, 针对惠州城墙非常坚固险要的实际,蒋介石决定炮火集中攻打北城门,待炮火奏效以后,再由敢死队迅速爬城。至午后1时许,北门城楼已被摧毁,城墙也被轰开缺口10数处。下午2时,敢死队在距城墙2000米以外的地方开始冲锋,遭到未被炮火摧毁的敌机枪扫射,死伤惨重,第一二军指挥何应钦见伤亡过重,只好下令停止进攻,当天攻打惠州城失败。第二天继续攻城,经过30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惠州城才被攻破。这一战役打死陈炯明叛军2000人,而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东征部队也战死1000多人。就以上永丰舰,和攻打惠州城来看,蒋介石是经过炮火纷飞,枪林弹雨洗礼的,不然他决不可能面对子弹在他身边左右、上下飞舞时候,可以有脸不改色,心不跳的镇静。
蒋介石在李宗仁的陪同下,看到前线看到血肉横飞,官兵们前赴后继地倒在敌人的枪炮中。李宗仁抓紧机会给蒋介石介绍攻城战况:我们已经组织了敢死队三次进攻,官兵们非常勇敢,都迎着枪炮向前冲锋,可是他们都在冲锋中倒地,最多也就跑到墙根也倒了下去,800人的敢死队差不多全打完了。
李宗仁追问“蒋总司令,我们还要再组织敢死队吗?”
蒋介石也感到硬攻无望了,他轻轻地说:“不用了。”
李宗仁当即下令,停止进攻!
第三次对武昌城总攻,这一次第四军、第7军牺牲了敢死队员300人,李宗仁没有让800人冲上去,他知道自己违反了总司令蒋介石的军令,可是李宗仁觉得那是一个明显荒唐、错误的命令,为了保护这500个官兵的鲜活生命,李宗仁觉得就是掉了官职也值得。
所幸的是,这时候北伐唐生智的第八军已经逼近汉阳、汉水,原来和李宗仁私下接触,准备起义的吴军第二师师长刘佐龙,真切感觉到再坚持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率领他的第二师全部倒戈起义,加入革命,火线中刘佐龙升为北伐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他当即用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枪炮,炮击吴佩孚的司令部,吴佩孚仓促乘车逃跑。吴佩孚从河南调配过来支援的吴军,也被刚刚起义倒戈的刘佐龙击退在滚滚长江里,吴军纷纷落水淹死,吴军起义将领刘佐龙,趁势占领了汉口、汉阳。
武昌,成了瓮中之鳖。
李宗仁决定对武昌围而不攻,让武昌守军在没有粮草、炮弹、援兵中,绝望地消耗意志,艰难度日。
原来溃败的吴军从贺胜桥狼狈仓促逃窜回武昌城里,也没有储存多少食物,如今全城缺粮,百姓把能吃的都吃了,现在野菜也挖完了,开始有人吃树皮,大街上也四处躺着饿死的人。围城半个月后,北洋军队也粮尽援绝。而城内百姓更是家家断炊,还兼外有炸弹不时落下,内有败兵日日抢劫,病死饿死者不计其数。九月底,经汉口商会等慈善团体呼吁和斡旋,争取到开城门三天、让老弱妇幼出城就食的机会。
但是,蒋介石、李宗仁,决不够守城的吴军得到一粒粮食。
武昌城被围困25天了,城防司令刘玉春试图带领吴军突围,被民国唐生智的第八军拦截,未获成功。到了第吴军被围困在武昌城33天了,吴军守城防司令刘玉春,还是忠贞不二地为吴佩孚坚守着武昌城。他是在自己不得志之时,被吴佩孚提携重用,这让刘玉春感激涕零,始终不渝地坚守武昌。他还在给吴佩孚发电表示:“就是抛头颅,洒热血,也一定要和北伐军干到底,誓与武昌共存亡。”武昌城没有粮食,他就和士兵一起吃糠咽菜,决不多吃一粒米。他总是相信,吴佩孚会带援军来解救武昌城的。吴军在他的鼓励下,与他患难与共,他们拖着饥饿孱弱的身体,还艰难地爬上城头,对围困他们的北伐军放冷枪。
这一天又到了中午饭点时,天空上突然飞来北伐军的一架飞机,散落飘来无数纸片,除了一些像往日那些让吴军放弃抵抗,起义投诚的内容外,这次的传单还多了一些吃内容的传单,上面列满了各种湖北名菜小吃:清蒸武昌鱼、干烧大白刁、红菜苔炒腊肉、排骨莲藕、红糖糍粑、襄阳牛肉面、粉蒸肉、热干面、四季汤包、麻辣鸭脖子。最可气的是在这些菜名、小吃名旁边,还画着一瓶湖北襄阳黄酒。
当兵的把飘下来的传单给刘玉春看。
刘玉春让当兵的多捡一些吃传单来,他又让人拿来一个炉子,当着大家面把一大叠印着吃内容的传单烧成灰,然后刘玉春把这些传单灰,放在一大杯水里,搅融,他就当众一口一口地把这些灰水往肚子里吞。一边吞,刘玉春还一边还大声叫骂:“日你姥姥蒋光头!你看着,我用热干面就清蒸武昌鱼,黄酒配腊肉!蒋光头,你这土鳖子想饿死我?没门!”
看着刘玉春,边喝灰水,边骂大街,手下勤务兵默默地拿了一个用粗糠拌着野菜的窝窝头进来,换下刘玉春手中的灰水杯子。刘玉春吧嗒吧嗒着嘴,大口大口地吃着粗糠拌野菜的窝窝头。
这个印着湖北名菜、名小吃的传单,是白崇禧参谋王守谦主意。对,这个王守谦,就是黄秋妹和王水保的孙子,他是白崇禧最喜欢的参谋,现在已经是参谋科长啦。自从部队对吴军采取围而不打之后,王守谦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换了一个人,他不停地给白崇禧出些很有用的主意,比如这次让飞机空投传单加上湖北名菜、名小吃,这对饥寒交迫的吴军起到了非常好的情感催化,个别吴军会递出纸条:“给我们一点吃的”,过了两天,王守谦又把第七军的纪律绘成连环画,让很多不识字的吴军士兵都看得懂:第七军军官不打当兵的,王守谦让人画一个当官的教当兵的认字,又对应地画着吴军当官的用皮带抽当兵的;第七军对百姓秋毫无犯,买卖公平。王守谦让人画第七军官兵在圩场买东西,小贩拿称称,士兵付钱。这时又对应画一幅吴军抢走百姓的鸡鸭。这一本新桂系第七军,与吴佩孚军阀纪律比较连环画,投放到武昌城内效果非常好,夜间每天都有10多个士兵带着枪,偷着爬出围墙,跑到第七军驻地起义投诚。
问他们为什么要投诚?
这些反叛的吴军说;“当官的不打人,有好吃的。”
有一天夜里,总参谋部只有白崇禧和王守谦在,白问:“王科长,你最近出的主意不错,那些印着吃的传单,和连环画很有效果,可是早些日子你干活慢腾腾的,让你去传达命令,人像被胶水沾似的,动也不愿动;这几天工作积极主动,出的主意很有效果,几天功夫,反差太大了。”
王守谦对白崇禧说:“白副总参,强攻的时候我看您也闷闷不乐,明知道让官兵们白白送死,还非要这么干。那两天,您也不愿说话嘛。现在不同啦,您说话嗓音都不一样,洪亮多了。”
向来不拘言笑的白崇禧听到这里,居然笑着给了王守谦一拳。
北伐军围困到第40天,一直坚信吴佩孚会带援兵来解救武昌的刘玉春得到确切消息,吴佩孚不可能来救武昌了,加上许多守城吴军意志崩溃,大量吴军官兵私下准备起义反戈,到了10月l0日,吴佩孚的守军河南第3师李俊卿师长率部投降,并打开保安门,迎接第4军入城,武昌城吴军全部缴械投降。至此,围攻了40多天的武昌城为北伐军占领。
北伐攻入武昌后,刘玉春顽抗到底,不肯投降。他跑到蛇山上躲起来,后来被北伐军搜山找到,眼看见自己要被俘了,刘玉春拿起手枪,对准自己太阳穴自杀。“啪”的一下枪响了,刘玉春没有死,北伐军搜山官兵先他一秒,击中了他的手掌,武昌城防司令刘玉春被活捉,后来被国民党政府公审。
审判官问他:“为什么不投降?”
刘玉春反问:“玉春是国家大将,有守土之责,若是革命军中大将,听见枪响,即投降,您以为何如?”
郭沫若当时在北伐军总政治部任职。刘玉春被俘后,郭沫若曾和他有过一次“访谈”。刘玉春向郭沫若解释,他之所以死守孤城,是“忠于军人职守”,军人“只晓得服从上官命令”。
刘玉春后来回忆说,当时吴佩孚决定要坚守武昌城时,“诸将领皆言武昌城大兵单,不易守,不如退师江北”。吴佩孚斥责说:“尔等在湖北多年,当为湖北守省城,若弃省城,是弃湖北也。”当吴佩孚任命刘玉春为武昌城防司令时,刘玉春深知“守城难”,但考虑到自己应该“报答”吴佩孚,遂受命。刘玉春说之所以要对吴佩孚“报恩”,是因为两年前,刘玉春被北洋军第8师师长排斥,并解除旅长职务,刘玉春环顾左右,除了吴佩孚无路可走,他投奔了吴佩孚。没有想到自己不仅被吴佩孚接纳,还被吴“引为心腹”,委以“高等军事顾问”等要职。刘玉春因此对吴佩孚“感激入骨,愿为之死”“所以决心图报者在此,所以始终不渝者亦即在此耳。”
后来国民党政府公审结果,竟然以刘玉春的“大义凛然”“守城无罪”的名义,将刘玉春无罪释放。全然忘记曹渊那些数以千计的烈士们为了攻打武昌,壮烈牺牲的血债,真让人咬牙切齿,拍案而起,义愤填膺。民国第八军军长唐生智还认为刘玉春是个难得人才,也将他收入军内任军事参议。只是刘玉春无意军旅,解甲回到天津家中,6年后在天津病故。
从公审刘玉春莫名其妙,颠倒黑白的结果看到,国民党政府的未来是混沌的,完全没有一个国家新政府旭日东升的光芒。
如鲠在喉,为烈士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