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安市公安局经开分局通报,10月19日辖区内发生两起凶杀案。第一起案件中,致嫌疑人原单位张玉祥夫妇两人死亡;第二起案件,致嫌疑人原单位办公租住地两名物业工作人员死亡。犯罪嫌疑人李晓飞作案后跳楼自杀。
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才导致如此血案?事情得从头说起。
犯罪嫌疑人李晓飞是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玉门钻井公司前职工,2015年转到乌鲁木齐总部担任秘书。
在此期间,工作量非常大,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他的父亲李海平证实,那段时间他的儿子李晓飞有时候晚上十一二点给自己打电话,诉说工作压力大。
那时候李晓飞虽然担任秘书的职位,但是,他的工作关系仍然挂靠在钻井队,因此,造成了工作奖金不到位的问题。
2016年12月,李晓飞为了索要奖金和申请病假,找到时任经理张玉祥。事情没有像他想的那么顺利,两件事一件都没办成。
李晓飞当时就萌生了报复这些人的念头,于是,他想方设法找证据。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公司领导人违纪贪污的相关证据,决定以此进行敲诈,以解一己之恨。
一开始,他想敲诈100万,双方协商后定为40万作为封口费,以银行转账的方式付给他。
2017年4月14日,李晓飞的银行账户真的收到一笔从个人账户转出的40万汇款。
钱一到手,他就向纪检部门递交了一份举报信。信中,除了阐述自己得到一笔40万封口费,还列出了公司领导人私设小金库、公款旅游、受贿、瞒报谎报事故等至少30多项问题。他表示自己在工作期间,掌握了领导违规违纪的证据,但是更为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没有证据。
深一度记者尝试联系多位被举报当事人,除一人拒绝接受采访外,其他的都接受采访了,但是他们一致否认举报内容。并表示,根本不认识李晓飞这个人。
李晓飞微博发布的一份2018年6月与中石油纪检工作人员的通话文字记录显示,他所举报的几十个方面的问题,经核查有11个属实和部分属实,其中包括涉及公司人员公款吃喝、住宿费超标、通过变通方式购买贵重物品等。
但是李晓飞前工作单位在接受采访时则称,“他反映的情况大部分是失实的,只有11条属实,但是都是小问题,相关人员已经处理”。
李晓飞用40万封口费的到账记录作为证据,以此证明该单位领导人的种种违纪行为是属实的。李晓飞一直坚称,这40万是他以举报违纪相威胁的敲诈所得。但是,玉门钻井公司的说法却大相径庭,他们说这40万是单位借给李晓飞治疗精神病的钱。
当媒体记者问起借条的事,原钻井公司人事科工作人员表示,当时李晓飞没有打借条,也不愿意在借条上签字。
既然说到李晓飞治疗精神病的事,那么记者就顺藤摸瓜去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根据多份材料显示,自2016年开始,李晓飞确确实实多次飞乌鲁木齐、西安等地住院,接受过相关抑郁症和偏执等疾病的治疗。
但是,李晓飞在今年7月份的一份公诉材料中表示,虽然自己接受过抑郁症治疗,但是,他的神智一直都是清醒的,思维逻辑是清晰的。不伴有任何精神病状态。更不需要那么大一笔治疗费用,何谈40万借款或借条?
李晓飞的父亲李海平表示,儿子曾想与公司和解,他愿意把这40万块钱以未来工资抵扣等多种方式归还给对方。但是,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李晓飞被逼无奈只能办理离职手续。
2018年9月17日,李海平代替儿子在员工离职单上签字的时候发现,在离职单上财务资产科一栏中注明:“备用金欠款40万,已通知缴款”。
对于这一注明,李海平当场表示否定,“我儿子举报了以后,到现在还没有查证落实,这40万到底是敲诈所得?还是借来的?”。
鉴于李家父子拒绝还钱,2018年玉门钻井公司以不当得利为由起诉李晓飞,要求他返还40万。
判决书显示,一审判决时,公司表示李晓飞在职期间,以恶意举报、无理取闹、编造谎言的手段骗取40万;二审判决书则明确表示40万是公司借给李晓飞用来治病的借款。
两次对簿公堂,玉门钻井公司给出两套说辞。到底哪个是真相?法律自有公道。
二审判决书表示,涉案40万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法律特征,因此,法院驳回玉门钻井公司的上诉。
2019年,玉门钻井公司又以民间借贷纠纷为由再次起诉李晓飞。最后,由于借款证据不足,法院同样驳回了诉讼请求。
三年来,李晓飞与原单位的矛盾积怨不断加深。虽然官司赢了,但是他输了心情。这件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好像弄不死几个人就难解他的心头之恨。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事后,李海平说,在判决结果出来之后,李晓飞还打算去法院申请解冻公积金。他以为儿子已经放下了与公司的纠纷,打算要回归正常生活了。
没想到,在事情落下帷幕的同时,他也定格了自己的人生。
真是性格决定命运,这件事如果换在别人身上,根本闹不了这么凶。更不可能因此去杀那么多人。
有些事真的不至于,不就是奖金吗?不给就算了,没啥大不了的,就当咱年年捐款了。
李晓飞则不然,他的报复心太重也是受父亲的影响了,作为家长,儿子遇到想不通的事情,他不仅没有开导,还一次次陪着儿子去举报。这不是助纣为虐吗?事情闹大了,心结当然一时难解,他居然以为儿子放下了。
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亲人之间的沟通太少,从小没教给儿子很好的处事方法。小不忍则乱大谋,早知今日,日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