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儿子的成长史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神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形态,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精神分析学派将之命名为“俄狄浦斯王情结”,即:一个男孩子必须踩着父亲的“尸体”才能长大。
因为对父亲的仰视、崇拜、畏惧,男孩儿一般从心理上是不敢超越和打败父亲的,或者对自己可能会打败父亲而心存愧疚。只有当父亲“死”掉了,不再成为障碍了,男孩儿才敢长大,才敢超越父辈。
这个“死”,不是肉体的死亡,是父亲的允许、接纳和祝福:我支持你长大,我允许你超过我,祝福你成为你自己。
《驯龙高手》讲述了一个儿子的成长故事。
《驯龙高手》这个故事描绘了一个儿子如何是写给儿子的故事,也是写给父亲的故事,从“杀龙”到“驯龙”,父亲和儿子终于完成了一个成长仪式。
故事的设定发生在博克岛,这里的气候环境恶劣,造就了维京人坚韧敢于冒险的品质;与他们生存于此的还有龙族,它们巨大凶猛,给维京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恐惧龙,屠龙成了世代延续的使命.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生存.
主人公小嗝嗝的父亲斯托里克就是伟大的部落统领。他长得高大威猛,勇敢坚定。对于危害部落安全的龙,斯托里克永远是第一个冲上去,他用石弩杀龙,他用榔头杀龙,他用斧头杀龙,据说在他小时候就徒手扭断过一条龙的脖子。
他还主动出击,多次带族人深入恐龙巢穴,想要将恐龙彻底从博克岛消灭。
这无疑是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对于一个男孩的成长来说,父亲的形象至关重要。
作为男孩人生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孩子会把父亲所有的行为特征都视为男人的范本,对于男孩子来说,父亲是自信、勇气和自制力的源泉。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男孩模仿父亲来成长
小时候,儿子仰视崇拜父亲;青春期,儿子模仿、超越父亲;长大时,儿子不知不觉他就长成了父亲的样子。
男孩子一般这样长大,我们的主人公小嗝嗝也是如此,他非常想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亲手屠龙,但是一切似乎都不太顺利。
小嗝嗝一点都没有继承到他父亲的体格,长得又瘦又小,甚至不像一个维京人。他的内心也不像父亲,他“不愿意”杀龙。虽然他有许多次机会拿起匕首屠杀一条龙来证明自己,可不知为什么,他最后总是选择扔掉匕首,因为他不愿意“杀龙”。所以,他每次出现在部落屠龙的战斗中都只给大家徒增烦恼,这使得他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自己也陷入了迷茫中。
这是小嗝嗝的迷茫,也是每一个青少年都会有的时期。
美国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小嗝嗝此时无法整合自我,在之前无数次的尝试中,他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像父亲一样,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在群体中承担什么角色。
某一刻,他真的打算要放弃,其做一个面包师或者铁匠什么的。
转机来自于一只残缺的“夜煞”。
在一次对抗飞龙的战斗中,小嗝嗝偷偷用射龙器击伤了一只最神秘的“夜煞”,并背着族人放生、豢养,甚至驯服了这只龙,还给它起名“无牙”。驯服“无牙”的经验,让小嗝嗝在屠龙训练中战无不胜,完全改变了他在同伴们心目中的形象。小嗝嗝的突然变化引起了一同训练屠龙技巧的女孩阿斯特丽德的怀疑。阿斯特丽德发现了小嗝嗝的秘密,却同时被身骑“无牙”御风而飞的美妙体验所震撼。终于,小嗝嗝用自己真实的样子征服了小伙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新的“领袖”。
但是小嗝嗝海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父子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格雷决定在屠龙成人礼上向远征归来的斯托里克和族人讲明真相,说服大家放弃屠龙。可是父亲却像让儿子在众人面前杀死一条龙证明自己。
所以一切都弄巧成拙,成人礼上,父子二人的相互不理解导致小嗝嗝“驯龙”失败,父亲也因为儿子没有“杀龙”而愤怒不已。还俘虏了前来营救小嗝嗝的“无牙”。
但是我们知道,在一次男孩顺利成长的故事中,父亲必然“死亡”,而儿子也必将证明自己。
父亲再次带领族人直捣龙族的巢穴,直到此时才见到真正的恶龙,原来,哪些小恐龙到人类的住处偷盗食物是因为对这只巨无霸龙的恐惧。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大敌人,父亲一败涂地,但就在这时,小嗝嗝带领着年亲的驯龙高手们从天而降,他们驾驭着形形色色的恐龙与巨无霸龙展开了殊死拼搏。
儿子在空中搏斗,父亲在地上仰望,不知不觉,父亲和儿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巨无霸龙倒下的那一刻,小嗝嗝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成为了父亲的儿子。
此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是那么想想,他们都是:
“固执”的维京人!
亲爱的爸爸妈妈,不知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们是否多了一份对于青少年的理解,并意识到身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引领者,我们需要修炼更多的智慧,承担更多的责任。
同时,我们还应该更少一些担忧。从杀龙到驯龙,是两种时代,两种处境中诞生的两种思维方式。成人站在当下,孩子却站在未来。有时候,我们确实很难理解儿童,但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成人至少可以尝试不急于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