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怀疑自己有病,几次检查,查不出问题,如何引导

昨天见到一位愁眉苦脸的妈妈,她家女儿今年高三,读的是重点中学,一开始都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是病了,然后就开始害怕自己是不是什么不治之症,疯狂的查资料,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还经常做噩梦,后来看了一本书,就给自己对号入座——焦虑症。后来开始怀疑自己会不会严重下去变成精神病。

现在只要听到有人提起“精神”二字,她就特别的紧张,每天都担心自己会疯掉,会不会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看到孩子这样,妈妈也很痛苦,就跟孩子说:你没有问题,你怎么会生病呢?这不可能!咱们不是看过医生,也做过检查了吗?

但是孩子言之凿凿,而且有些时候孩子有点小病,比如说头晕,心慌,胃口不好,牙疼,就开始担心自己身体那个地方有病,就十分紧张,害怕。

父母看孩子这样,就又带孩子到医院做了一圈检查,也没有发现身体有什么事情,因此医生建议心理咨询。

妈妈说孩子小的时候,就比较敏感,做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遇到事考虑的很多,而且老想那些不好的事情。

叙述完情况之后,妈妈问:我的孩子到底怎么?

1、焦虑症≠精神病

在描述情况的时候,他们提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孩子会认为焦虑症就是精神病。这其实是对神经症的一个误解。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两回事,即便真的是焦虑症,也不会发展到精神病。

小女孩的心理问题也和焦虑性神经症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更符合疑病症的特征。但也没有严重到疑病症的程度,只能说是有了疑病的心理倾向,通过调整很快会好的!

2、疑病症的表现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地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须有的一种或多种疾病,并因此引起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

有此类倾向的来访者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来访者在诉述病史时,常以迫切心情详细描述症状,连一点细节也不遗漏。他们表现出的对自己身心健康过度关注,对健康估计过坏,有时稍有一点不适,便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注、紧张和恐慌,并反复思考是否患上了某种疾病,有时还将一些道听途说的情况联系起来变成自己的症状,从而使自己经常处在对疾病持续而强烈的恐惧之中

其次,有些来访者把病史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熟练地应用医药词汇。绘声绘色地表述自己如何不适。他们的思想和言语完全集中在症状上。

最后,当医生检查得出否定的诊断结论时,来访者会认为医生的诊断是不可靠的,因此无法消除和摆脱内心对疾病的疑虑和恐惧。典型的行为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换医院检查,以寻求所谓“更好”“更可靠”的诊断和治疗。

3、女孩疑病产生的原因

小女孩之所以会有疑病倾向和自身性格有一定关系,本身胆小,谨小慎微,遇事往往容易敏感多疑忧虑烦恼。

这类人在现实压力之下,或者生活遇到了某种困境,往往会以“病”逃避现实责任。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过分的关注和忧虑,常常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矛盾,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挫折的一种方法,以便把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某种或几种“病”。

这样一来,自己就是个“病人”了,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一个病人的待遇和权利,例如别人的同情,关怀,照顾,等等。于是,可以减少自己心理上的压力、不安、内疚、自责,以避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怀疑和否认,避免自以为可能出现的名誉、地位的损失。

个人怕自己有病,其实是一种逃避困难的退缩行为,是在寻求一个“不幸”的避难所。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有时是必要的。但是,经常这样就会形成逃避现实的性格特征,是应该防止的。一个人怎么能靠长期把自己打扮成“病人”来面对现实的生活呢?

4、解决方法:

首先,明白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明白自己病症的原因未必就能马上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明白是改变的基础。唯有了解了情况,才能更好的配合和改变自己。

其次,想清楚自己怕的到底是什么。

当孩子明白自己“怕”的不是什么“病”,而是“怕”一个别的什么东西。至于它到底是什么,孩子自己想想一定能想清楚。

人生活中总难免一些困境,弄清楚了自己害怕的是什么,然后寻求解决办法。真正害怕的东西解决了,自然也不会找借口了!

再次,当自己感觉不适的时候,不要忙读的自己看书来对号入座,以小女孩的性格我的建议是不要看医药方面的读书,也不去百度,身体不舒服了直接看医生。

最后,改变胆小多疑的性格。

这个小姑娘的疑病倾向,性格是基础,压力是诱因,所以改变胆小多疑的性格是防止复发的根本。

性格改变是一个大工程,咱们以后再谈!

(此案例已隐去当事人主要信息,并获得许可,还有雷同,纯属巧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老是怀疑自己有病,几次检查,查不出问题,如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