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前举重冠军,因伤退役;35岁要坐轮椅,却跳起了弗拉明戈

「 The Story of Zhangzheng 」

举重比赛有两个项目:抓举和挺举。每个项目各三次,一共有六把试举的机会。

总成绩以两个项目的总和来算,分别取举起最高重量的记录。

举重看似比得是你能否举起更重的杠铃,实则比的是你能否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你每一个的动作从而做到一次又次地自我超越。

同时,每当放下杠铃的那一刻便落地归零,也是一次又一次练习归零再出发。

对于举重我不是知道一星半点儿,是一点相关的知识都没有。觉得不就是举起越来越重的杠铃片吗?和这期的嘉宾一聊才知道这项运动背后原来饱含了如此多的哲理,不禁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也是对于自己固有认知的一点反思。

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对“举重若轻”这四个字有一个更透彻的理解。

第1把:天赋初现

小时候的张郑只是知道自己爆发力强,强到短跑的成绩可以盖过班级里的所有男生。但她其实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有一次体育老师带着张郑去看了一场举重比赛,那时候的她连举重是什么都不知道。

小时候的张郑

当时还不知道啥叫举重,只记得老师叫我去拎棍子,把铁棍举起来就能拿冠军,就去了。当时还啥都不会举,就举起了一个快四五十公斤的杠铃。在场的教练都惊艳了,因为在上海要找像我这样的(举重苗子)特别难。

那个时候,张郑才小学五年级。

第2把:举重初体验

这位教练后来再说服了张郑的父母之后,她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业余的培训班开始了举重的训练。

张郑的个性其实很内向,害怕长辈、害怕老师也不太善于和人打交道,喜静不喜动。没想到举重和张郑很投缘,不仅绕开了所有她不擅长的点,还给了她很多额外的激励。

我当初练举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用去操场跑步。举重项目在我眼中是个很开心的项目是因为我们的训练时间不长,我们的项目特点导致了我们运动员没有办法很长时间的训练。比如看到其他运动队进操场跑步,就感觉很辛苦,但是我们训练只要进去摸摸杠铃,抡几下就好了。举重是个很个人的项目,它不需要你跟别人去交流。你举起的瞬间别人给你掌声,那个动力那种成绩感我觉得在那个当下是很激励到我的,也是能让我一直练下去的原因吧。

张郑就这样欢欢乐乐地度过了五年左右的业余举重训练时间。她没想到下一个五年和举重的缘分会把她带上巅峰也把她带向谷底。她人生的过山车很快就要启动了。

只不过她原本并没有打算要坐这趟过山车,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张郑的决定。

第3把:登台

业余时间训练举重的第五年,张郑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和她同一级别的选手在上海队里已经占据位置,不需要第二名选手了。

无论张郑去哪儿比赛,她永远都是老二的位置。于是就有教练给张郑建议说不如歇一年,再等等机会。

张郑也无所谓,本来就热爱学习和读书的她便继续她的学业。学校的体育课上张郑是受优待的学生,因为体育成绩太好了,所以根本不用训练。

而同她坐在一起的另外一位同学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和她平分这份“特殊待遇”。当年还在念初中的俩人,便坐在了一起,用两个天壤之别的身体开始了对话。

我那个同学就和我讨论一个问题,她问我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高中毕业考大学,大学毕业找工作,有想过将来想干嘛吗?我说我还真不知道。我突然觉得懵了。她说如果我有你这样的天赋,有这样一个天赋,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那次对话彻底击中了张郑,她渐渐从那个无所谓的态度切换成了为什么不能试一下走更远的态度。她深藏在心底的涟漪被那位同学直白的话语触动碰撞出了巨大的浪花。

于是她准备好了乘坐这趟注定刺激,驶向未知的过山车。

张郑通过集训班的选拔顺利地入选了上海队,开始了正规的训练,那一年是高一的下半学期。

她一点都没有考虑过成为专业运动员后会为她的将来带来什么保障,她只是想试试看,像她那位同学建议的那样,她想放手一搏试试看自己能走多远。

于是张郑开始了“魔鬼”般的训练,外人看来她练得太苦了,她却乐在其中。

在别人眼中我真的练得很苦,但我自己真的非常爽。刚进去头两年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状态是这样的:我们摸杠铃,撸铁手会破,到什么程度?我们进去开始练,今天的训练把皮破掉一层,可能连手指都张不开了还有很多血迹。别人看着很可怕,但我们自己不觉得那样,洗手的时候手都在疼。第二天血泡被弄掉了,里面新的那层肉还没长好呢!继续练,又破了但你还想继续练。

但张郑并不觉得痛苦,虽然有些时候身体已经极度疲惫还需要被教练顶着继续训练,但当她的手触碰到杠铃的时候,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的状态,她全神贯注在那个当下,训练中的每个瞬间仿佛都可以被放大成永恒。

凭借着一小部分的天赋和疯狂的努力,张郑很快就出成绩了,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举重运动员,也拿下了全国冠军赛的冠军。

2007年世界大学生举重锦标赛领奖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仅仅第一年就涨了快六十多公斤的成绩,连外省的教练都来窥探上海队到底是引进了什么高科技让一个新运动员能够如此快速地成长。

2008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领奖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疯狂上涨的名次背后还有张郑不断上涨的体重,原本以为是发力点的体重反而为她后来的职业生涯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第4把:落幕

张郑当年是大级别项目的举重运动员,所谓的大级别就是体重在75公斤以上的选手。无论你是75.1公斤还是150公斤,你要挑战的杠铃重量是一样的。所以在传统教练的心中,自然是体重越重越占优势。

所以张郑必须吃,拼命地吃。

张郑体重的顶峰曾经达到过130多公斤。

多长出的体重并没有给张郑带来多大的优势,反倒是给她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负荷。在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下,张郑的身体,尤其是膝盖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张郑在比赛中进行的抓举项目(图片来源:网络)

那个时候我的膝盖已经出现了一些神经性的疼痛,也就是说我的膝盖在某个角度没有办法使劲,没有办法做支撑。如果我做一个动作可能某部分的力量就会脱节,这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很大的一个重量。我受伤之后那个全运会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我的判定就是你这个膝盖35岁得坐轮椅了。

2008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比赛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张郑一直记得一个教练曾经说过的一次话,现在读来每个字都很重。

像我们(运动员)总有一天站在那个台上面,你会知道那是你最后一次比赛。

很快,张郑不得不迎来她的最后一次比赛。

我到最后那一年比赛的时候,我是抱着砸锅的心态去比赛的。回头想想其实挺心酸的,四年前的全运会,一模一样的成绩我拿了一个全国第二。四年之后,我的成绩和四年前一模一样,拿了一个全国第六。(沉默) 其实......很难受。

第5把:运动黑历史

从冠军到伤病再到退役,仿佛流星一般在用力地划过天空后,便以越来越快得加速度坠落。

张郑从运动员的身份退下来之后做了随队的教练,除了身份的转变,目标的缺失,身体的病痛,以及曾经关注她的人逐渐退场,张郑度过了好一段时间失去意义的生活。

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去哪儿?要怎么从这无边的苦海里挣脱出来。

她想着自己还爱读书,那不然就去读书吧。于是逼着自己出去转转,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她的同学们都是干人力资源管理的,没人能明白为什么一个举重运动员要来学心理学。

那一段时间,她还在其它领域进行了疯狂地学习比如体育训练,运动康复等等。

慢慢地,张郑开始走出痛苦的深渊,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热爱举重背后真正的原因。

很喜欢那一分钟站在那(台上),那一分钟台下鸦雀无声。那个瞬间所有人只看着你,那个瞬间你只有和自己在一起,你只有和自己在比赛。

虽然痛苦,但张郑清楚地知道运动员的身份好似一段生命,终究会有其结束的时刻,只是早晚的问题。

当最后一幕落下帷幕,是这一段身份的终结,但连接着的也是另一段新的身份的开始。

第6把:使命

从运动员到教练身份的转变,让张郑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客观冷静地去看到了举重这个运动的意义,从运动伤病员到康复训练学员的身份也让张郑更加了解了人体的构造,以及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张郑现在的身份有很多个标签,但都是围绕着体能管理和运动发展这几个主题。她也分别和体制内外的一些机构进行合作,她的愿景是让更多人明白如何更好地去使用他们自己的身体,从呼吸到走路,从运动到康复,一个合理的身体结构会让生活更加的舒适。

为大众健身爱好者讲解举重理论

很多人看举重可能很反人类,可是举重是一项很古老的运动。大力士并不只是因为力量大,同时也是因为他们的骨骼关节排列合理。发力的力序非常合理,它是积累出来的,好似射箭,你所有的力都蓄在一起了,你就出现惯性了。如果你身体好的话,你连你每走一次路,你都在训练。是不是?你所有的关节都在参与。

张郑私下和举重的缘分还在延续,她的学员们把她带的这支队伍叫作“银河举重队”,里面汇聚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都喊张郑为“银教”,通过举重这项运动张郑带着这些人更好地认识到了身体结构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张郑和她的银河举重队

在那你可能很久都摸不到杠铃,你举起多重的分量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更好地发现了自己,所以张郑也笑着说她教的是养生举重。

曾经张郑那副35岁就要坐轮椅的膝盖也在渐渐康复,虽然肯定和常人还是有些不同,不过一般的情况下她的膝盖都能应付自如了,这靠的也是她对身体和体能的重新认识所带来的康复效果。

如今,张郑还能脚踩高跟鞋踢踏着跳起弗拉明戈,一声“欧嘞”Olé喊出的是她对生活的无限热情。

左五张郑在学习跳弗拉明戈

岛上迷你访谈:举重的人生哲学

问:从专业运动员的角度来看,天赋是什么?天赋重要吗?

天赋一定是占据一部分比例的。但是更重要的那部分天赋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俗话说天才99%的努力加1%的天赋。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认为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一个人能不死心,继续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天赋,这个天赋是后天可以培养的。摔倒可以疼没关系,但是疼完得继续。

问:如何摔倒之后再爬起来(成人版)?

你需要先承认摔倒了,失败了。你就先承认你这次在这个点上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很多人没有办法继续尝试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认识到自己失败了。他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个是我认为后面不能再继续的一个很大的阻碍。但如果你承认失败了,失败后你去看它,你才能看到失败背后的因素,这样看也是可以把你从失败的角度里拉出来,这个整理的过程中你就会清晰下次应该怎么做。

失败这个词本身有意义,不是什么都没有。失败的背后难道不是一次经验的体验?一个成功的累积吗?拿举重打个比方,我真的拿起这个分量才叫成功吗?当我没有举起这个重量的时候我会明白在这个当下我这个动作有什么问题?我的心态上有什么问题?是不是瞬间走神了?这个累积其实也是你成功的一小部分,你没有这样的累积,你不能在瞬息万变的当下去做出正确的选择,你一定是在失败的过程中累积出来这个东西的。

问:举重占据了你人生中不少的时间,你觉得举重中有哪些人生哲理可以探讨?

举重就是你只要有任何一个犹豫动作都会表现得出来,而且会瞬间就失败,举重是一个没有犹豫的项目,所以就意味着你真的是每一次必须全力以赴,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点,你每一次成功完之后,你从杠铃扔下的开始,你就是重新开始。你每天都在经历失败,成功失败,失败成功的过程。所以刚刚前面你,你会问到,就是关于说对失败这件事情,因为其实我的人生的经历因为有举重,它让我明白说每一次失败不是只有那个举起来的重量的成功叫成功。

我觉得是这个过程给到我更多的一些东西,不是说我人很积极要看正面的东西,而是你真的可以在里面看到,除了那个把你陷在情绪里以外的一些东西,但是那个过程是你必须不断的去看的。所以举重很简单,很纯粹,就那两个项目,他没有多余的花哨的东西让你去胡思乱想。它就是那么简单,所以你就必须把那些所有的思绪拉回来,然后去看这件事情。这个过程,其实我觉得是举重给到我的。

我有个学员说过一句话,我挺欣赏的,他就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真的做充分了吗?你真的像你觉得那样拼尽全力了吗?很多人其实没有的。那如果你连一开始都没有做好这样充分的准备,你凭什么说自己是失败或者成功呢?你都没有尽全力呢!

我们也许无法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利用有限的精力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哪怕是每天一点点,每周一点点,持续不间断地去做,时间会给予我们答案。

凡人不凡更新中

此系列由旅法三语内容创作者施文静发起,旨在记录101种不一样的人生。

只此一次的人生,可以有哪些不一样的可能?

作者介绍

岛主施文静,旅法三语内容创作者,擅长人物专访,原创故事以及个人品牌故事。

约稿、投稿、内容合作及个人品牌故事撰写,请站内私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是前举重冠军,因伤退役;35岁要坐轮椅,却跳起了弗拉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