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琴、月

尝过婉从广东带回的凤凰单丛后便一直念念不忘,今天好久不联系的朋友说从潮汕家里带了茶叶给我。一问名字果然是单丛,还是最珍贵的鸭屎香。果然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幼时妈妈爱毛尖、爸爸爱铁观音。妈妈喝起茶来很简单,沸水煮开后两分钟冲入玻璃杯就好了,那玻璃杯想来也是在超市货架上随手拿来的。老爸就复杂多了,喝茶讲究“工夫”,冲茶、淋罐、烫杯... 流程虽繁复、却也乐在其中。

而对我而言,毛尖和铁观音冲泡出的茶汤都是淡淡的黄绿色,味道上也喝不出什么差别(小孩子的味蕾大概只对甜点敏感吧),有茶喝便是好的。

那时喝茶,喝的仅是新鲜和好奇;就像那时学琴,意图不过是为了灵活手指,锻炼脑子。便不解父亲和他的朋友们为什么执迷于吃茶。

直到长大后的某一天、被父亲带着,走了一遍工夫茶的流程,这一次的茶叶入口,突然有了和小时全然不同的感受。

这是种突如其来的“通感”,不再是单单是味觉上的体验、而是突然走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云雾弥漫的山岭、潮湿而浸润着茶香的空气、土壤与水汽、枝节与嫩叶....这个世界如此陌生,却又因了口中茶水的联结,如此清晰生动地呈现在你眼前,身不动而心已远。

弹琴似乎也是这样,许久以后再翻开琴谱,虽然指尖旋律已不再清晰流畅,却倏尔间、情绪仿佛长了触角、和千年前弹这曲的人联结了起来。

高山流水或者渔舟唱晚不再是高中作文里的俗气比喻,那些故事与情愫在周身立体起来:轻重交替的音符是林冲夜奔时在树林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渐行渐轻的旋律是春江花月夜里渐行渐远的泛舟;一串琶音跟随一段私语、一次摇指暗藏一声叹息.......

似乎..... 心平气和时便能和世间万物有了通感体验呢?

还记得去年的海拉尔之行,从载歌载舞的蒙古包中出来,时间仿佛瞬间从现代社会倒退了几百年:深夜的草原被夜幕覆盖,灯光寥寥,人影寥寥。天地静默,只有月亮 “圆不粘天独自行” 。

黑暗的包裹让人心平气和、而月光也赋予了粗糙的现代人与自然、历史 “通感” 的短暂特权。于是、在内蒙古深夜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我悄然而恍然地理解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里的疑问与思索。

今天我望向的月,我视线所投射的九千里外那光的汇聚,与千万年前人类洪荒时神农炎黄所仰望的月,并没有什么不同。无论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唐太宗或李后主,岳飞或是秦刽,苏轼李白辛稼轩......无论历史上拥有怎样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视线,也与今天的我别无二致,一样穿过层层云翳,带着思索,带着追寻,落在那一弯或是那一轮明月。

而那月光,也一如千年前,那样至轻至柔地,落在我们的肩上。


有人说,长大后会失去灵性,对周身的一切的反应变得迟钝。我却有反对意见。长大后更能知道纯真的不易、更能体会心静如水的难得,所以对周身的一花一世界反而会变得更加敏感与珍惜吧。




写于宇宙中心五道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