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怎样一颗心,就会有怎样的生活。初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十二

2019年7月1日 DAY12

今天,我们来学习《心经》的结论部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于并不存所证之果,所以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胜妙法门修行,而不再有任何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因而远离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和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十方三世的所有佛陀世尊,也都是如此依止般若波罗蜜多的胜妙法门修行,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

以无所得故:

正是因为诸法皆空,(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六度都是空性),所以不要执着,要彻悟到空性。就是说如果能够到了以上这样的境界了,那就是菩提萨埵的境界了。

普巴先生在《科学说心经》里说,“以无所得故” 在《心经》全文中的意思是:

① 不要贪婪,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去追求,要顺应自然,顺应光明之心。

② 人的索取之心不能过度。人只有大爱、大慈悲、大悲悯,不在于斤斤计较,就会拥有真正好的生命质量。

菩提萨埵:

也就是我们讲的菩萨。有上求菩提(自利),下化众生(利他)两种任务,如果直译就是“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

菩提,就是觉、智、道之意;

萨埵,就是有情或者众生。

菩提萨埵,也就是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之人。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追求菩提者。

菩萨所修之行,称作菩萨行。

南怀瑾讲心经里说: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缍,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菩提萨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因为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行,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所以菩萨就安住于尽信般若,清净的心没有一丝障碍。

挂碍,在这里解释为心灵的障碍。因为心灵没有了障碍,你就能够得到一种自由。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你的心灵没有挂怀和障碍了,就免除了恐惧害怕。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意谓众生将因缘和合的现象认为是真实的。

梦想:指在梦境中之幻想,是一种虚妄不实的。

涅槃:意译为:灭、寂灭、灭度、寂、无生等。指的就是消灭烦恼与苦。烦恼与苦被消灭,就会出现寂静、安稳、快乐的境界。

玄奘法师译涅槃为“圆寂”,具足一切富足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即,福慧皆达到圆满无缺为“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为“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而获得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

(“涅槃”也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名词,深挖下去也会有很多内容,在此也不继续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只要脱离、超越这种错误的、混乱的、本末倒置的空虚杂念,或者说这种虚妄的梦。便能因觉悟得道而成正果,最终达成寂灭的境界。

三世诸佛,

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世都有很多佛,这里是统称全宇宙中所有的佛,也做一切诸佛,十方诸佛,三世佛。

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摩尼被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被称为过去佛,在释迦摩尼佛以后被称为未来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三世诸佛,都是依照了“般若波罗蜜多”,获得了般若妙智。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到了无上的正等觉,最高的一种觉悟。

阿耨:无

多罗:上

三藐:上而正

三菩提: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是指最高级的、最究竟的一种觉悟。是佛陀所觉悟之智慧,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佛陀从一切邪见与迷执中解脱出来,圆满成就无上智慧,周遍正知,最究执之真理,而且平等开示一切众生,另其到达最高的、清静的涅槃。

也就是告知,修行人要做的发菩提心,就是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愿。到了这个境界,你就成佛了。就是成佛的心,度众生的心。

这里也顺便复习一个知识点,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音译,符合“五不翻”原则里的三个不翻原则:

此无不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一种概念在我们(人世间)这里没有。

秘密不翻:同时也可以让你有一种秘密的感觉。

生善不翻:也能让你生善,能够让你更生庄严向善之心。

在没有如此研读《心经》之前,我对于“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句话最有“感应”,只要心里没有障碍,就不会有恐怖和畏惧之感。

这又让我折射到我自己,我在工作中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思维习惯,就是接到一个任务,我会不自觉得先给自己设置一个障碍。

也就是,先把困难摆在面前,或者先想,这件事情不好做或者做不成的因素。导致自己即使做事,也是带着情绪,负面情绪。往往造成工作不累但是心累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无谓的心理活动太多,损耗了心力和精力。

这种思维习惯一定是长年累月的经验使然,无疑使自己陷入了一种“我执”的状态。那么接下来做事情的时候,潜意识里始终都会充斥着这种“障碍”。

因为会不自觉得去印证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所以即使发现了并非如此,也是心怀迟疑。

那么就会导致三种心境产生:

一,不得不做,处处都是障碍,处处都是困难,我就说这事办不成,然后罗列出一系列困难,最终放弃。

二,试着去做,确实有困难,那就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嘛,原来我是可以的。

三,潜心去做,好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原来是我想多了。

这,其实就是把 “我” 放在了主导地位,而把“目标”,放在了次要地位。说白了,就是包袱太重,一叶障目。

其实,我们所有觉得“有困难”的事,都是我们不喜欢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拒绝。我们真正喜欢的事,有再多的困难其实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我们所有觉得做不到的事,也是太把自己的感受当回事儿,而忽略了事物本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公司的桶装水,因为不允许送水工进入办公大楼,所以送水工都是把水送到一楼,我们自己搬回办公室。因为有电梯,所以并不成问题。但搬进办公室还需要上一层楼梯。

有一日,我乘电梯上到四楼,恰巧遇到一男一女,那个男孩儿看到我要把一桶水搬上去,主动过来要求帮我。我175的身高,长得又够壮实,看到这个男孩子瘦瘦小小的,自然是不好意思不忍心。对方虽强烈要求,但我着实不忍心,于是一股劲儿就自己抱起水桶噔噔噔爬上了楼梯,嘴里还说着谢谢谢谢,我可以的。

另一日,照样是我主动去提水,上楼的时候,又遇一位男同事,这个男同事长得高高壮壮,看到我搬水出于礼貌自然也要来帮我。我是真的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我嘴上说着不用不用,也在努力发力要将这桶水抱起来,但竟然失败了。这位男同事噗嗤笑了,一只手拎起水桶便上了楼。

如果我自己是这两场事件的第三方目击者,我也一定认为这个女人好心机婊。但事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面对那个瘦小的男孩子,我想到的是,我虽然是个女的,但我比他高大那么多,我装什么柔弱呀!而面对这个高大的男同事,我心里想的仅仅是,不太好意思麻烦人家而已。

这就是“心力”的不同:

一种心力是“一定可以”,另一种心力是“或许可以”。心力不同,实力便不同!

还有一种障碍是,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消息。有的人听到的是好意,是好消息。有的人听到的便是恶意,是坏消息。

这就是“心念”的不同:

心正念,则善;心邪念,则恶!

无论是职场中还是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永远那么简单纯粹不惹一事,坦坦荡荡清清白白;也总有那么一些人,是是非非总哪里都少不了他们。

为什么有些人活得洒脱自在,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鸟语花香。而有些人活得斤斤计较,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人性丑恶?

这就是“心境”的不同:

我们都懂得,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着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着你笑。你对别人发脾气,你的心情也不会高兴,你每天微笑的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人不会亏待你,生活也不会亏待你。

所以,你有怎样一颗心,就会有怎样的生活。也就是,我们一定要远离颠倒梦想,去追求究竟涅槃。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怎样一颗心,就会有怎样的生活。初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