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京华烟云》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长达60万字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nment in Peking。我大概两个多星期前就已经看到只剩最后两章了,看到曼娘上吊自尽后就搁书不再想看。林语堂真是过分,把所有的优势都给了木兰,“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我欣赏木兰,但更为曼娘动心。这本宏大的故事构造涉及很多方面,比如道家的思想、林语堂优美的文字都值得深入研究,而今天我主要想谈谈曾、姚、牛三大家对孩子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下孩子的未来,以期能借鉴思索如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总体来说,林语堂笔下的曾、牛两家都属于高官、姚家属富商,家里都曾有大量丫鬟、仆人,三家虽属于上层社会家庭,但在孩子教育上,应该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普通家庭也适用。

父母的认知决定孩子的未来

认知,是对善恶的明辨,对时事的深刻理解。三家子女中最为出色,也是最后被新社会所接受的,无疑是姚家,这也是林语堂一直在表达的庄子思想——生死循环,鼎盛意味着衰老开始,衰老后必有新生。

曾家和牛家代表旧思想,姚家(大部分)代表新思想。在书中的社会,“裹脚”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在清代末期,只有姚大爷认识这一点,所以对两个女儿就没有必须裹脚的要求,他是开放的,不支持不反对,女儿可以想裹就裹。姚大爷喜欢带着木兰读诗写字、逛古董市场、看甲骨,这对木兰的影响深远。在军阀混战的时期,曾、牛还在为死去的清朝朝思暮想时,姚大爷已经在暗中为新势力提供资金帮助。包括在中日是否会决一死战的问题上,姚大爷一针见血,指出只有当下最保守的人都觉得值得一战的时候,才有殊死一战的可能。如果曾文璞不太过坚持封建那套,他的二儿子曾经亚的人生便不会那么坎坷。曾文璞在后期被接受了西医的治疗,也代表了旧思想对新技术的妥协。

旧和新是相对的,旧是以前的新,新是以后的旧。只有保持开放态度,理解时事变化,坚持自我学习,不断更新认知,才能做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男孩和女孩的教育

姚家也有了一个失败的案例,就是长子姚体仁。姚家虽然有仆人,但木兰和莫愁的家务事全是自己做,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破了也自己补,特别是每逢节日,女儿还要贡献自己亲手缝纫的鞋子给长辈。当然这有部分是出于让女人不学过多知识,以后能更好持家的想法。但这些能让她们能体会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更重要的是能让她们对自己负责。但对体仁便不是这样,由于是家里的长子,姚太太对他极其溺爱,他的生活起居全由丫鬟承担。牛家的两个儿子更深,牛太太甚至以儿子“不做出点出格的事情便对不起牛家在社会上的高贵权威地位“。姚大爷对体仁的教育是不重视而且单一的,在体仁小的时候,不重视他;他长大了,一旦做错事情,又一味以家法对之。后面,姚大爷对小儿子阿非的教育,就受到了之前的教训和启示,

我觉得如今社会其实对男孩女孩的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女儿现在也讲究博学广闻,对儿子现在也讲究育儿顾家。不能再抱着男孩就是继承血脉、女孩就是外嫁的想法。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是未知的而值得期待,但姚家母亲的溺爱、父亲的漠视,这都是教训。

最后用书中第一章就提到的一句话最为结尾。

“富有之家的千金小姐和丫鬟的区别,只要看态度是否从容淡雅,就很容易辨别出来。”良好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外在褪去的时候,细微之处的家教就体现出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京华烟云》谈孩子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