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土”与家

如果不是共读计划,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或许从来不会出现在我的书单里,作者的名字对我来说,也一点都不熟悉,通过阅读我才了解到,原来作者还是赫胥黎奖的获得者,我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

作者谈到了城里人觉得乡下人“土”,听到汽车喇叭声,都不知道如何躲避,而与之对比的是城里人游玩田间地头,分不清麦子和韭菜的区别。

没有所谓的“土”,而是认知的差异。乡下人的生活圈子围绕着泥土和田间地头,而城市里的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书本里的知识。

关于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剧里,偶尔会有背井离乡的游子,临行前装一兜或者是抓一把家乡的泥土带在身边。

时刻提醒自己,家在哪里,自己是哪里人。往小了说就是“乡土情结”,忘不了生养自己的家人和家。往大了讲,这就是家国情怀,无论走到哪里,身处异国他乡,始终都记得自己的祖国。

乡土情结,离不开我们生活过的地方,因为泥土养育了一方方的人。

01

乡下的生活,就像是面对面的社群。本就是那一群人,在家里是熟悉的家人,出门是熟悉的邻居,哪怕是隔着一个院墙,也能从声音和脚步声里听懂是谁。

因此,乡下人懂得说话的重要性,能用语言来交流,就不会用文字。更何况,乡下人本就大多与泥土地打交道,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字性的知识。

他们的大多数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比如,田间里的蚱蜢,城里人抓不住,而乡下人一抓即得。可是,比起城里人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又好像乡下人的领悟力慢了一点。这也是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

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学习,也就不如城里人接受得快。

不是乡下人不需要文字,而是要从他们生活的环境里改变入手,就比如现在的扶贫政策,大学生村官下乡扶贫,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

乡下人并不是“土”,他们学习东西也很快,就像是短视频剪辑与制作,照样可以火爆全网。

02

《乡土中国》里说,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是一块小石子丢进了水面,扩散出一圈一圈的水波纹。

而丢进去的小石子就代表着一个人,水波纹就代表着与他有关联的关系网,也可以说是有过交集的人。

我所理解的差序格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与一个人有关的社会关系网。

书中的解释,道德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道德,分为亲属和同胞,在古代还可以分为君臣。对于小家庭来说,孝、悌是首要的道德标准,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忠、信又具有他们的作用。

书中说这一切都离不开“人伦”,人之常情,维系着所有的道德标准。

03

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一种不会被任何事物打破规则的稳定。“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书中所讲,乡土社会,男女有着各自的分工,女性被安排以生育为己任,男性则大多是以劳作为主。好像是除了劳作耕种以外,他们就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现代社会也保留了某些影子,很多男性总是认为工作之外的事情都不属于他们的责任,教育孩子的事情都撇给女性,这种观念和想法是狭隘和不负责任的。男女除了生理和体力上的差别,其余的方面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才好。

中国的乡土社会里,家,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家庭,它更是一个以事业为主的小家族。除了绵延后代这一因素,更多的是维系一个家族的事业,当一个家庭忙不过来时,很有可能他的亲戚就会加入其中,因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大家庭。

齐悦梦想社群一营三班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土”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