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6次实操经验:我们买房究竟为了什么?

50后的选择

15岁以前,我们一家四口挤在父亲医院分配的单位福利房里,大约60平,2房1厅。商品房在当时算一个时髦的名词,只是与我们家没多大关系。

让父母亲真正走上买房路的,是我读初中的时候。一纸公文下来,医院福利房的地皮被征用改造为供电局,每平米按1000元补贴。除了拿到6万元,我们几乎一无所有,开始了长达两年四处租房的日子。

在看了无数户型图,走遍各大新旧小区后,父母亲咬咬牙买了一个还未能交付的200平米楼中楼,以此决定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6万元的补贴全扔进去也不见多大水花,两人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交上了首付。

当时的房价在2000元/平米出头,总价40余万,几乎把父母亲半辈子的积蓄耗尽。

到真正入住时,16岁的我异常高兴,因为终于不用再和姐姐挤一张床,共用一个书桌,我们各自有了独立的房间。可是新居入伙的时候,父亲同事认为根据我们家的情况选大户型不是明智之举,原因有三:

一、两个孩子即将成年,姐姐已读大学常年不在家,我高中过后大概率也是要去外地读书的,因为本地没有太好的学校;

二、我和姐姐都是女儿,将来都要嫁人,结合第一点,留给我们的房间将会常年空置;

三、结合以上两点,到时偌大的房子只剩两个老人,寂寞不说,打扫卫生也费时费力。

我父亲没有作声,我觉得他心里应该是不高兴的。对于他来说,这个房子就是他能够为家庭遮风挡雨的证明,是我们终于不用寄人篱下的象征,是在这个城市落脚的根。

为着这居住的200平米,母亲精打细算节衣缩食,父亲投入更多时间在兼职的副业上早出晚归,10年时间家里还清了所有房贷。

只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套房子的购买选择,我其实非常赞同父亲同事的评价:因为我不仅在外地读了大学且在外地结婚生子买房,我姐姐更不用说,直接定居海外,几年都不会回国一趟。

这十年时间里,人们的购买力水平不断上升,家家户户开始添置汽车,而这个楼中楼所在小区规划的车位远远没有配足,也没有规划地下停车场。老式的商品房没有电梯,父母年纪会越来越大,腿脚总有不利索的那天,从一楼走上六楼到家里少不了吃力。

虽然小区门口毗邻穿城而过的江水,但在这十年时间里这段路迟迟没有通公车,对于一直没有买车的我们家出行其实并不方便。而且200平只有4间房,并不是好出租的户型。

也许对于上一辈,买房只为有个庇护之所,他们并不会考虑对房子做太多的附加值规划。

更重要的是,在买商品房这件事上,他们就是初代人,没有更有经验的人来指导他们。年龄和所接触的周边事物,决定了我父母并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房子给家庭提供的更多可能。

70后的选择

和我结婚前,我先生一直住在他姐姐家。先生姐夫是事业单位的,早年先生跟着姐姐一家也是住姐夫单位的福利房,不一样的是,房子最终没有拆迁,而是被他姐姐和姐夫卖掉了。

2003年左右,城市的东部还一片荒芜,房价大约在2000多元/平米,因为职业关系先生姐夫多少知道一些城市规划,他们就拿着卖房的钱在房价比较便宜的东边买了一套120多平米的商品房,一边住一边还房贷。

5年后,他们在这个片区的另一处以4000多元/平米的价格贷款又买了一套三房两厅,大约110多平米,资金紧张一直没有装修。十几年过去,如今东部的荒芜已成繁华,甚至跃升成为这个城市房价均价最贵的片区,目前上涨到1万4/平米。

2015年底,先生的外甥次年即将升入高中,他姐姐看中了一套150平米四房二厅的学区房,由于再买已是第三套,必须全款,资金上肯定是不够的。

后来先生姐姐家提前还完了之前120多平米的商品房房贷后马上将其出租,又把2008年购置的110多平米的房子以二手房的名义卖给了我和先生。这样做的好处有几点:

一、我和先生可以获得比市场均价更低的价格买到一套毛坯房;

二、先生姐姐家卖出房子后,手上再买就算第二套房,可以享受贷款,两人的公积金完全足够还房贷;

三、150平米学区房所在小区和卖给我们的110多平米的房子所在小区步行仅10分钟,意味着以后两家人可以互相照应;

四、我家女儿以后要读的小学离先生姐姐家步行大约5分钟,中午午休时可以直接在姑妈家,先生姐姐特地预留了一间房给小朋友以后住。

这个阶段,先生姐姐一家赶上了房价疯涨的时期,又处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收入增长期,得益于职业的优势,得益于对政策的风向敏锐度,他们完成了从最初70多平米福利房到150多平米大平层的居住环境的转变。

80后的选择

我和先生买房时,他教给我最有用的知识是:永远少听房产中介和楼盘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吹嘘,但永远要多听买过房的人的意见。

先生的发小结婚,买了一套loft式的挑高户型,带雕花镂空旋转楼梯,可是将来如果有孩子,这种楼梯就会对刚爬行学步的婴幼儿带来极大危险;

朋友买了一套地中海风格的洋房,是知名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精装房,单价还能接受,但是致命缺点是门口是单向车道,上班容易,下班要多开15分钟才能找到一个掉头路口。

买过房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房子到底值不值得买,但买房最终也是一件看菜吃饭的事情:有多少资金,办多大事,规划住多少年,还要再赚多少钱。

秉承这个原则,2009年房价的高点,因为担心房价继续上涨没有休止,先生家里帮他出首付买了80多平米的二房一厅,均价5000多元,34万房贷。每月月供1600元,那时他刚毕业,工资1800元基本全部奉献给了房贷,好在吃住都跟姐姐,所以也算省钱。

2011年交房,第二年我就刚好和先生认识谈恋爱了。

如果只是我们两人住,那么这套房子也不算拥挤。但因为买在了房价高点,小区并没有太好的周边配套。2015年底,先生姐姐正好要卖掉他们手上110平米的房子,于是两家一合计,我们就盘下了他们的二手毛坯房。

彼时我们只能拿出12万左右的首付,且因为是婚后购买,二套房加二手房,公积金贷款又有诸多限制。但是先生姐姐需要我们提供45万左右的现金流用于支付他们学区房首付的差额,这中间的30多万元我父母帮填补了。

也许是为了今后自己女儿也能名正言顺在另一个城市落脚,这套房子房产证只写了我的名字,就像之前的80平米房子也只写先生名字一样。

我背了50万的商业房贷,落在我头上的月供大约是2805元,超过我当时50%的税后月收入,其实这个比例的负债已经比较危险了,所以我们等新房子装修好放置3个月后,赶紧把之前的房子出租了,以租养贷。

2016年4月,我们住进了新房子,2016年12月28日,这个城市的1号地铁线通车,地铁口在离小区大约10分钟的步行路程,大巴车站在地铁口对面,高铁站离家10分钟车程。

我上班的单位离家10分钟车程,地铁4站距离,单位门口就是地铁口。不远处,一个大型商场写字楼和公园正在动工。

这套房的位置可谓极好,可是如果不是有过来人的指导,我们哪里能想得到这么长远呢?如果我们也没有抓住先生姐姐递过来的橄榄枝,现在我女儿出生,我父母上来同住,80平米的房子还能住得舒适吗?

最后来说说我的姐姐。

因为拿了绿卡,她已定居海外,房子大约是3年前买的。总价5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可能接近330万,两层楼加地下室加两车库加前后院草坪。

有我姐姐这层关系,给在国内的我们提供了买房的新思路——海外置业。

美国的房产所有权是归个人的,但是每年要交一定房产税,而且不存在炒房行为。与国内一样,他们也关心子女的教育,也会有学区房的需求。大学周边的公寓也是热门的出租选择。

这样我们在国内有两套房产情况下,可以卖掉其中的一套,用于购置海外大学附近的公寓,出租给大学生留学生,再通过汇率差在国内获得较快的财富增值。

几十万美金一次性付款是否困难?以我所在城市目前房价和持有的房子面积而言,一套房子出售完肯定是拿不出的,何况还有未还完的贷款。但是没关系,先生老家的房子,近几年可能会有拆迁的规划。

加上拆迁款,我们是可以考虑做这个打算的。

所以买房,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买房是一辈子的事情,但买一套房,从来不是一辈子的事情。

最开始,或许是择一城而终老;到后来,变成择优而居;最终,也许变成择机而入、择时而出的投资计划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代人的6次实操经验:我们买房究竟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