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录:聊聊农村的一些事儿

这两天回了趟家乡,就聊聊农村的这些事儿,关于这里我有很多记忆,大概十五年属于农村

  开始在想写什么好呢?有刚看不久的郑成功的故事,其父亲由海盗起家,后和荷兰人,西班牙人打交道,之后和一日本女人结婚,开始慢慢起家,用企业的形式进行其海上“贸易”,之后因明需要其帮忙抵抗荷兰人海军,封其官,为其特开海路,做的非常强大,后郑成功是子承父业(当时东印度公司收入不到其家族八成),之后败于清和手下叛乱,海路被封,南明永历被绞死,郑成功打算做海上联合,刚出征不久病逝,时年38岁(其后人未承其志,三年以后郑氏传奇终结)

想了好一会儿,还是不太合适,虽然是个不错的素材

接着又想到一个,常听90多岁奶奶讲的一些历史,和我们家相关的还有和地方相关的(战乱,剿匪之类的),最后还是作罢

我望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花椒林,还有去年堂弟说的他家几百斤干花椒滞销的事儿,接着是大伯家做了很多年的生意已经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慢慢开始知道要写什么了,为我熟悉的人写一点东西,暂定为:农村的一些事儿

我想了很久,很久,他们有没有破局点或出路呢?没有

  最早,关于农村的疑问,我问过父亲,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几亩地播种,收获这样子循环呢?当然还有常年雨旱涝等问题

  父亲当时只笑了下,没回答,我知道他没有答案,那时候,人们一般都是过着春种秋收的生活,偶尔会为生活犯愁,有余粮会拿到集市去售卖

这样的生活感觉如一种永恒,全世界都在春种秋收

  后来呀,农人的生活有了新的压力,于是有一部分人被迫去找出路了,最后探索出,一人在家看家和耕种,一人在外打工挣钱,然后一年一次几天全家相聚或者几年几天相聚

    后来呀有一部分人再次有了新的变化,孩子和土地给父母,然后夫妻双双把工打,也是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团聚

  这部分人和孩子不太亲,一些人挣钱把房子建的很大,很高,但里面通常很空,很冷(孩子在外读书,剩父母在家)

那时地里面除了玉米水稻稍微稳定一些,这里在插播一段同时代发生的事,也就是杂交水稻的普及和突破,这项伟大的技术突破解决了几千年来的饥饿问题,生存问题中的温饱算彻底突破了。地里其他的常换着,有几年地里面是核桃树,有几年地里面是梨树,有几年地里面又换成了其他(政府发的苗)或者人们会揣测来年的进行耕种,西瓜,或其他果树作物

但多年以来,人们解决的最大问题,大概就是全家的温饱问题和学生的学费问题

  很多学生都没有进入大学的机会,他们选择了进入职场或者职校

  社会发生着的变化,有极少数外出的有机会撞上

……

当我再次注意到这片土地时,已经种花椒很多年,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解决方案,很多地方都选择了“产业集中”,还建了相应的各类交易市场

与此同时,公路,也开通到最偏远的地方,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运输,活动范围,快递的便利等)

还配置了垃圾场,还有废水处理等解决卫生问题

最近几年,更大变化的是:农村人变为“城市户口”,很多生活条件恶劣的搬迁到生活好好一些的,然后不少人移民到城市(舍弃原有的土地)

在这期间,大概有小部分比例的人生活向上提了一下(下一辈读书或者闯荡出名堂)

……

当去年再次回到家乡,这里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了,土房子全没了,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户门口(百年大计)网络全通大概也不会太久了,还有就是人们陆陆续续的搬到了城市(城市化达到65%),这是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重要举措

    对于农村本地人来说,这里我更倾向于用改变劳动力“流通”的方式来突破现阶段的尝试

很早以前,人们呆在农村,一直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包括外出务工,也是服务于原有的自给自足,之后遵循落叶归根

  这里的劳动或工作,是较少参与到市场中来的,这也就导致生产几乎没有“剩余价值”那么就很难有财富的积累(有极少数有储蓄会好一些)

  这里讲一个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通常我们喝的威士忌一般是爱尔兰的,白兰地,香槟一般是法国的,葡萄酒有法国或者澳大利亚的…


这样的例子非常的多,这些产品或服务是最充分参与市场的案例,也是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发展的一个长期目标,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类方法都是推动产品和服务更充分参与到市场的努力

  那么让农村里面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也如这类尝试,让其有机会一点点突破自给自足的模式

  这里还慢慢间接让人们更多的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现阶段医疗服务这块还算一个大一些的问题

    这里继续说,之前提到有些人通过教育开始改善目前的生活,教育这里硬件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学校极其配套设施已经普及到最偏远的村子,还有普十二这个工程对提升国民素质非常重要。接着就是教师资格证的高标准,从教育的教师这块改进,这需要几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还有就是在职培训等的尝试,目前学区房一类的最直观呈现的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的不平衡,到对大部分人来说,现阶段的改变也是非常好的

  最后,说一下结论,为什么我认为是农村人突破现状很难呢?

  主要是因为积累,我了解过很多三代人的故事,不少三代人出一个大学生都比较难,这是一种常态(中国人骨子里面就深信科举,所以全民热衷于读书出人头地),在这样的一种观念中,还是难以做到从教育方面有重大突破,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方法,还有就是技术学校的兴起,也作为一种辅助起到了重要作用,接着是有些人提到的:父母的教育,人们陷入的一种误区,以为尽到父母责任,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就人生完满了,其实新时代对父母有了更高的要求,之前看过一个研究,孩子的成长与父母做什么工作,或者从事哪一行关系不大,但与父母的性格底色相关性很高,譬如父母是终身成长的一个状态,那么孩子也会受到他们这一点影响,其成长容易变为一种自助自发的正循环,反之孩子则懒散,不想学,不希望改变

所以这里很多时候,父母们需要学习和试着改变来间接参与到教育事业中

这里在插播一段:之前在一个学习群,看到有人倡议为孩子们做一点什么事,因为学生放学早,没事儿每天通过闲暇时间刷短视频,父母在一边忙着生意(在很多集市,夜市非常常见),过度的娱乐内容对孩子是“有毒的”,游戏,短视频到处都在成为孩子的生活,也就成为了父母的问题,当时对其提到这事儿印象深刻,当然也有不少不一样的,我曾看到一父亲蹬着三轮脚踏车,女儿在剩下的几颗白菜旁边做作业

  还有这里提一个农民非常普遍的问题,人们参与到市场或未参与到的情况:风险 。除了天气等外在因素,还有就是本身不具备风险意识和解决风险的办法

譬如现在花椒也开花,核桃也开花,但我能知道花椒今年依然会滞销,去年因滞销发生过人们在犹豫要不要采摘,因为人工成本远远高于产品成本。这一望无际的花椒林事关多少百姓生计,而这样的场景到处皆在上演

  这里就提到了一种缺乏,也就是如果人们脑海中进市场就有关于风险的专业知识,那么可以改善这样的处境

  还有不少因素是其不会突破现状的缘由,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士农工商等很多人的一生,大家人生几十年都差不多,为衣食住行等奔波,大家经历的事儿都差不多,茶米油盐酱醋,遇到的问题也类似,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大家的认知也不会出现指数级的差异,智慧也不会有太大区别,因为我确实感知到,一个农民五十年的智慧和一个白领五十年的智慧相差无几,也许每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不会差别太大,经济学中的稀缺决定了很多东西本身就不具备稀缺性,当然这是宏观的

  这一点如果难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看财富的流通,大量的财富在少数企业中流通,在少数国度中转换,很多时候,人们手里的财富不是少了,而是转移了,看过很多人名声,地位,财富踏上神坛,最终跌落,也有极少数始终能在其中游刃有余

这里再继续说,能创造和产生极大价值的信息本身的稀缺性,人类本身的大脑还有就是信息的传播都决定了稀缺价值的信息当其成为更多的人知道时,价值极大减少同时新价值的信息再次产生

这大概也是不少人的一个危机,危险和机遇共存的时机

前面提了教育也许是一个破局点,这里新的思想,技术,还有信息等也会是一次破局点

  这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人在新信息,新技术,新思想面前,大概学习掌握起点都相差不大

这里收一下:改变的可能是建立在积累上,村里面大部分人是几乎没有积累的,因此需要从资源,教育,认知等一点点积累,原来的自给自足是最“安全”的状态,但也是可能性最小的情况

这里的积累,更多是对于职业,行业或者方向来说,譬如某一个产业,常年累月的积累和改进,在其有效期/周期失效之前筹备下一次积累,一种可以击穿时间的坚持

这里讲一下有效期或周期,如家乡的花椒产业,当人们都在做这个产业时,会遇到市场饱和或者供大于求的情况,也就是一个需要过渡的时机了,或者找更大的市场,最理想的是进入全球市场,这需要跳出原材料的路~

以上一些碎碎念,很多是错误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思录:聊聊农村的一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