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不会告诉你:碎片化学习≠学习碎片化知识

大V们在几十分钟的网课中,把知识掰开揉碎喂给你,你学到的是大V的成果干货,学不到的是他们背后的分析思考能力。所以你和大V永远隔着天地之间的距离。本文从大脑运作的角度剖析,为什么学习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有效学习过程必须是深入而系统的】

在一次小型聚会中,一个男孩的自我介绍让我印象深刻,在讲到个人兴趣爱好时,他说:“6点罗胖、路上樊登、午休喜马拉雅、晚上知识星球”……这个骄傲中带着腼腆的男孩赢得了满堂彩,而我在为他的上进开心的同时,也更想谈谈碎片化学习这件事。

现在学习太方便太高端了。

跑步的时候,开车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坐马桶的时候,都能学习;

以前想听余世维讲课,要么追随他的公开课飞遍全中国,要么找书店买一套他的光盘来听,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北大的薛兆丰、美国的万维钢、央视的樊登……每天都在为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为职场人士,随手搜了一下“职场干货”,百度给我找到7,100,000个结果;你嫌质量没保障?罗胖为首的一大批大V小V还帮你搜罗精品,知识付费,花钱买个满意(中国知识付费产业早已是几十亿的规模)

在移动互联的今天,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仿佛只要你想上进,成功就离你那么近,那么近。

于是孕育出了一个新词,叫做“知识焦虑”。

说的就是这一波学习者,在海量的知识浪潮中用尽全力,追着一个又一个浪头,却发现后面的无穷无尽;更悲催的是学过的知识也像潮水拍在沙滩上,来无影去无踪,就是韩寒所谓的“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究竟哪出了问题?

根源就是:碎片化学习≠学习碎片化知识。

大V们在几十分钟的网课中,把知识掰开揉碎喂给你,你学到的是大V的成果干货,学不到的是他们背后的分析思考能力。所以你和大V永远隔着天地之间的距离。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看看学习在大脑里其实是如何发生的。

简单地说,我们的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细胞,当学习到一个新知识点时,一部分神经细胞就会发生彼此连接,如果我们能变成孙悟空钻到自己大脑里去,或许能看见那部分大脑的形态发生了极小极小的变化。

但是,如果只听一遍或看一遍(哪怕是几遍),这些连接仍是十分松散的。过一段时间之后,松散的连接就慢慢散开了。

就像我们公司前一阵又买了一批新书,一位同事指着其中一本说“这本书听说很好”,说着就埋头翻看起来。没想到的是快下班时,他突然看着手机喃喃自语:“卧槽,原来我早就听樊登讲过了呀!”

松散的连接就是散的这么无情。

现在就更好理解什么是成甲说的“低水平勤奋陷阱”,就算你订阅了几十个专栏,就算你把卧室堆成了书山,如果你不去有意加工学到的信息,那么充其量只能给大脑形成大量的松散连接,或许它们能让你和朋友吹牛时更天南地北(它们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那时你还记得的话),但是你很难通过它们升级思维方式,进而升级你的人生。

那么怎么才能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呢?

我们先来看看,有效的学习在大脑里是怎么一回事。

与松散连接相对的,显然就是深度的连接。我们对外部事物的反馈,都是经由大脑中已有深度连接的神经网络再加工的结果(就是常说的思维方式)。

显然,我们想要让新知识发挥更大价值,就要把新知识连接到已有的神经网络中来;我们想要掌握大V知识背后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不断升级自己的神经网络,让思考更加结构化有深度。

具体如何做呢?

当你再从一本书或者一个专栏里学到一个拍手叫绝的知识点时,比如“裂变式创业”,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

(不停下来,即使你再认同再兴奋,它永远都是个松散连接,什么都不会发生。)

停下来之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裂变式创业是个例还是趋势?还有哪些企业用类似的方法取得成功的?”(再理解它本身)

“裂变式创业为什么是可行的,它底层遵循了什么基本原理?”(理解它的底层原理)

“裂变式创业在所有组织中都可行吗?它的边界在哪里?”(辩证地思考它)

“我的组织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吗?我能把它用在哪些地方?”(设计应用方案)

(注意,不要问“什么叫裂变式创业?”“裂变式创业都有哪些做法?”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浮于理解和记忆层面上的,而我们要分析的是那些更有价值的——书上不会讲的更本质的东西

提出和回答以上每个问题的过程,都是将“裂变式创业”与已有神经网络连接的过程,因为问题是多维而有深度的,所以建立起的连接也是广泛而密切的。

广泛而深入的连接使得这个知识很容易在需要时被调用出来,而且源于对它的分析过程,也再刷新了已有的神经网络结构,进而升级了你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这个时候,你才真正的从这个知识中获益。

最后重申一下,生活在能碎片化学习的这个时代,这是我们的福气,但是学习的本质不会因技术的改变而改变,起码目前还是这样。学习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有效学习的过程必须是深入而系统的。

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与其追求知识数量的快感,不如在知识面前停下来,不是认同作者,而是构建自己,以慢为快,以少为多,如果能够以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

我是Fimi,专注教育培训领域13年。经历过从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到企业培训,发现很多人关注“如何教”,很少人关注“如何学”。

但其实,人和人的差别不是老师教授的不同,而是学习方法的不同,这甚至与智商水平无关。怎么挖掘自己的无限潜力,或许学会学习就是那个破局点。

关注个人微信号:feimingyue_2001,同学习,共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V不会告诉你:碎片化学习≠学习碎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