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逝去,它正以它更美好的方式归来

      海平面不断把船只弄丢,抓住任何东西真的都难。——题记

          今天阴。上午看到新闻里说一份报纸即将停刋。这是一张立足上海本地生活的报纸,是城市本地的生活大百科,所以地域性还是非常明显的。以前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如何快速融入本地生活,这个沪上百事通无疑可帮上大忙。从1998到2018,它走过了最好的时光,承载了无数上海人的记忆。从1998年开始,它和上海一起腾飞,从第一期3万发行量,到巅峰期将近50万份的发行量,地铁里白领们人手一份装报的塑料袋,看报就好像现在看手机那么平常。那时候上海年轻人周末去哪玩,哪有好吃的,这周有什么电影、演出,最流行的口红颜色是什么,最新的娱乐八卦……看一张就够了。可时过境迁,今天却是要谢幕了,原因很简单,网络的兴起,以及与之伴随的新媒体的井喷。一般来说,最先消亡的是报纸,作为对于时效性要求最高的媒体,相应面对网络的冲击受到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报纸的印刷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鼠标点两下,这是一种源于技术本质上的降维打击。而且国内的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距离他们的国外同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无法翻越的深堑,似乎大家都是津津乐道于传播那些喜闻乐见的消息,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而懒于做任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深度解析。接下来是杂志,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比如中国国家地理,与其说是出于阅读需要,倒不如说是出于惯性,但是,杯水车薪的呵护终究无法抵御时代的趋势,所以你只好看着他们一家一家,无法挽回的,变得虚弱,衰败,倒下,化为历史的碎片。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所幸,那些真正有含金量的,还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归来。不管是APP, 公众号,抑或小程序等等换了美颜新装的变身,还是那些经历过纸媒时代锻炼出来的媒体人重新另起炉灶,形不似神似,隔着屏幕都能闻出那股熟悉的味道。一杯敬未来,一杯敬过往,也许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一定会成为上海媒体史上宝贵的记忆。有人说,“不愧是一张天蝎座报纸。很灿烂,很决绝。”

      记得1998年1月1日,申江服务导报正式创刊。头版左上角发刊词的最后一句话是:愿读者理解青年。而2018年11月28日,这张报将正式休刊。我们也想说一句:愿读者理解时代。曾几何时,从百岁征婚启事到申活馆周周相亲会,从报纸美食版面到申活馆应季菜单,从情侣路评选到文创产品开发,从捐献申江小学到创建人生大不同公益行动,它的每一步,都在陪伴读者、粉丝一起发现上海、探索上海、感知上海。它立足上海这座全国做摩登的城市,为都市白领们提供都市生活资讯,其内容也曾经是都市资讯的标杆。有个词在上海的发扬光大,它功不可没,那就是“小资”。所以,似乎它感觉已经陪伴了上海人很久很久,其实从1998年创刊到现在,今年刚好20年,选择将其停留在这个最美好的年纪,我相信作为一份对这个城市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来说,也一样有着不舍和无奈。与此同病相怜的《上海壹周》,是一本时尚都市杂志。它一直向读者讲解流行与时尚,引导读者注重城市生活质量。�如今已经停刊两年了。2016年底,《京华时报》正式宣布停刊。这份曾经稳占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覆盖率达100%,进入全球报纸发行量百强行列的报纸最终还是停刊了,曾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纸媒已死”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三十多年前就订阅的《飞碟探索》还在,至少今天还在,开始那些年,我坚持读《飞碟探索》并通过它知道了宇宙大爆炸、相对论、量子理论、暗物质、暗能量等各类至今仍让科学家头疼的顶级科学难题,并最终成了一个在月光下数星星的孩子。至今仍记得它1981年创刋时写的《创刊词》,好象是引用了美国儿童宇宙探险学会誓言中的几句话——“愿追随群星、和平与自由之光,让想象力超越智慧,让创造联系宇宙,跟着时空前进永不落后”,总之大概是这个意思,但仅仅这么简约但深邃、宽阔的话足足影响了我人生很长的一段时光,至少它把我的认识和想象引向时空之无垠,至少,我如今依然在订阅并学习它。我也知道,我的父辈他们很多从2 0世纪8 0年代就阅读这份杂志,阅读《飞碟探索》已经像穿衣吃饭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这些都能让他们在这个万花筒般急速变化的世界,享受到些许熟悉的安稳,在满树繁花过后,留下一些温暖的陪伴。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特点就是实时性强但真实性欠缺,内容丰富但呈现碎片化。在渠道多元,内容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权威、深度、专业的内容报道才是纸媒应该牢牢把握住的优势,而不应在泛娱乐化浪潮中失去自我,失去引导力。 “纸”终究只是传播工具,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是报纸媒体不能够舍弃的媒体核心竞争力。坚持“互联网+专业内容”的改革之道,才是报纸转型与坚守相结合的生存之路。纸媒正在走的这条路也是其他传统媒体都将面临的路。所谓向死而生,相信未来纸媒将以更加多元、丰富、立体的形式再次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 海平面不断把船只弄丢,抓住任何东西真的都难。”大浪淘沙,任何东西都未能幸免。曾经风光无比的各家报纸或者杂志,最终在互联网奔腾、纸媒日渐衰落的今天,也难逃“死掉”的命运。报纸的精神不会因休刊、停刊而停滞。在浩大汹涌的时代浪潮下,纸媒停刊带有浓烈的凤凰涅槃的意味,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并逐渐将眼下的这一停刊浪潮视为一种预兆,预兆着传统新闻业态的转型重塑、蜕变重生。纸媒目前面临的是行业内部的结构性重组、转型、升级,这对于一个传统传媒行业来说也未尝不是向好的信号。有学者认为目前报纸行业的关停并转是一种行业整体性的供给侧调整。确实,在休刊期间,报刊可以重新调整内容、运营、出版发行思路,停刊则多是采取报纸合并重组的形式,进行报业资源调整。总之无论是休刊还是停刊,都“不是离开,而是为了再一次出发”。上海的很多媒体其实也正依托报纸媒体的品牌和影响力,推出了丰富的融媒体产品,改变原来的单一报纸载体,组建起渠道丰富、内容充实的报业集团,形成了立体式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纸媒的黄昏或许在技术层面已经到来,但是在内容生产和制造方面,如果不需要带着镣铐跳舞,或许还可以迎来新一波的改革红利。毕竟,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力量不是报纸,而是新闻。相信,继此之后,上海人获取都市生活资讯的渠道将更多的转到新媒体,继续有温度有格调地为上海人说这座城市的故事。比如,“申活馆”已扎根魔都人民的生活,致力于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更有烟火气。所有,它没有逝去,它正以它更美好的方式归来。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它没有逝去,它正以它更美好的方式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