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砖

烧砖制瓦,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自秦朝开始,就有用粘土制砖的工艺技术,汉朝时期就发明了瓦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秦砖汉瓦。这种传统手工技术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七十年代,精灵的生产队长满脑子的挣钱道道。这年春暖花开,他组织“窑匠”,利用地域优势,在村东头“土场子”箍了一孔砖瓦窑,就地取材烧制青砖蓝瓦。他寻思着,这样既能为生产队创造收益,也可滿足周边群众的建房需求。

农村缺钱缺粮,但不缺“匠人”。过去,农村男娃长大成人,其父母亲就早早地张罗着给娃找个好师傅,学一门手艺,将来能养家糊口,也多了一条生活门路。村里的木匠、泥水匠、铁匠、皮匠比比皆是,砖匠也不乏其人。铁锁哥就是这个行当的老把式。

夏季三伏天是倒砖的黄金季节。我和另一个伙伴在暑假期间承担了为窑场拉水的任务。在劳动锻炼中验证了倒砖烧窑的全过程,目睹了倒砖师傅的劳苦与艰辛。

要想倒好砖,首先得选择优质泥土。土的粘性好,泥的质量就佳,泥土的好孬直接关系到砖的质量。泡土是倒砖的第一道工序。先天下午,事先挖掘好适量的粘土,在附近涝池拉来水进行浸泡,等待个把小时,倒砖师傅挽起裤腿,光着脚丫子,反复踩踏泥土,他们一边劳作,顺便卷个“喇叭筒”叼在嘴上美美地吸上几口过饱烟瘾,一边嘴里哼哼唧唧自娱自乐吼上几句秦腔,甚或说上几段笑话……几袋烟工夫,就将泥土踩得稀烂均匀,再用“泥钗”反复倒腾,垒成方方正正的“泥墙”,盖上塑料膜备用。

清晨,他们早早起来囫囵吃上几口,就匆匆走进窑场。清洗砖斗,备好泥沙,借着早晨气温凉爽,多倒些砖。等太阳爬到“一杆子”高,就有二三百块砖坯排着整齐的队列,迎接过往群众的检阅。

中午倒砖是当天的重头戏,也是最出力、最难熬的时段。此时,烈日当头,人困马乏,肚子咕咕叫。但砖坯散发水分快,定型也快。对于砖匠来说,天气越热,砖坯质量越好,匠人干劲越大。倒砖的铁锁哥索性光着膀子、脚丫子,脖子上搭条面目全非的布手绢,穿着肥大的裤衩:下蹲、挖泥、装斗、刮平……动作娴熟麻利,砖坯瓷实,棱角分明,端着“联三”斗子(模具),脚下生风,一路小跑,来回往返倒砖场地。同样的工艺流程,反复枯燥的动作,每天至少操作重复800余次。正午时分,娇阳似火,烤得地面发烧,窑场处于低凹地带,通风不畅,灼热干燥的空气使人感觉呼吸困难,倍感闷热难忍。铁锁哥凭着顽强的拼博精神,端着砖斗不停歇地来回跑。由于长期户外劳作,在太阳下曝晒,脸上多处被晒伤,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上直往下流淌,脊背上像卤过似的成为酱色,有多处起了小块白皮,宽大的短裤被汗水渗湿,像刚从洗衣盆里涝出来似的。工作强度大,消耗水分多,渴了在瓮里舀一瓢凉水咕嘟咕嘟喝饱肚子接着干。日头稍偏西,人们午饭后歇晌,当天的倒砖坯活路也就结束。吃过午饭休息片刻,再着手拾砖、整砖、摞砖。每天两头不见太阳,重体力劳作十个多小时。这类活路,没有健壮的身体,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持之一恒的韧劲是撑不住火的!当天的活干完了,随便洗巴脸,躺在炕上,骨头像散了架不听使唤,几分钟就打起了呼噜……

一个身体强壮的汉子,每天铆足劲能倒800来块砖。倒砖没有工资,劳动报酬记10分工,每个劳动日工值约9分钱。最吸引人的是,每倒一万块砖补贴50斤小麦。砖匠们心里盘算:“自己苦点累点没啥,农村汉子再没啥本事,但有的是力气,只要一家老小日常能吃上麦面馍馍,就是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荣耀和骄傲。”

现场目睹倒砖的工艺流程及动作要领,不免手心发痒,借铁锁哥回家吃饭的空闲时间,偷偷溜到砖场,学着挖泥、装斗、倒砖。看似简单的工序,实践操作起来却着实费劲。要不棱角不饱满;要不砖坯凹凸不平、七扭八歪;要不砖斗放置距离拿捏不准,压了前面的砖。一会儿工夫脸上成了花脸猴,汗流满面,腰酸腿疼。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来不及清理现场,便遛之大吉。

铁锁哥看到砖场一片狼藉,不用破案就知晓是谁的“杰作”,嘴里嘟嘟囔囔:“又是这臭小子前来捣乱,糟踏了泥不说,还增加了我的工作量,看我怎么收拾他!”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最终还是手把手传授倒砖技巧,我也逐渐摸索掌握了基本要领。公社砖厂招收工人,答应试用期一年后办理招工手续。大队干部特意找上门来,说是一个难得好机会。父亲带着我赶到砖瓦厂,看到几个幼气未脱、身材瘦弱的同龄人,在砖厂艰难地劳作。父亲不禁眼圈潮红,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生怕别人抢走他的儿子,头也不回近乎小跑离开了场地。

八十年代初,村里又增添了几孔新砖瓦窑,与前些年不同的是个人自行单干。倒砖、装窑、烧窑、出窑等工序均是家族式经营。成色好的蓝砖每块卖到四分钱,砖块供不应求,一窑商品砖除过成本能赚800多块钱,这在农村当时算得上是高收入了,也是令人羡慕的一门手艺。

随着城乡基本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手工砖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工艺先进、物美价廉的机砖厂便应运而生。承载了千年历史的手工制砖工艺逐渐消声匿迹,在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