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这本书作为读书笔记的原因
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我很难和别人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初高中玩的较好的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没有了联系。等到了大学,和大多数人好像可以很好得交流,但仔细想想发现知心知底的亲密好友,一个都没有,都是泛泛之交。因此,我想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和别人建立较为亲密的依恋关系,得到人生路上的知己。但就算得不到也没有关系,至少我知道了在人际交往,我应该怎么做?这对我也是有种种好处的。
在选书之前,我其实是看过很多类似的书籍,但大部分书籍里很多理论道理,我不太能够接受。现在想想可能是当时不太会挑书,现在知道了选书要看作者和相关出版社。当然,我并不认为是我价值观有问题或是我固执己见,因为就据我现在所学所知而言,我实在是不敢恭维书籍上的某些结论,比如: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庸,女性要无可度量和无私奉献······其实,也有看过一些有趣有用的书,比如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非暴力沟通》、《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但因为各种原因就没有选择这些书来做读书笔记。
后来,在一同学的推荐下,我开始了这本罗兰米勒写的《亲密关系》的阅读。我发现我愈看愈爱不释手,这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有相关研究做支撑而不是作者一人主观的看法,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两个多月,我将前八章全部看完了(此书一共用十四章),后面的内容一是没有时间阅读了,二是对后面的内容不太感兴趣。所以读书笔记主要是前九章的内容。在重新认识亲密关系,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我认为也是在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寻找自己、找回真正的自己。
做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一是严老师要求我们要写两万字的读书笔记,也是因为该书确实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阅读去思考。我将读书笔记分为两个板块,一是书本上内容的摘抄,一是结合个人所见所学所感的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我想尽可能不带个人倾向地描述书本上的内容方法,可以避免书里原本的知识经过我的转述变味,也方便我之后的温故复习。
二、书籍内容摘抄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亲密关系的性质
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a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
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但亲密关系如果只有部分特征紧密程度就会减弱。正如不幸福的婚姻说揭示的,在整个关系的过程中亲密程度波动极大。
归属需要
在亲密关系中包含有人的归属需要,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须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作用:一般而言,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亲密关系的质量还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需要原因: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
文化的影响
当今美国的社会:越来越少的人结婚成家、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人们即使没有结婚也常住在一起、人们常常未结婚便养育子女、近一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许多儿童12岁前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大多数学龄前孩子的妈妈都外出打工。很多观念都发生了改变。(个人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变化趋势应该是差不多的)
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待,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比如:同居并不能确保随后的幸福,同居反而增加了夫妻离婚的危险。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往往会遭遇更多的冲突、嫉妒、出轨和身体攻击。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经济发展水平、个人主义(理直气壮决定夫妻关系)、新科技也会影响亲密关系。人们可能往往意识不到:性别比率也是文化影响人际关系的有力佐证,强势人群是男性。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标准。
个人经历的影响
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比如: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人们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有两种不同原因,一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别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和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巴塞洛缪
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痴迷型(过分寻求认同)、恐惧型(害怕被拒绝而避免和他人亲密)、疏离型(独立和自给自足更重要)
依恋类型受到先天气质的影响,但后天经验在塑造完美的依恋类型上起着更大的作用。然而,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到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是习得的,就可以发生改变。但他们一旦确立后,既稳定又持久,并影响人们新建立的人际关系,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
个体差异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
性别差异
有些差异的确存在,但非常小。两性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通常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程度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
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并进行复杂和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
性认同差异
相当多的人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即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理想夫妻,他们的工具性和表达性通常都很高。
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成为工具性;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
人格
人格特质会影响人们一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人格特质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地变化。
大五人格
自尊
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但我们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
人类本性的影响(演化的作用)
第一个假设:性选择(拥有这个特征的个体,具有繁殖优势)
第二个假设: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他们在适应孩子的养育投入不一样。男性看重长相,女性珍视收入。
第三个假设: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
人际互动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由多种影响因素构成的,其范围从当前文化的流行时尚到人类种族的基本属性,非常广泛。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我们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人际关系有时很复杂,但它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值得我们仔细思索。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人际关系学中的错误信息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其他科学。
问题的提出
问题来自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先前的研究。问题本身分两大类。第一类科学家可能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第二类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已确定哪些事件,对随后的结果有显著影响,哪些没有影响?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判断出这些研究原本的目的,第二就是不要试图从以描述为目的的研究中得出因果关系。
参与者的选取
方便取样和代表性取样。采用方便样本,常常有一个缺陷,研究所得的结果很特殊,只适用于我们的参与者。而代表性样本,要努力确保参与者大体要与研究的整个总体相似,所以一般很难做到。
不管研究者采用的是方便取样,还是代表性取样,都会面临志愿者偏差。这类志愿者偏差,会限制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可能不适合那些没有参加这一研究的人群。
研究的设计
相关只告诉我们两个事件之间存在联系,但是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会相关?
实验设计
采用相关设计,我们能研究现实世界中引人注目的事件——亲密关系的承诺,火热的爱情,不安全性行为,并考察他们之间的关联。
采用实验设计,我们能考察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研究的事件范围有限,再次强调,没有完美的研究设计,这也是用不同的实验设计,从不同方面研究同一课题的又一原因。
[if !vml][endif]发展性研究设计
横断设计: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不同年龄人的发展过程。从中得出的相关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纵向设计:面临的问题,有参与者的流失,变量的增多
回溯设计:非常灵活。询问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件,回忆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而且我们无法确定报告内容是过去的清晰图像,还是近期事件影响的错误记忆。
注意:没有一种研究设计是完美的,每种设计都有它的应用价值。
场景的选择
实验室、自然的是日常生活环境。
实验室的优点是能够有效的控制外在的无关变量的影响,自然场景的优点是参与者在日常环境中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使研究者能了解更多的典型行为。
让参与者进行角色扮演一遍,研究者了解某些行为。这个真实事件中,人们所表现的冲动性和情感反应差别很大,但是也有可能是在假装,不会去违背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
IVEs浸入式虚拟现实
数据的性质
自我报告
获取形式有很多种:书面问卷、口头访谈、非结构性的日记等。数据成本较低,容易获得,非常有效率,信息量丰富。
缺点:参与者对问题的解释,描述性行为的词语常会产生难以察觉的理解问题。回忆或觉知的困难,可能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洞察力,以致认为的真实情况未必完全准确,记忆错误也是个问题。自我服务偏差,高估自己在人际关系积极事件中的作用,低估在消极事件中的过失。社会赞许性偏差,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歪曲事实。
观察法
体验式取样:采用间断式的、短时间的观察、从而获取较长时间内实际发生的行为。眼动跟踪方法。
影响因素:如果人们知道有人观察自己,就会改变行为。
生理测量:心理测量的项目包括心率、肌肉张力、性唤醒和荷尔蒙水平等。生理测量一般成本较高,但其应用在不断增加,因为生理测量能让研究者考察我们社会行为的生理因素。
亲密的爱情和饥渴的性欲,看起来是由大脑不同部分控制的。
档案材料:档案材料是“无反应性的”,较为廉价,但存在局限性,可能没有包括研究者想知道的信息。
研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向参与者介绍有关研究的具体信息,以让参与者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参加研究。
结果的解释和整合
配对的互相影响的数据。假定研究数据参与者的分数是各自独立的,但如果夫妻双方都参与研究,情况就不同了。
不同的分析水平。一种水平是构成夫妇的个体,另一个水平是夫妇两个人。
影响人际关系的三个根源。人际关系来自各个伙伴的单读贡献和他们组成一队的独特组合。
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无缺的,但真理就在前方。
元分析:把先前许多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把针对某一特定现象的所有现存研究汇编在一起,分析整合他们的结果,以识别它们包含的共同规律。
那些声称自己一直正确的人,毫无疑问是招摇过市的江湖骗子,谨慎的科学家不会这样做,她们只会努力使自己不断接近真理。
第三章 吸引力
吸引力的基础:一种奖赏
有两种类型,直接奖赏和间接利益。还有很多不易察觉的因素。比如与自己有关的,更可能是自己繁殖后代、遗传基因的伴侣。
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望以及所处的情境。
临近:喜欢身边的人
更可能与自己临近的人成为好友,一旦我们决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也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熟识:重复接触
曝光效应:重复地接触他人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临近能导致熟识,熟识又引起喜欢。
临近的作用
过度接触可能适得其反。我们易被身边的人吸引,但如果我们与她们接触,令人失望或不快,那还不如保持距离的君子之交呢。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
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丽偏见
吸引力的秘密
女人结合娃娃脸和健康成熟的标志,诸如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和满面的笑容等是全世界公认为美女。
男人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常被认为是帅哥。或者“女性化了的”男面孔。
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
男性的身高、腰臀比例为0.9时,最有吸引力。
身高的重要性
长相吸引力的演化观
推测看来,那些能成功地找到可受孕、强壮健康的配偶的早期人类比起随便找个配偶的早期人类更可能繁殖成功。因而,现代男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娃娃脸面孔、腰臀比例低的女性,现代( 受孕期内的)女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男子气、精力充沛的男性。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
文化也起作用
人类本性和环境条件一起塑造了我们对美丑的共同判断标准。
长相的重要性
相亲中,当事人长相吸引力是影响青年男女最主要的因素。
美丽:交织着的代价和收益
长相吸引力对男人社交活动的影响要甚于女人。有吸引力的人,由于更受欢迎,他们往往不怎么孤独,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长相对你社会生活的影响可能部分地取决于你居住的环境(城市或农村)。有选择余地,人们理所当然会更偏爱有吸引力的对象。然而,在挑选机会不多的地方,长相则不太重要。
长相吸引力的匹配
相似的长相吸引力是筛选伴侣的一个指标,长相吸引力在人际交往刚开始的时候,作用比较大。夫妻双方在长相吸引力上是非常接近的。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我们期待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很大程度和自己的适配价值,综合吸引力有关。
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一 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未来伴侣。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
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
有吸引力的相像种类
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上相似。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相像。
相异并不相吸
人们一般不会满足于不行死的伴侣。
匹配是广泛的过程
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就发生了。
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很常见。如:在美国,女性越聪明,其寻找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爱侣的欲望越低。
知觉到的相像与真实的相像:挥之不去的错误知觉
知觉到的相像程度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高于真实的相像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
三个不同阶段
你就是我要成为的那种人
夸大这种微妙作用。最有吸引力的伴侣仍然是那些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相像,但又拥有我们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与我们相左的“异性”。 但是只要差距不是过大,或许我们更喜欢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理想式的人物,而不是与我们目前非常相像的人。
某些相像更重要
如果伴侣在一些重要的意义上和我们保持一致,将特别具有奖赏价值。但如果双方都不看重这种差异,相异或许一点影响都没有。
“相异”还能相吸:互补性
弥补不足,具有吸引力。大多数互补行为,其实是相似的。
障碍:得不到的就喜欢
人们倾向于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基本倾向。心理抗拒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RomeoandJulieteffect):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这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关;久而久之父母的干涉对年轻恋人日益增加的狂热之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Driscoll
etal, 1972)。 当然,这种效应并非总会发生( Leslie et al,1986),但父母在禁止孩子的恋爱自由时,的确要三思而后行。如果父母的干涉使孩子产生了抗拒心理,父母就可能无意中使这位被禁止接近的对象反而更有吸引力了。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行为或许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干脆听之任之,什么也不做。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三条基本标准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解释某一件事情通常有各种合理的理由,我们常常会犯错。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初期的认识在数月之后还影响人们的判断。即使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仍然会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评价。
自彼此相遇的一瞬间起人们就开始做出判断,把陌生人归为各种类型。
对他人的判断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从而使最先获得的信息影响深刻,继续印象和刻板印象一起,塑造人的整体印象。
人们更可能去寻找可以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而不是查找自己错误的资料。
知觉的力量
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人们就会先人为主地以一种积极方式来评价伴侣的行为,更愿意致力于维护好自己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被自己认为如此称心如意的伴侣所爱,毫无疑问会.增强我们的自尊。我们能慢慢地让伴侣相信,他们实际,上正是自己所信任的最优秀的人,因为我们的高度评价也会提高他们的自尊。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化的爱人形象总是和更多的满意、关爱、信任和持续的亲密关系联系在一起。
不断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选择乐观看待事物。
归因过程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原因提出的解释。
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强烈影响。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但很少会完全消失。
其次很可能出现自我服务偏差,欣然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失败中的罪责。
最后,双方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幸福的爱人对伴侣行为的归因都是能改善关系的。
不同归因
安全型依恋的人倾向于宽容地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而不安全型的人更为悲观。
记忆
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貌似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所以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往往混杂着过去真实发生了的和最近才知悉的信息。心理学家用重构性记忆这一术语来描述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会不断地修订和改写记忆。
关系信念
宿命信念:由于不相信伴侣会改变、真爱天注定,他们就不会设法解决问题,而只会逃避问题,他们更愿意结束不幸福的亲密关系,而不会努力修复亲密关系。
成长信念:假定幸福的亲密关系乃是辛勤维护的结果,只要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期望
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很少意识到正是我们的期望造就了他们的现实。
自我知觉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快,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人们认真选择伴侣,他们会选择支持他们现存自我概念的亲密伴侣。具有负面自我形象的人如果发现爱人不断表扬和欣赏他们,他们逐渐会找出各种方法尽可能逃避自己的配偶。
印象管理
我们在他人面前做的所有事情,其调控策略几乎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的。印象管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我们很难不关心对我们的看法。
印象管理策略
共四种
逢迎讨好,自我推销,然而在求职面试中,自我推销比逢迎讨好给面试官的印象更好
恐吓这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会使人避而远之。但如果偶尔为之,或者对待儿童和无家可归的流民,恐吓或许能达到一些目的。
恳求人们看上去无能或体弱,以避免责任或求取他人帮助和支持。
亲密关系中印象管理
特点:
1、人们管理印象的动机存在个体差异,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境下的不同规范。
2、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营造的影响比起熟人或陌生人营造的更为重要,但是我们在前者所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彼此常常持有理想化的且过度自信的认知,并且如果他们依据这些判断来行事,或许彼此会引发符合他们期望的行为,否则这些行为就可能不会发生。而且,不论期望正确或错误,他们都可能会以符合自己先人之见的方式来解释彼此的行为。和这些因素一同起作用的,还有伴侣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给对方留下自己想要造成的印象。显然,在亲密关系中有着许多不同的过程在起作用,导致我们在伴侣身上看到我们所期望或想要(或者伴侣希望我们)看到的特质和动机。在亲密关系中,伴侣们彼此常常持有理想化的且过度自信的认知,并且如果他们依据这些判断来行事,或许彼此会引发符合他们期望的行为,否则这些行为就可能不会发生。而且,不论期望正确或错误,他们都可能会以符合自己先人之见的方式来解释彼此的行为。和这些因素一同起作用的,还有伴侣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给对方留下自己想要造成的印象。显然,在亲密关系中有着许多不同的过程在起作用,导致我们在伴侣身上看到我们所期望或想要(或者伴侣希望我们)看到的特质和动机。女性对他们的判断通常比男性更准确?一定程度上,这与男性不如女性那么努力地去理解他人有关。 最后,我们对俊美之人往往比对普通长相的人更为了解,这是因为他们俊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进行了解。如果我们了解他人的动机很强就能更准确地了解他们。
伴侣的易理解性
表现特质的行为易于观察、显而易见——特质越明显,人们认知的准确性就越高。
知觉者的能力
情绪智力:指人们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觉知能力低下可能引起不良后果。但通过训练和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理解伴侣的能力。
小结
这么多影响因素都在起作用,使得我们对伴侣的认知既可能变成毫无根据的凭空幻想,又有可能成为丝毫不差的正确评判。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我们当然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伴侣,但人们对伴侣认知的动机和关注程度瞬息万变,而有些人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让人了解。有些人的知觉判断还比普通人更敏锐。此外,即使你非常了解自己的伴侣,有些场合故作糊涂反而更有益,能够使你避免不必要的怀疑和苦恼。伴侣之间还会彼此影响,故而知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既可能变得更准确,也可能更不准确。总的来说,我们通常不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伴侣。
第五章 沟通
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极其重要,也比我们通常所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
人际沟通简单模型
我们常常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产生我们所期待的作用,但我们却很少真正能确知它的效果。传递者和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人际隔阂。
非语言沟通
非言语行为的功能:提供信息、调控交往、限定关系。
功能
非言语沟通的组成
面部表情:每种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情绪在世界上都是一样的。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天赋。
但有时人们会控制以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遵守表情规则。
1.增强表情,刻意夸大它们,好像我们体验到更强烈的情感。收到礼物夸大开心
2.有时减弱。男儿有泪不轻弹
3.中和自己的表情,掩盖情绪。高手对决。
但伪装的表情常常会被发现。有轻微差别,真实情绪会自然闪现。
注视行为
注视时长可以确定是否对某人感兴趣,能确定双方关系属于哪一种类型,还能传递社会地位信息,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讲话时看对方更多,而倾听时看对方更少。
身体动作
只要身体姿势的含义大家都能理解,有时就能够完全代替口语。身体语言比面部语言更难控制,具有“泄露性”,能传递信息。还能显示人的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常表现出开放的、不对称的姿势,身体的左右两侧摆出不同的姿势。
身体接触
比如:握手时满握、有力和持续时间长的人与软弱无力的握手者相比,往往更加开放和外向,神经质较低。
人际距离
男性往往比女性保持的人际距离稍大。
区域图
副语言
除了言语过程中的词语之外,个体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征,如节奏、音调、音量和速度,比如说话时气喘、嗓子沙哑或者尖溜、鼻音等。
和俊美的异性说话时都会使用更低频的声音,而且这样做他们感觉更愉悦。有着魅力嗓音的人往往也有着吸引人的面孔和身材。
各部分的结合
每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影响,不过,它们通常会彼此强化,共同传递个体连贯一致的情感和意图。
非言语的敏感性
非言语的敏感性不足和关系的不满意形成了恶性循环,每一方都加剧了另一方。女性比男性在非语言沟通上的表现更好,技能和动机都有其作用。
言语沟通
更为重要
自我表露
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就是自我表露,它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不共同拥有一些相对秘密的私人信息,他们的关系就称不上亲密。
自我表露的发展过程
社会渗透形变化图
人际关系刚建立时,自我表露可能是个又窄又浅的楔形。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这个楔形变得更宽更深。
两人要变亲密必须要满足
1.进行有意义自我表露
2.必须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
3.双方必须意思到另一方具有应答性
秘密和禁忌话题
保留秘密的原因利大于弊、担心自己或他人会受到伤害。
自我表露和亲密关系的满足
自我表露与喜爱相关的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倾向于向自己喜欢的人投入更多的信息,也可能像别人透露更多的信息,从而倾向于喜欢他们,当然别人信任我们,对我们的自我表露也有促进作用。
言语沟通中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互动的差异并不如你认为的那般明显
谈话风格
男性不如女性那样经常畅所欲言,抒发观点,但一旦男性开讲就滔滔不绝,容不得别人打断女性,虽然说话较多,但很少做长篇独白式讲演。
自我表露
男性常常依赖于从女性那里得到的温情和亲密,反过来女性却较少依赖于男性。
工具人对表达性
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工具性的沟通技巧,比如给出明确指示和命令的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看重表达性的沟通技巧,比如表达关爱和情感的能力。不过两性都认为表达性技能比工具性技能更为重要。
沟通障碍及其应对
沟通不良
1.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诉。
2.在彼此倾听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很少有耐心,仔细思索伴侣所说的话,反而仓促地得出结论。
3.反向抱怨,避开对方关注的问题,只用自己抱怨来应对伴侣的抱怨,而不是对伴侣所说的话表示关注。
精确表述
当你在Y情境下作X的时候(标准的行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称陈述)”。
在说明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应使用第一人称陈述,描述清楚明白的情感反应。这种句式能驱使我们辨识自己的情感,这对伴侣双方都有好处,也有助于我们“拥有”并承认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关注全部放在伴侣身上。
亲人离开
积极倾听
通过复述、知觉检验……
守礼而镇定
人在被激怒的时候很难保持平静,镇定的思考。所以等到不那么激动的时候再回来讨论刚才的问题,独自一人呆着,每分钟最多做6个深呼吸,你就能更快平静下来。
尊重和确认的力量
良好的沟通,包括很多构成要素有意识的努力传递清晰直接的信息,认真倾听,即使出现争执仍保持礼貌和克制等等,但最关键的要素却是明确的表现,我们对伴侣观点的关心和尊重。
第七章友谊
友谊是我们获得快乐和支持的必不可少的源泉。
友谊的属性:温情;共同参与和分享;彼此相伴。
定义: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祈求对方的陪伴。
和爱情的差异
爱情有对伴侣的着迷、性的欲望和友谊强烈得多的排他性的愿望、更严厉的行为标准,规范约束力大、相处时间较多。
尊重
我们一般喜欢那些令我们尊重的人。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是我们尊重的人。
信任
弥足珍贵的,当我们认为朋友会仁慈对待我们,无私地考虑我们最大的利益时,我们就对他们产生了信任。
资本化
在资本化交往模式中,分享快乐,快乐倍增,不会减少。成功的资本化能提升积极事件带给我们的快乐。
社会支持
我们获得的援助或社会支持有4种。
表现为关爱、接纳和安慰等形式的感情支持
表现为拥抱或搂抱的身体安慰
表现为资讯和指导形式的建议支持;
表现为金钱或物品的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
1.感情支持具有实际的生理效应,比如:如果人们处于紧张状态,只要想起支持自己的朋友,一般就能降低心率和血压。
2.帮助朋友最好的支持应该符合我们的需要和偏好。最好的援助有时或许是无形的支持,不会添加对方的心理负担。
3.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的具体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的认知。
4.个人特征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支持的认知
应答性
感知到伴侣应答性能提升亲密感,促进自我表露、信任和相互依赖,毫无疑问有益于人际关系。
友谊的规则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任何人,只要认为自己的未来不长久,就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少数几个亲密好友相处,而不是把时间用来和各种各样的普通朋友交往
友谊的差异
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其特诊的
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
女性朋友之间电话交谈的时间更多;
两性朋友谈论的话题不同:女性更可能探讨人际关系和私人问题,而男性更可能探讨客观事件,比如体育比赛等;
女性进行的自我表露多于男性;
女性给予朋友的感情支持多于男性;
女性在友谊中比男性表达出更多的爱意和温情。
男性友谊缺乏亲密,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和其他男性分享有意义、亲密的相互依赖。相反,它是社会文化压力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西方文化不打击男性友谊心理上的亲密感,许多男性可能会拥有更亲密的同性友谊。
友谊的个体差异体现在:自我监控、性取向、相互依赖的自我构念。
友谊发展的障碍
1.羞怯
2.孤独
社会隔离:我们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
情感隔离:我们缺乏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
第八章爱情
爱情的种类
[if !vml][endif]罗伯特•斯腾伯格认为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合而成。
亲密:指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特征(情感性)
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都可以归入此类。(性渴望)
承诺: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认知上)
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有可能有各种大小和形状。
(缺两角)
喜欢(liking)。 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喜欢多表现在友谊之中。
迷恋(infatuation)。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当人们被几乎不认识的人激起欲望就会有这种体验。
空爱(empty love)。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空爱或许是配偶们生活在一起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后一个阶段。唔,我个人猜测网恋很容易变成空爱。
由此结合还有:
浪漫之爱:喜欢和迷恋的组合
相伴之爱:亲密和承诺的组合
愚昧之爱:缺少亲密的激情和承诺
完美之爱:(都有)彻底的、完美的爱情。但短时间里可以做到,很难长久坚持。
爱情三角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组合
爱情的作用:快乐、精神抖擞、乐观豁达、精力充沛、忘记疼痛……(原因:爱情会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到拓展和变化)
激情洋溢的吸引力根源于两个因素(1)生理唤醒,如心跳加速(2)相信另一个人是引起你唤醒的原因。
第二种分类方式:爱恋风格
对爱情持有相似态度人更容易成双成对
所有爱情都有的成分
亲密。总的来说,安全型的人与不安全型的人相比,与伴侣的关系更加亲密
激情。安全型的人性生活的次数更多,有着更多的唤醒、更大的愉悦、更多次数的高潮以 及更大的满足。
承诺。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更加忠诚于他们的伴侣关系
关爱和看护。整体来看,对伴侣的同情之爱会因安全型依恋得以提升和增强,而会 被回避亲密削弱。
性别
另一个不随时间变化、但可能很重要的个体差异是性别。整体来看,男性和女 性在爱情方面的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Canary & Emmers-Sommer,1997 )。他们都能体验到不同类型的爱情,男女在每种依恋类型上所占的比例也大致相同;男性--般 比女性更为疏离,但差异相当小( Schmitt, 2008)。 平均而言,女性体验到的情感比男性更强烈、更多变(Brody&Hall,2008);然而很少有研究发现在浪漫情感的测量上男女两性存在任何差异,比如《爱情量表》( Rubin, 1973) 和《爱之激情量表》 ( Hatfield & Sprecher,1986)。 很显然,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认为男性和女性来自不同的星球是十分愚蠢的。
三、感悟思考
1、对悦亮老师举例的思考
孙悦亮老师上课曾开玩笑讲过一个例子,当时不以为然,看完这本书之后,又重新思考了一番,突然好像明白了。老师说,路上一对情侣散步,男人看到美女,一直盯着美女看,直到美女消失在视野里。女人很生气,男人看到女人生气之后嬉皮笑脸地说:不看不知道,一看你最靓!女人一听顿时心花怒放,也不生气了。老师说这说明男人更喜欢看到的,女人更喜欢听到的。当时觉得很搞笑,今天发现很奇妙。
书上提到:男性和女性虽说差别不是特别大,但是也不是很小呢!有研究表明,在爱情的三个成分中,激情与男性关系的满意程度有着很高的关联,而承诺则是预测女性满意度的最好成分。所以说男性更注重相貌(看到的),女性更注重承诺(听到的)。
男性往往有着比女性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更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体验,往往比女性更容易坠入爱河。
当然,男女都会看脸。相亲中,当事人长相吸引力是影响青年男女最主要的因素。不过这可能只是一开始,若要长久更多的是看彼此之间相似性,我们更会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比如在人口统计学上的相似、在态度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有相似的性格······即同性相吸。当然“相异”还能相吸,互补性可以弥补不足,同样具有吸引力。但大多数互补行为,其实是相似的。
人与人之间还是同性相吸。
2、个人爱情观的发展感悟
此书提到人们在结婚之后,浪漫爱情会减弱。甚至有人在结婚2年之后,夫妻彼此平均表达出的情爱就比刚结婚时减少一半。
年少时我认为的爱情是轰轰烈烈,激情燃烧,如烟花绚烂,让人沉迷,可浪漫的爱情终究无法维持太久。浪漫与幻想、新奇和唤醒挂钩,会随着时间有一定改变,日渐消退。当然坚持下来的人,虽然激情消退,但亲密和承诺都会增强。其实,相伴之爱比浪漫之爱还更稳定。所以细水流长的爱,一样刻骨铭心。
我两个最好的朋友的爱情大抵都是细水流长,一起熬夜干项目、一起为着未来而努力……所以说,爱情很多模样,电视剧中激情四射浪漫的爱不能长久,还不如相伴之爱。
而我呢?难过受伤时很想有个可以依靠的人,至少让我知道,我身边还有一个可以陪伴我的人。就像团辅课玩的游戏【信任之旅】,即使“拐杖”不说话,只是在你无助(看不见)的时候,略微提醒,也好过一个人黑暗中摸索。但现实是一个人慢慢在黑暗里探索,慢慢熬过了一段又一段艰难的时光,现在我已经可以和自己说,我一个人也可以很好。我大概是已经习惯了孤独,可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上课、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去图书馆……也一个人追梦,一个人为了考研而日夜努力奋斗。
其实我知道天生就合适的人很难遇到,但经历了一次失败后,我知道心里愈发明白未来的他必须要有什么品质。有一致的三观、能有效的沟通、能让我成为更好的我……可能还有。其实说高也高,说低也低吧。当然有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那个人,也可能未来迫于压力找一个人过完这一生。但在我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我会尽可能飞得高一点,这样我选择就多一点……
现在的我就是做好自己,不随意,也不将就。这就是本书给我的感悟。
3、关于原生家庭的思考
本书提到成年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痴迷型(过分寻求认同)、恐惧型(害怕被拒绝而避免和他人亲密)、疏离型(独立和自给自足更重要)。这四种依恋类型和孩子小时候和父母建立的依恋类型密切相关,也就是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这四种依恋类型一旦确立后,既稳定又持久,并影响人们新建立的人际关系,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
但其实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到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是习得的,就可以发生改变。
大多数人把工作不顺、婚姻不好都归为过去不好的经历所致。带着这种观念,把生活中所积累的怨气和不满都让原生家庭背锅,认为自己的缺点和所有的失败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其实最重要的是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一直沉浸在过去,怪罪过去,就难以摆脱过去。
就像曾经的我,这是我大一的时候写过的一段话。
‘我接受了我不想要的职业,只是因为家人说的安稳。我接受了不想读的学校,只是因为家人不允许复读。我接受了不能单独出门一起出门被管的特别严格,只是因为我是女孩子。我一次又一次反抗,一次又一次被迫妥协,我真的很累。我没有被需要的感觉,我没有被尊重的感觉,我甚至没有活着的感觉,我生活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20岁是迷茫的,也是无措的。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怎么样的,我还在如行尸走肉,一般活着。我疯狂看小说逃避现实,我疯狂和他人交流得到存在感……这几天细细想了一番,还是觉得前途迷茫。’
当时的我忽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其实可以改变我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是我一直逃避一直懦弱一直不敢反抗,所以家人担心我觉得我不能够完全对自己负责。如果我硬气一点,我可以养活自己,我就可以在经济上脱离父母,那父母对我的影响也不会那么大了。如果我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坚定地去做,我可以承担这件事情的不良后果,我就不会茫然。可是,之前的我既不了解父母,也不理解父母,只是将苦恼暗藏于心,把罪过归于父母,逃避现实,沉迷网络,结果于事无补。
其实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不是宿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改变吧!让我们为我们自己、为我们未来的孩子塑造一个光明未来。
4、关于友谊
我们可能与自己临近的人成为好友,一旦我们决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也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重复地接触他人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临近能导致熟识,熟识又引起喜欢。但过度接触可能适得其反。我们易被身边的人吸引,但如果我们与她们接触,令人失望或不快,那还不如保持距离的君子之交呢。
这让我想到了悦亮老师让我们玩的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让我们把一个信物(感恩石)传递给自己最想要感谢的人,并且说出对他/她说出感恩的话,由此传递下去。
我观察了一下这块感恩石的传递的规律:
1. 在寝室内传递,小圈子传递难以传开。在大学学生活动是以寝室为单位,虽然你和班上其他同学在一个教室上课,但是你们可能并不熟悉。可能偶尔会聊聊天,但很难深交。在大学,寝室的确定往往决定了哪些人是你较为重要的人,所以说地理位置等准确地点一旦确定,你的圈子也差不多确定了。在大学都是如此,在社会上更是如此。所以严老师说过:受什么教育,过什么生活。因为你在被教育的过程中,你的圈子差不多也固定下来了。
2. 班里有一群男女生玩得很好,这块感恩石总是在他们之间传来传去。有的人在寝室里面并不是那么地合群。虽然说反复接触可以增加我们对一个人的好感,但是过度接触可能适得其反。在寝室往往能暴露你很多习惯习性。有可能你在为人面前是温和有礼,但你在寝室里就很暴躁,别人认识的并不是真正的你。所以居住决定的关系并不是必然的,我们可能因为某些活动、相似兴趣和别人玩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圈。
3. 感恩石被给的都是对自己有过帮助的同学(不过这也正常毕竟是感恩石),而不是平时玩得特别好的同学。后面有同学表示:自己好像能够和很多同学愉快地相处,但却没有人把感恩石给她,都忘记了她。所以玩得很好的,不一定能够被记住,但在危难中帮助过你的,往往会被记住。所谓:雪中送炭好过锦绣添花。
其实在大一的《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中,娜院就和我们说过这个在人际交往中的小规律,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多次接触(近因效应)的规律。比如:在第一次见别人的时候,我穿戴整齐,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严老师举过的例子:老师带小教学生去潮实实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皆穿正装,也让一个有小辫子的男生把小辫子剪掉了,给学校的校长留下了好印象,校长对严老师带过去的学生的仪容仪表大为称赞。当然,如果第一次见面并没有留下好印象,后续也是可以改变曾经的第一印象。你可以增加自己在他人面前曝光的次数,增加接触,通过近期反复接触,把最初的不良印象给淡化。随着接触次数增加,人们对你好的表现也会变得更加积极。
所以我们掌握这些策略运用这些策略,对我们学习生活好处颇多。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与他人交流。打造良好人际关系,对我们适应学校适应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打造良好人际关系。
5、关于长相
长相吸引力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可爱的人。即使是婴儿,也是如此。记得《发展心理学》中提到过婴儿的面孔偏好。这本书上说:女人结合娃娃脸和健康成熟的标志,诸如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和满面的笑容等是全世界公认为美女。但我觉得美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比较单一。
为什么会这样说?这就要深究为什么我们会有长相吸引力呢?书上说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当然,文化也起作用。我想既然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容的。为什么我们对于美的标准却如此的单一?是社会扭曲还是怎么回事?
记得高一时,一同学把我的QQ空间里的照片拿出来攻击我。他说:***,你怎么长那么丑?说完,几个男生盯着他手机里我的照片和我对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当时的我一句话也说不来,只觉得难堪、难受。放假回家后我默默把所有照片都删了……这是我高一时候的经历,也可能是很多女孩子的经历。被攻击外貌,却只能默默忍受。
现在想想可能正是由于社会上的一些歧视,一些攻击。所以很多人都有容貌焦虑,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黑胖矮都是致命的伤。于是出现了化妆、整容等等现象。个人认为适当的容貌焦虑可拥有,但相貌是父母给的,没有必要太过挣扎,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接纳自己的外貌,别人往往也不会接纳你的外貌。你可以通过读书修身养性,由内而外,来慢慢改变自己的气质。相貌固然能增加你的竞争力,但仅仅有相貌是不可以的。
很多有容貌焦虑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而对于这些有吸引力的人来说,由于更受欢迎,他们往往不怎么孤独,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他们往往不自卑。现在一些公众媒体电视栏目通过模特、明星等来强调主流审美,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下了,毕竟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容貌标准也应该如此。多包容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保护。
6、关于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人际沟通往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冲突矛盾。从信息传递到信息接收,期间会涉及多个环节,如果传递者没有表述清楚,或者接受者没有很好理解,就很容易产生错误或误解。比如:钥匙就在那儿。你可能认为自己表达地很清楚了,你知道那儿是在哪里,但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并不知道你说的“那儿”是在哪里。你可能觉得这个例子很明显,一看就知道是传递者没有表述清楚,但你在日常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你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下次不要犯那么低级的错误,但你却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把孩子犯的外在低级的错误,归在了孩子个人身上。把可以改变的行为变成了难以改变的特质。最重要的是孩子只知道自己有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妈妈没有表述好,孩子没有理解到的例子。
那我们应该如何表述才能够让对方准确无误地知道我们表达的内容。我将该书的内容结合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观察:基于事实说话,客观表达,不是带有偏见的评论;感受:详细说出自己的心情;需要: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让对方明白无误知晓你的要求;请求:提出自己的请求。
而本书的内容是让我们在争吵的时候要告诉对方你是被对方的什么行为激怒,表露你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只是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觉察,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但我们在觉察的过程中,应该要尽可能将我们的怒气和事件本身分开,即观察,不带偏见的评论。其实这两本书的核心都非常相似,都是要我们注重觉察。
当然,仅仅这样也是不够的。我们要和对方相处得舒服,还需要知道对方的特点。之前丽卿老师在卓师班上课的时候,用催眠暗示的方式测出我们是直接语言还是间接语言。对于使用直接语言的人来说,你应该要用直接的方式和她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出来。而对于间接语言的人来说,你用直接语言的方式,就可能会导致她觉得你很烦。也就是说如果对方表露多,自己也可以表露多,若对方自我表露减少,自己应该也相应减少。这样别人和你交流,就会感到很舒适。
当然,除了言语表达之外,其他表达方式同样重要。有的时候,你比较容易控制你直接的表达语言,可你的身体表达却出卖了你。所以我们要在合适的场所选择合适的方式。
7、是否找到了亲密好友?
看完书之后,我发现虽然这本书对我人际交往的帮助确实大,但我也确实还是没有找亲密的好友。不过,正如我看这本书的目的一样,若有最好,若没有也正常。毕竟:知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最重要的是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有很多收获,这就够了。如今的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能够和他人相处得更加友好。
其实我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质疑自己,怀疑自己。我很想很想有人能够倾听我,但当我渐渐发现合群意味着我要放弃很多东西。想了很久还是算了吧。这些心路历程可以在我的剧本中看出来。
五一期间,我写了一个剧本。其实虽然说是在写剧本,但剧本的主人公小星处处都有我的影子。剧本的相关内容如下:
小星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她在开学前发誓要过好大学生活,考上研究生。然而她害怕孤独,到大一下学期了,她愈发挣扎,是继续假装合群?还是接受孤独成为真正的自己?在一场梦境后,她幡然醒悟,勇敢追梦。三年后,她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是啊,我有梦想,我要考研,我没有时间去经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我不想一次又一次试误。现在的我清晨去读书,其余时候去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成了我的常态。我习惯了甚至享受了一个人的时光。曾经的我喜欢倾诉,向别人说我的心事,现在的我可以与自己对话,我会到、B站、公众号留下自己的痕迹。我会与知识为舞,喜欢看书,更喜欢看书的自己。从开学以来,我已经看完了五本书。现在的我充实而不孤独朝着考研的目标努力奋斗。虽然有时候我非常渴望有一个人能够作伴,但如果找不到那也没有办法。正如严老师所说的金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校园找?好像用在这里并不是那么合适哈哈。
现在我用更重要的事情——考上研究生,所以我必须忍受孤独。希望自己一直都可以保持初心,成为更好的自己。亲密朋友是否出现对我影响也不算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