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成课第二课收获

什么知识都可以关联,什么场景都可以互通,这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视角转换法分为了条件假设法和身份假设法,一个从what出发,一个从how出发,综合来看,我觉得两种角度都是将书和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应用场景相结合,从而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应用。就像课程开始袁老师举的扑克牌和水杯的例子,扑克牌不止可以打牌,还可以作为笔记本,作为培训中分组的工具,还可以作为纸用来烧,水杯不止可以用来喝水,还可以作为防身武器,还可以种花,还可以作为擀面杖。一个物品,不同的场合,就变成了不同的工具。这个游戏在大家的互动下变得好开脑洞,思维越来越发散,越来越觉得好玩。

第二个是拉伸化书法,其中一位伙伴的总结好到位,太极般收放自如,按需增减,可长可短。读书要带着思考去读,所以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不一样,或者书中的内容需要细化,从别的角度看书中的知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实操性不强,语言太学术化时都可以将书中的内容进行优化,这样的观点对自己蛮有触动,因为之前看书基本都是从头看到尾,全盘接收。

对于“减”的方法,一个是删除类似的,一个是合并同类项。对于第一个,袁老师说授课不一定要倾囊相授,有时候少即是多,自己虽然不是培训师,但是我发现这个观点在写文章的时候同样适用,写文章的时候总想表达好多观点出来,倒不如只取一个观点,读者更容易接收到。第二个合并同类项,袁老师举了一个打造个人品牌的例子,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归纳总结的能力。

对于增的方法,袁老师给到了3招,分别是方法的延伸,内容的补充,流程的细化,袁老师举了《情绪勒索》这本书,在销售、家庭关系中如何应用。

课程上到这里,我发现如果写文章的话,素材会是源源不绝的啊,因为一个知识可以迁移到很多场景很多应用中去。还发现自己想化的书《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其实还和家庭教育、幸福的能力相关,之前一直认为它不过就是教我们如何缓解焦虑的书籍。

发现这种化书成课的能力其实包含了跨界思考力和创新思维,而这两种思维不管是在职场,在生活中,在亲密关系中都是可以用到的,真的觉得自己赚到了啊!

还是附上自己的视觉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化书成课第二课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