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出发之前(一)

                        稻城还是色达

        因为时间关系,一直在纠结,去稻城,还是色达。

        想去稻城。因为中了文字的毒。

        想如古城阳光一般的他,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牵着我的手,数遍生命的路牌。

        还想走出舒适区,虐自己一把,体验高反下的“身在地狱,满眼天堂”。

        可看了很多照片,觉得风景不及祁连,不及青海湖,不及新疆的喀纳斯、那拉提、独库公路。况且,七八月份属于雨季,同事自驾318,遭遇了泥石流,心有余悸。

        可儿子要逗土拨鼠,它不在四川平原出没,怎么办?

        算了,去色达。

        那有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喇荣寺五明佛学院,红色的僧舍绵延无数。

图片发自App

        虽然,我不是佛教信徒。还一直认为,与其关门苦苦悟道,不如对生活微笑。

        但,那儿的塔公草原,有土拨鼠。而且,那儿有天葬台,藏民的天葬台。

        好吧,去色达。

        既然文艺不了,那么,在逗土拨鼠之余,就来场生命的教育。

                        残忍还是慈悲

        每次外出,习惯自驾或自由行,习惯看大量资讯,习惯提前做各种攻略。

        读了很多篇关于天葬的文章,加上自己的推测,我们认为之所以天葬成为藏区众多丧葬习俗中占主导地位的葬俗,有多方面的原因。

        藏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且地域常年冻土,所以,平民本就有“弃尸于野”的习俗。后来,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仪式化。信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鹫鹰能赎回生前罪孽,是一种功德,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天葬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一套完整的天葬大致是这样的:从人弥留之际开始,亲人会给垂死者喂一粒被高僧活佛念过咒语的“津丹”,助其“内气”断绝、斩断七情六欲,让灵魂安然离去。人一咽气,即用一块白布盖住死者的面孔,不可再触摸和搬移死者的遗体。而后,选择合适的时辰,将尸体全裸,手脚相交,捆成一团,犹如母腹中的胎儿,盖上白氆氇,由亲属将尸体背出家门,运到天葬台。到了天葬台后,天葬师先“煨桑”通报“神鹰”。随着缕缕桑烟升起,远近的秃鹫纷至沓来。天葬师开始操刀分尸,先从尸体的背面剖开,然后剖腹,取内脏,去肌肉,砸碎骨胳,拌上糌粑,黏上血水,喂食鹫鹰。如果鹰吃得一点不剩,视为吉利,死者生前无大罪孽.灵魂将“升天堂”。逝者安息!唵嘛呢叭咪哞!

图片发自App

        与火化、土葬相比,有人觉得这样的丧葬太血腥、太残忍。其实,包容信仰,理性看待天葬,你会发现,这样的丧葬文化更慈悲。

        不带一物,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不留遗体,生命终结后,将自己的躯体“布施”给自然界的生物;不修坟墓,节约土地资源,为后人腾出了活的空间。

        信仰,最终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奉献。

        此刻,想起很多人。有人曾说自己 “死不起”;有人存了半辈子钱,只为给自己买一块好的墓地,办了一场死亡的盛宴;有人将骨灰撒入大地、江河;有人通过涂敷香料、灌化学制剂等,要让躯体完好地保存下来;有人不仅躯体要完好,还要人和物陪葬……尊重、理解之余,似乎有点开悟。

        皮囊,终究是皮囊。

        在死亡面前,关注的不应是身体,而是灵魂。

                        结束还是开始

        在跟孩子们聊《草房子》时,我认为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最大苦难。

        说实话,在经历了一次疼痛昏倒后,我变得怕疼,怕死。因为,人死后,不能复生。人间有太多的美好,哪里舍得离开?

        佛教徒们却认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节点,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灭,会轮回往复。

图片发自App

        所以,会有佛教信徒背着自己的积蓄,磕长头,一直去拉萨,祈求佛祖洗脱此生罪恶,能有个好的轮回;所以,死者亲属会一直平静地看着天葬师解剖自己的亲人,平静地看着鹫鹰吃完亲人的骨肉,而后再平静地离去……

        捐献积蓄,平静注视,是他们对死亡的“开放”心态。

        想起一条新闻。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妇人,临终前,依然很开心。唯一的要求是让老伴给浴室里的花草天天浇水。视力不好的老伴,牢记嘱托,每天都给它们浇水,花草们也始终葱茏如初。直至一天,女儿回家,发现浴室里的花草都是塑料的,才发现,这是妈妈临终前和大家开的一个玩笑。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又想起自己曾看到的一条信息:瑞典建有液态氮殡仪馆。人死后,将冷冻的躯体放在可降解的棺材里,而后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态氮里,轻轻摇动,遗体会分解成直径为约5毫米的小颗粒。在除去“颗粒”中的重金属后,便可把“颗粒”装进一个由玉米淀粉做成的可降解容器,埋入地下作为植物的养分,让逝者在大自然中获得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生命,如雪泥鸿爪,了无痕迹。一切真的结束了吗?有的是,有的不是。

        或许,结束,又是新的开始。

        倒不是真的相信有穿越。而是,面对死亡,我们得思考,给后人留些什么,便于他们开始新的、更好地活。

        可能,得留些比房子、比银行卡更能让后人活得好的东西。

        是什么呢?

        了解了天葬,我想首先得节约物质,不要“包装”,不要棺木,着此生最朴素的旧衣、旧鞋,足以!其次,得节约空间,不要坟墓,骨灰撒在我爱的家乡,化作养料,滋养自然万物,舒畅!最重要的,面对死亡,我得把勇敢快乐、淡定安详等精神力量留下,这样,或许堪称完美!

        我们常说,心态要开放。那就从“死”这个最大的节点开放起。或许,这样,才更容易“开放”地面对“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出发之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