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之王安石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王安石,公元1021年生于江西临川,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对于王安石其人的评价,一千年来始终争论不休,可谓毁参半。

          一、邋遢王安石

      王安石曾官拜宰相,因其不修边幅,时人称其“邋遢宰相”。下面举两个小故事。

        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四年后授扬州签判,韩琦任扬州知府。当时的扬州是著名的城市,以风花雪月的夜生活著称,文人雅士们盛行喝酒作乐。但王安石不喜此道,经常通宵达旦读书,第二天来不及洗漱就去上班,韩琦以为王安石也一样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赴京赶考。此时王安石已名满天下,任XX。在京城期间,苏洵与王安石在欧阳修的家宴上首次相遇。宴会后苏洵问欧阳修,今席间“囚首垢面”者何人?意思是那个像囚犯一样不梳头、不洗脸的人是谁呀?欧阳修笑着回答,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呀。后来苏洵在一篇文章中评价王安石:“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意思是凡是能作出有悖常理事情的人,鲜有不是大奸大恶的。这几句话,一方面有苏洵与王安石交恶后人身攻击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实指出了王安石邋遢的生活形态。

        二、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最为后人熟知的是其主持的变法。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此时的北宋历经百年,已经由盛而衰,变得积贫积弱,可谓外忧内患、民不聊生。王安石变法之前,宋仁宗于公元1041年启用著名的范仲淹进行过一次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当时仅仅尝试进行史治改革,就遭遇了空前的阻力与反对,最后不得不放弃。宋仁宗也算一代名君,但此后在位20多年,始终不再提半个“改”字,可见改革本身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到宋神宗继位时,国库已经空虚到连新皇登基大典的钱都拿不出。年轻的神宗此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决心力挽狂澜,救北宋于危亡。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改革。但他放眼朝堂,满朝文武皆暮气沉沉、老气横秋,全无改革的锐意和决心。神宗只好把挑选的眼光放到京城之外。他应该早听说过王安石,尤其是在仁宗执政时期王写过一篇著名的改革万言书。于是神宗急招王安石入京,从地方小官升任宰相,主持改革大局。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之初,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当朝五个宰相,竟有四个反对。其他反对的名人还包括著名的司马光以及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等。这些人也都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饱学之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反对改革,但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严重脱离现实,范围过广、目标过高,建议从实际出发,采取温和的方法循序渐进。但年轻的神宗和执拗的王安石却一意孤行,在多方反对浪潮中依然强力推行。很快,这次既缺少大众基础、又过于激烈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宋神宋为自己的年轻冲动买了单,王安石也草草下野。

          对于王安石变法,一千年来争论不休,可谓毁誉参半。赞赏的人认为,是王安石变法拯救了危难中的北宋,让北宋统治得以延续,贬毁的人则认为王安石变法直接导致了靖康之难,加速了北宋灭亡。

        一千年后,我们反思之,如果王安石性格不那么执拗,某些方面能够听从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建议,或许他为国为民的改革成就必将更加巨大。

          三、文学家王安石

        从文学角度看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我们中学课文中选用了王安石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如《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游宝禅山记》等。这里只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此文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种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后人以其名字命名的王X公体,十分具有开创性,可谓独树一帜,也充分肯定了其文学成就。

      四、与世界和解的王安石

 

与自己和解(毛驴仆人与饼的故事。)

与他人和解(苏东坡去看他,骑毛驴邀请苏东坡就在南京买地长聚)

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

我们要求一个伟人必须是完美的,毫无缺点的。

我们虽然不是伟人,但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不要跟自己较劲。

        对于王安石其人,不洗脸也罢、执拗也罢,这都无关乎人品。其一心为民的品格、视死如归的勇气都值得肯定。至于其具体做法也只是方法论的问题,加之其巨大的文学成就,王安石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历史伟人。但。

      如此种种,后人当引以为戒!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笔记之王安石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