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6日,春阳正盛,温暖的春风如同情人温柔的手一样抚摸着万物,躁动的空气预示着这个国家将发生一场巨变。这个春天送来了阵阵细雨,送来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也送走了一位忧郁而敏感的年轻诗人。
在刚刚过完自己25岁的生日两天后,这位决绝的诗人决定在山海关的铁路上卧轨自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四本书。飞驰的火车呼啸而过,把他瘦小的身躯碾断成了好几节,一如历史的巨轮无情地碾压着众生、把人们的精神碾成了碎片一样。
这位诗人便是海子——那位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而在那个春暖花开的三月里,他没有面朝大海,却面朝跟大海一样湛蓝的天空,让自己的肉身存在永远定格在了25岁。
在去世后,这位生前并不知名的诗人立即成为了80年代的精神偶像,他的自杀被赋予了殉道的神圣意味。普罗大众对他的死亡充满了各种离奇的猜测,专家学者则对他的死亡赋予了各种神性的意义。
在普罗大众眼中,这是一位有着精神洁癖的文人在精神错乱之下一时轻生自杀了;而在文人学者那里,这是一位孤独的天才在用自己的肉身作为祭品,去向诗歌跟真理献祭,像基督受难一样具有崇高的精神意义。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甚至夸张地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海子的自杀是不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抑或是不是出于形而上的崇高理由,我们已无从得知。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无论后人赋予他的死亡什么样的意义,都跟那个作为肉身存在的海子无关了。而在各种各样的阐释之中,只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海子的去世是中国现代诗的一道分水岭。在海子之后,诗性的、先锋性的八十年代缓缓落幕,而充满娱乐性和商业性的90年代正扑面而来。
“80年代是属于诗歌的年代”——即便一个像笔者这样出身于泛娱乐化的90年代的人,对80年代也怀有这样诗性的认识。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风乍起,吹皱了国内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一池春水。人们曾热情地寄希望于80年代,以为它会是思想解放、百花齐放的一个开端,却没想到它最终却变成一个结束。
80年代结束的标志之一,就是海子那惹人遐想的卧轨自杀。
所以,不论海子愿不愿意,他的身上都负荷着人们对80年代集体性的浪漫想象。在今天一些人看来,那个年代是我国农业时代温情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之后的工业时代就正式进入了生人社会,就只剩下赤裸裸的功利主义了。在群星璀璨的80年代诗坛上,海子如同一颗遽然划过天际的流星一样,在短暂的一生里用尽全力燃烧自己的生命。他用他的生命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天空,又用他的死亡预示了那个时代的戛然没落。
二
尼采曾满怀遗憾和自负地说道:“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海子无疑也是一位在壮烈的死亡后,才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生命价值的悲剧人物。
在他生前,人们一直在漠视他的价值;而在他的身后,文学界才突然意识到蒙受了多么大的损失。在生前,他的作品只在诗歌界内部零零散散地发表过90多首;而在去世后,他的文本迅速就被经典化,成了几代文青反复诵读的作品。
对此,海子的好友兼同行西川颇有点文人相轻地说道:“我和海子之间,只差一死。”
说是死亡成就了海子,未免有些夸大其实,但充满神秘色彩的死亡事件的确升华了海子的人物形象,使这位早逝的天才意外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诗歌烈士,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某种意义上,海子去世后的哀荣备至,恰恰在无形中构成了对诗歌的反讽:比起诗歌来,新时代的人们更需要故事;诗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故事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一位不幸的天才诗人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而殉道,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具冲击力和戏剧性的故事呢?
于是,一位把生命的血液燃烧进了诗里的人,最后被大众记住最多的地方,不是他用心血耕种出来的诗歌,而是他用死亡创造出来的故事,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讽刺。
然而,即便没有传奇性死亡的加成,海子也仍然是中国新诗史上最辉煌的人物之一。在海子有限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生命作为燃料、用自己的诗歌作为翅膀,奋力向着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艺术天空发起冲击,以至于最终奋力一跃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生前,海子在创作诗歌时,恪守伟大诗歌那种“一次性写作”的原则和“超出审美与创造之上”的理想,在古今中外的神话和意象当中自由穿梭,而较少顾及读者的阅读体验,因而在短期内也难以获得更多的青睐。
但随着时间距离的拉开,人们逐渐发现海子的重要性愈来愈无法忽视。他的死亡和诗歌文本不但成为逝去时代的象征符号、中国现代诗终结抑或再生的临界点,而且预示了未来诗歌的发展走势,成了人们认识现代诗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对此,德国著名思想家叔本华曾经把作家分为三类:
第一类作家如流星,他们的时效只在转瞬之间。你仰视而惊呼:“看哪!”--他们却一闪而逝。
第二类是行星,他们离我们较近,所以亮度往往胜过恒星,无知的人以为那就是恒星了。但是他们不久也必然消逝;何况他们的光辉不过是借自于他人,一生的影响也只及于同时代的行人。
而最后一类作家就像恒星,他们坚守着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对所有的时代都保持相同的影响,他们属于全宇宙,不像行星那样只属于一个系统。但恒星离我们太远了,以至于他们的光辉要好多年后才照到我们的眼里。
虽然海子的艺术生命就跟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然而,从作品命运和艺术影响来看,他无疑是属于恒星那样的诗人。
而从生命气质与言说风格上说,海子跟那位“死后方生”的尼采极为相似。生命意志的极度膨胀、生命本体论的人生观与诗学观、对死亡的迷恋和挑战情结、对大地和太阳这些生命意象的极度偏爱、以及最终的精神分裂……都表明了他们在艺术和思想上存在亲密的血缘关系。
在尼采的著述中经常出现“疯子”的比喻,对海子来说这个疯子则潜藏在他的内心之中。外化于著述中的疯子让尼采走向了癫狂,而内在于心灵中的疯子则把海子带向了自杀。
在自杀上,尼采曾这样讲述他主动迎接死亡的意愿:“我的朋友,我愿因我的死亡而使你更爱大地;我将复归于土,在生我的土地上安息……这是自由的死,因为我要它时,它便向我走来。”精神失常的尼采最终没能践行自己的死亡意愿,而海子则用他的自由完成了这一意愿。
而从诗学观念上看,海子又与雅斯贝斯的观念如出一辙。雅斯贝斯有个著名的观点,即伟大艺术家的生存“是特定状况中历史一次性的生存”,他所推崇的艺术家是荷尔德林、梵高、达·芬奇,因为他们是人格与艺术相统一的艺术家,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作为历史一次性的艺术家的存在方式”。
而远在东方的海子也认为“伟大的诗歌”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是“伟大的创造性人格”的“一次性行动”,海子跟雅斯贝斯一样推崇梵高、陀斯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尼采……
其中,尤其是梵高这位“瘦哥哥”,更是成了海子引以为精神偶像的艺术英雄。梵高的画作中常常描绘的意象,诸如大地、麦田、太阳、粮食等等,常常都出现在海子的诗作之中;而梵高画作中那种热烈的生命欲望和黑暗的死亡意象并存的风格,也深深地嵌入到了海子自己的艺术实践之中。
在那首《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中,海子深情地写道:
“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仰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
没有月亮
面包甚至都不够
朋友更少
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
瘦哥哥凡·高,凡·高啊
从地下强劲喷出的
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
是丝杉和麦田
还是你自己
喷出多余的活命的时间
其实,你的一只眼睛就可以照亮世界
但你还要使用第三只眼,阿尔的太阳
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
把土地烧得旋转
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
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
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
要画就画橄榄收获
画强暴的一团火
代替天上的老爷子
洗净生命
红头发的哥哥,喝完苦艾酒
你就开始点这把火吧
烧吧
艺术追求和人格追求的相统一、对生命的热烈期望和对死亡的黑暗想象相并存、以及在孤独和苦痛中为了心中的圣洁理想而自杀……这两位不幸的天才在命运上的共同之处不一而足。
三
也许是因为如同太阳的烈焰一样喷薄而出的艺术能量,使这两位早逝的天才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命的狂喜和大悲。而在释放出最原始的艺术激情、体验到最透彻的生命感悟之后,这两位艺术家对寂寂无情的世界的眷恋被冲淡了很多,所以他们最后才有勇气向着自己心中的澄明之境飞去吧。
在一个失去远方和诗性的时代下,也许最热爱生命的人反而最执着于死亡。通过死亡赋予了自己的生命以意义,这是他们在一个被功利和欲望所侵蚀的碎片化世界里维持生命尊严的最后选择。
我们看到,在海子的诗歌里,喷薄而出的生命激情和坠入深渊的悲凉心境如同相互对立的两极,共同造就了他的诗歌的独特灵性:
有“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大街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样温暖明媚的句子;
也有“从此再不提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样绝望凄婉的情感;
还有像“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样把绚烂的生命和黑色的死亡并列在同一个时空的奇异画面。
应该说,海子对生命的热爱一如他对死亡的迷恋一样强烈,二者矛盾而又统一地并存于他的艺术生命之中。太阳给他以灵性和疯狂,大地给他以沉思和归所,死亡给他以勇气和深刻——这三个壮阔的意象共同构筑了海子的诗歌里那个涌动着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的瑰丽世界。
四
而选择以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的海子,最终如期实现了他跟那个瘦哥哥在另一个世界的相约,践行了二者共同坚守的艺术和人生理想,徒留下我们这些后来者,在一个已然失去诗性和神性的世界里,孤单地背负物质的重担而苟且地活着。
在今天,对海子的定期纪念俨然有些仪式化了。不论人们在每年的3月怎样对这位诗歌王子进行招魂仪式,那个已经远去的诗歌的时代也不会再回来了,而那份被历史所埋葬的诗魂也很难再被召回了。
但仪式化的招魂行为仍不失为“为了忘却的纪念”。如果在苟且之余,我们还能对那颗热烈的赤子之心感同身受,还能为那份纯粹而真挚的诗心而感动落泪,还能记得曾有个以梦为马的诗人要做“物质的短暂情人”和“远方的忠诚的儿子”,那么,那个海子就会在春天“全部复活”,就仍然还“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最后,作为一头同样以梦为马的小象,附上一首笔者最喜欢的海子的诗:
祖国(或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 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 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 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