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粥

借用一下百度图片,侵删

我家这边的人都爱吃玉米粥,尤其是夏天,街上有很多那种小摊,摆上一排的小菜,客人拿一个小碟子自己装喜欢吃的,再配上一大碗玉米粥,圆满至极。很多从镇上或者村里来赶集的人,到了中午多会找这样一个小摊坐下,跟旁边的人侃侃山,吃完了再各自去采买,在天黑之前回到家。很多人家里每天也会煮上一大锅,干了一天活回来,吃上一碗清凉的玉米粥,一天的炎热劳累都可以马上得到慰藉。有人喜欢吃稀一点的玉米粥,也有人喜欢吃浓一点的,我属于后者,喜欢那种圆润大颗的玉米头熬出来的粥,粥水浓郁粘稠,颗粒香白软糯。

如果不是我们那边的人,大多并不知道什么是玉米头,总要解释上半天,那个什么的,水稻打出来是大米,而玉米打出来就是玉米头嘛。啊对了,米饭是用米煮的,而玉米粥就是用玉米头煮的嘛。解释到最后,玉米头没说明白,对方还多了其他疑问,玉米粥不是用玉米煮的吗,为什么是玉米头,玉米不是黄色的吗,为什么你说玉米粥是白色的?哎呀我们那边的玉米是白色的嘛……反正我从来没有说清楚过,只想把对方拽到长着白色玉米的地里,拽到轰鸣着拷打玉米的机器旁边,最后再端上一碗纯白香甜的玉米粥给他,谁还搞不懂那真的是无可救药!但后来我想人家可能只是不懂,也没有那么想弄懂……都是我对于推销家乡的特产过于热忱了。

说到玉米头,是十分坚硬顽固的东西,必须用高压锅放在火上大火煮开再小火慢炖上个一个多两个小时,才能把它煮软。小时候我爸经常跟我说什么要有玉米头精神,什么坚韧顽强,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长,我一直以为是他自创的说法,想不到他还悟出这种哲理。直到后来我在我们县城的中学里看到一个跟旁边的孔子像一般大的玉米棒的石像,下面的石碑上刻着“玉米头精神”……居然还真有这个精神?!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家还种玉米的时候,经常要到很远的地里干活(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真的是很远了),而且我家的地不都是在一个地方,这个山脚一块,那个山腰一块,还有的要翻过山,藏在山坳里。大人们早上出门干活的时候会用铁皮的饭盒装上一大盒玉米粥,有时候会再拿上几个饼,那种碗口大的上面撒着芝麻的大饼,背上工具就走了,春耕时节还要拉上牛,然后这一去就到太阳快要下山了才回来。如果奶奶也要去充当劳力的话,就会把我一起带上,地里荒芜寂寥,我坐在旁边看他们干活,没有蜻蜓蝴蝶,只有山里偶尔响起不认识的鸟叫声。我最喜欢的是我家后面半山腰上的一块地,因为旁边有一堆石头,可以垒很多东西,比如灶啊,灶啊,灶啊……

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妈在离我家很远的一个村小教书,我跟着她在那里上了两年学。那里的孩子都是周边村里的,夏天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来上学都会带上玉米粥,用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饮料瓶子灌着,上午就能吃掉一瓶,下午又另外灌上满满一瓶子来。有些可能是前一天的粥,在瓶子里捂上半天很快就馊了,但也从没看见有谁倒掉,都宝贝得不得了。说来玉米粥有点馊味还真是挺好吃的,我妈尤其好那口……课间总能看见这样诡异的场面:一大群孩子嘴对着饮料瓶拼命仰头拍打瓶底,想要把瓶子里的玉米渣给拍出来。把粥灌进去后玉米渣都会沉底,加上瓶口细小,刚吃的时候总是容易先把粥水喝掉,最后就剩一堆渣堵在瓶口出不来……拍这个玉米渣是有技巧的,你得先晃一晃,然后四十五度倾斜瓶身,让它缓缓挪出来,直直倒立瓶身只会一下子全部堵在瓶口,拍半天才掉出来一两颗。有些人下手还搞不清轻重,一拍下来瓶口就磕到自己的门牙,怕丢脸不敢叫出来,只好委屈看着半瓶玉米渣无可奈何。

暑假的时候我待在山里,只有表妹一个玩伴,我俩每天都不厌其烦地把玉米粥灌进饮料瓶里再喝,像大人一样用碗倒是不愿意吃了。奶奶问这样比较好吃吗,我们唰唰点头。反正我们灌进去也花了半天时间,再慢慢把渣渣敲出来吃完又花了大半天,大人何乐而不为呢,恨不得我们从早上起来就开始忙活这个直到晚上睡觉,这样一天就过去了,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看着我们……那时候不会觉得暑假漫长,可能还未对时间有漫长的概念,就只是早上起来被奶奶催着洗脸,然后开始玩耍,消耗体力,直到天黑,上床和奶奶说两句话便能入睡。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

后来我在成都上大学,无意中发现学校外面的小吃街有卖玉米粥,排了队买回来,发现居然是上面撒了两颗黄玉米的大米粥,深感受到欺骗,但是同学都说这就是玉米粥,而我所说的那种玉米粥,她们从来也没听说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玉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