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中被无数人讥笑的司马懿,其实早已看透了一切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空城计作为其中精彩的一幕,为聪明的诸葛亮赢得了无数的掌声。不幸的是,作为故事的另一主角,司马懿却因此被无数人讥笑。

这很好理解,我们对比一下作战双方的实力就可以看出来了。诸葛亮方有两千五百人,无大将,还有一座不设防的小城。司马懿方有大军十五万。以这种悬殊的兵力,魏军根本不必讲究什么战略战术,冲过去打就是了,除去蜀军这两千五百人个个是以一敌百的武林高手这种可能外,不存在失败的可能。

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凭着这两千五百人和自己弹了一首曲子,硬是成功在司马懿心中营造出一种城中埋伏着千军万马的氛围,成功逼退了敌人。本来以弱胜强的战争就容易成为经典,更何况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呢?

空城计可以说是心理战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心理战这种战法比较高级,对司马懿管用,换个人也许就不灵了。或许是对层次越高的人,成功率越高。所以,司马懿因为这个被人们嘲笑,嘲笑他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也是这些嘲笑司马懿的人的一分子。对司马懿,我一半是嘲笑,一半是惋惜。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司马懿是不是真上当了?

其实,这件事很蹊跷。司马懿未必就一定认为有伏兵。要验证这个其实很简单。我想出两个办法。第一,行军至弓箭射程内,来一个万箭齐发,保不齐哪一支就能命中目标。第二,挑一支敢死队冲进去,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即使真有伏兵,损失的不过是一支小队而已。万一没有伏兵,收益相当大。以这种风险收益比,绝对值得一试。

司马懿为什么不尝试呢?

笔者都能想到两种方法,司马懿的招肯定更多,那么,他为什么就不尝试一下呢?很简单,活捉或者杀死诸葛亮对司马懿并没有好处,反而会加速他的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懿这个人有个好处,就是能忍。为什么要忍,因为位置。一个人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重要。你是蚂蚁就别想去做大象的事儿,你是鸿鹄也别去做麻雀的事儿。司马懿看得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的良弓或者走狗。一旦没有了利用价值,就只有被舍弃的下场。而诸葛亮,就是司马懿存在的价值。一旦诸葛亮死掉了,很有可能下一个死的就是“鹰视狼顾”的司马懿。既然这样,何必逞一时之快,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所以,司马懿在听诸葛亮弹琴时,肯定把整件事的利害想得清清楚楚。诸葛亮是不能随便杀的,即使以后费点劲多打几仗也不能杀。既然诸葛亮搭好了场子,营造出有伏兵的氛围。司马懿索性就坡下驴,这样既能保护自己,又可以对君主有所交代。不是不想抓诸葛亮,实在是他太狡猾,一不小心就上了他的当。至于讥笑吗?想笑就笑吧,要知道,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胜利属于司马氏。

可惜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城楼上弹了一首什么曲子,是不是传递了某种信息?关于空城计,不知各位网友,你们怎么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城计中被无数人讥笑的司马懿,其实早已看透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