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了一个朋友,她从小是学校学霸,一路名校大公司,高收入,婚姻幸福,有儿有女,但是她一直不开心。分析原因,她觉得是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认为是从小在她从小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标准高要求严,考试必须排名前三,从小就有绝不能比人差的心结。她说: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直都很紧绷,不快乐,也不知道目的是什么,焦虑感越来越重,常常失眠。她很痛苦。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矫情,搬搬砖(体力方面的消耗)不就好了吗。她尝试了很多方法,做了很多努力去调整,包括所谓的搬砖、劳动以及做义工等等,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解脱。人生的荒诞在于,很多时候一个各方面看上去都优秀,令人羡慕的人,也仍然可能面临很深的痛苦和挣扎。
为什么人们常常倾向于只注意原生家庭是怎样伤害我们的,而没有注意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比如:我的这位朋友,原生家庭给了她不断挑战自己的动力,让她学业上工作上的某些潜力得以发掘。原因是:当我们回忆时,一是负面的痛苦的记忆更为持久,二是我们更容易把负面的责任推给别人。
我一直觉得,如今对原生家庭声讨有些过了。如果什么心理问题统统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就完全抹杀了个人自身的努力以及自己人生轨迹的价值。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还是有能力去建设新的家庭,新的情感关系并且为之负责任。所以我并不赞同“原生家庭决定论”,不管什么事都一劳永逸地怪到原生家庭去。
每个人的父母都不完美,生在哪里,哪家,被谁养大,理论上对我们来说都是自己不可以选择的,如同基因。但确实,出生决定了我们从哪里开始人生,就好像如果我们生长在A道,B道所有的可能也许都对我们关上了大门。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既然“都没有”,也就和“都有”是一样的。
当然作为生长在原生家庭里的弱小的无法保护自己免受负面影响的孩子,我们都只能不加挑选地承受了很多不加挑选的负面养育事件的影响。而这些和很多心理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我们的人生,去理解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是带着怎样的伤痕和盔甲走上正途的,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如果30+,40+,50+,仍然把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那或许原生家庭的问题真的太大了,以致于他没有能力构建自己的家庭,没有办法在在新的家庭里获得情感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往往也会造成下一代家庭重复上一代的命运。
关于原生家庭积极正面的影响以后再说,常见的原生家庭的伤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几种情况主要指双亲家庭,不包括单亲家庭或者代继家庭(祖父母养大),极端案例(吸毒的父母、性侵等)。
1.失和的父母
父母失和,孩子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常常将失和归咎于自己。当夫妻双方没有交流的基础,可能一开口就是挑剔、指责和不满,可能是冷暴力。但不管是冷暴力还是怒气,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环境中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出现抑郁、孤僻或者是躁狂、冲动,缺乏自制等。
这样的家庭较容易出现三角化的情况,就是夫妻一方会拉孩子做为自己的同盟,孩子被迫站队,但是同时又放不下另一方,这会造成孩子不断否定自己,常常处于不诚实的状态、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大幅降低。
2.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未完成的理想的工具,满足自己私心的工具
父母逼着孩子做超过他能力的事情,美其名曰发展潜力。父母口头上的各种责怪,你怎么这么笨,这件事怎么做不好,你必须要这样等等。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常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当中,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会极端的自卑和沮丧。有时候发现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期望相反,他们会产生羞愧感。焦虑和羞愧是强迫性人格的特征,他们也常常容易被诱惑,比如烟酒性。
长大之后,他们容易用诱惑去平衡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可能不懂的感激,他人对他来讲往往都是竞争者,是提要求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很难去付出。比如渣男,极易受诱惑,没有主见的人,常常是有过这样的成长经历。
3.严厉的家庭
往往有家规,冷漠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感觉自己不值得尊重。因为他们是小孩子,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必须要自己去争。认为自己真实的要求,真实的发自自己内心的情感是有害的,可耻的,父母全都是对的。父母是大,自己是小。孩子不被允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还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高压之下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逆反,只为与父母要求的不一样而不计后果;一种是行为退缩,成为回避性人格。研究显示,大多数自杀的青少年出现在这种家庭里。
4.暴力的父母
暴力对我们不陌生,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挨过打,我们的文化普遍接受这样的行为。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是从普遍性常态化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孩子不会因此有强烈的孤独感,抵触和羞耻心。在欧美文化下,有孩子觉得这完全是不可理喻的,挨打就会报警,认为这是严重的心灵创伤事件。这就是文化对个体心理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我们的文化里,偶尔打一次是比较常见的。但一直打,就会对孩子造成深刻的伤害。关于体罚的父母,本身也常常有自我价值感低的问题。而孩子长期受虐待和羞辱,比如有的家长当着邻居的面,甚至追到学校去打孩子,这样会让孩子的自尊严重受损,很容易发生抑郁情绪。这样的孩子对于他人缺乏信任、也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更容易冲动。
到成年后,往往也会成为诉诸暴力的人,因为这是他唯一熟悉的情绪。如果家庭里有家暴的父母,如果是父亲,孩子可能要充当保护者的角色,他们被迫扮演角色,以丧失内心正常想法为代价。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人格障碍的重要成因。
5.忙碌的父母
如今工作忙是常态,但如果以完全忽略孩子为代价,后果会很严重。现实是很多工作狂父母,工作狂是表象,可能掩盖了其他婚姻问题。但是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显性和隐性的矛盾。此外,难以得见的父母,当与父母在一起时,会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享受是来自于父母的牺牲。这些情绪会引发孩子压抑,以致于引起抑郁,此外另一个极端就是孩子常常被忽略,会滋生出强大的竞争心,跟父母的工作竞争,如果家庭中还有其他兄弟姐妹,要和其他兄弟姐妹竞争,去夺取父母的注意力,来证明自己。
6.过度焦虑的父母
担心孩子什么都办不好,恨不得自己帮孩子安排好一切,把孩子的一生都承包了,这样的行为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价值感和安全感。这样的孩子看上去会比较容易交朋友,非常会社交,因为他们需要与他人连接,来证明自己是健康的,正常的,但是他们的开朗背后又常常是缺乏自信的。
常常可以看到他在背后不断评论这个朋友那个朋友,多数意见都是负面的,因为他需要这样评判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判断力。而孩子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自我价值感正是这些焦虑性的父母所摧毁的。
可以看到,以上每一种家庭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压抑的、矛盾的孩子,这个孩子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三观,去理解眼前的世界,以期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平衡。但这个任务即使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更不要说孩子。
孩子的长期无所适从,强烈的绝望感,会带到人生后期,造成各种心理问题,也会带到自己的新家,继续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伤害。
伤人的父母曾经也都是受伤的孩子。所以在我们能看清这些伤害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反省自己,修复和重塑自己,为下一代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