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笔记(一)京官时代

第一卷京官时代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本来是是游手好闲的闲人,但是一次听人家背后跟孙子说莫要学自己,家里没钱却总要进城装大爷,家产迟早要败光,便痛定思痛,发誓要兴立家业,奋斗十几年将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地主。之后曾玉屏让自己长子长孙发奋读书。

曾国藩第六次考秀才落榜的时候文章被作为反面教材,批评其“文理欠通”,这是很严重的批评。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打击极大,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当众批评,回家之后,他将自己文章与范文进行比较,发觉自己写文章过于拘谨,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终于第七次院试曾国藩中了秀才,第二年中了举人,二十八岁中了进士,之后朝考考进了翰林院,位极人臣。

艰难的科举之路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曾国藩年轻时代在很多方面很平庸,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很多人常见的缺点和毛病。三十岁曾国藩决定脱胎换骨,立志学做“圣人”。第一步: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还会定期给朋友看,借助外力约束自己。通过写日记一步一步改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还成功戒烟,“无事不可变”。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对于后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的跟之前不一样。

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

曾国藩的京官,“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升官速度创了道光朝的记录。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通过日积月累在翰林大考中脱颖而出;交游广阔,在士林中名声好,急公好义;中枢有人帮忙;深得道光皇帝欣赏。

第四章  从前官场的愣头青

曾国藩后期的京官生活内心十分苦闷,虽然是副部长,但是官小没法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改革,充斥着懈怠的风气。咸丰登基后,虽然开始热血了一段时间,但有始无终,曾国藩上书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弊疏》,意图敲醒咸丰皇帝,但是却让咸丰皇帝记恨他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传》笔记(一)京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