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树》:有趣的汉字

如《汉字树》般设计用心的书,当真是第一次见到。虽然我从不愿以貌取人,可是我想一本书如果封面设计很有品,纸张有质感且印刷错误少,任谁都不会拒绝一读吧。很可惜,最近收到的很多书,就在以上方面与此书形成了鲜明对比,搞得我读到一半就失去了兴趣。

汉字树

必须承认,有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对周围事物挑刺,这或许与以前读书时老师的引导有关。他老人家总是给我们挑刺——无论是一篇小论文还是即时发表的观点,他总是特别在意我们说得是否准确,并且教导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存疑的心。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对那些质疑前人研究结果的书特别钟情。

廖文豪老师的这本书就是这么一类对既定看法有存疑精神的读物。书中多次讲到他对某些汉字意义的解读与《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有分歧的地方。比如关于“教”字的解释,许慎说它是由所构成的会意字——“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作者认为这是误解,而将此字解为:手持枝条(攴)教导孩子(子)学写字。

当然,关于甲骨文学者郭沫若的某些研究结果,作者也是不能苟同的。比如讲“帝”这个字时,作者认为此字解作“人燔(焚烧)柴祭天的对象,皇天上帝”。而不认可甲骨文学者王国维与郭沫若的说法。王国维和郭沫若都认为“帝”的甲骨文是花蒂之形,因为推论“帝”是花蒂之蒂,隐含着孕育万物的能力。

看本书对“古字”义的考证和解释很有兴味,因为不牵强、不刻板,更无端教授架子的姿态。他常常是先说出两者对同一个字的不同观点,然后分析各自如此认为的理由,最后再来一个玩笑般的反问,至于孰是孰非,读者就自己细细体会吧。

需要一提的是,许多人都在感叹汉字在漫长演变过程中,有一些逐渐失去了事物独有的特征,这令人感到相当可惜。对此问题,作者也举了“儿”、“爱”、“听”、“苟”、“赤”等一些字来作了说明,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曾是多么常见的事物,可是它里面掩藏的博大精深文化传统和精髓,却被忙碌的现代人给忽略了。特别是进入了电脑科技时代以后,很多小学生都已经习惯于在电脑上做作业,成人更是基本都用电脑办公了。

似乎汉字一下子失去了它的亲和力。此种状况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因为,汉字在成型的过程中,把许多当代文化隐含在其中,通过推敲某些字的构形,我们不仅能体会其优雅的造型魅力,还能学习自古流传至今的中华礼俗。

只是,现在能够在这个一心追逐物质发展和经济利益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细细玩味汉字演变规律的人恐怕是少而又少了。而廖老师这本书正好填补了一些研究空白,故而值得所有对传统有所留恋的人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字树》:有趣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