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封 | 笔尖下的美食分享

悠悠、扬扬

你们好

今天的题目是分享文学作品中的美食。妈妈没这方面印象,临时搜选出来以下,一起分享。

1.《老残游记》,老残畅游济南府:

人瑞用筷子在一品锅里捞了半天,看没有一样好吃的,便说道:"这一品锅里的物件,都有徽号,您知道不知道?"老残说:"不知道。"他便用筷子指着说道、"这叫'怒发冲冠'的鱼翅;这叫'百折不回'的海参;这叫'年高有德'的鸡;这叫'酒色过度'的鸭子;这叫'恃强拒捕'的肘子;这叫'臣心如水'的汤。"说着,彼此大笑了一会。

(没看全文不太明白本意,不过这份取名的兴致倒是有趣,哪天我们也可以玩玩~)

《冬天》,朱自清写豆腐。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 (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 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只是白煮豆腐,也煮出一锅的馨香,一屋的热气腾腾来。这热气来自小洋锅,来自冬天冷的反衬,还来自家人的关爱。温暖。也想起老家自家中的各种美食来,曾写过的老爸淘的田螺,老妈制的酸菜,自制魔芋豆腐、家乡的豆腐干,楼顶种的青菜,山上的野菜...有些食物会随着时间在记忆里越来越香)

雷抒雁的《麦天》。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

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腾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这不是写的你们爷爷奶奶时代的面食吗?你们奶奶也是里面妻子的代表,做的面食花样多,味道好。连我这以前从不吃面食的南方媳妇,现在都习惯,偶尔也能做几样了。你俩也从小在爷爷的秦腔下熏陶,还记否。)

分享到此,祝大家都吃嘛儿嘛儿香。

永远爱你们的妈妈

2020.7.9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49封 | 笔尖下的美食分享)